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文学理论批评
1)  literary criticism
文学理论批评
1.
Down through modern times,the style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ry criticism had achieved a gradual moderniz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这四个时期的界限划分虽然有模糊之处,各个时期之间有所交错,但文学理论批评文体发展的轨迹是很清晰的。
2)  literary theory and criticism
文学理论批评
1.
The style of literary theory and criticism is the sum total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terary theory and criticism.
文学理论批评文体是文学理论批评形式特征的总和。
2.
The core of Sun Li s literary theory and criticism is realistic literary view, which Sun Li advocated, adhered to and carried on all his life.
孙犁是一位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家,同时又是一位出色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批评家。
3)  history of literature theory critics
文学理论批评史
4)  the theory of criticism
文学批评理论
1.
A kind of typical analyse to the theory of criticism
对文学批评理论类型的分析
5)  literary criticism
文学批评论
6)  children literature theory and critique
儿童文学理论批评
1.
The Chinese children literature theory and critique is still under the condition of lacking the right methods and good ideas.
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还处于观念的故步自封与方法的裹足不前的状态,理论批评家面对新的文化场域,面对电子媒介和大众文化对童年生态的冲击,显示了在理论批评本体建构方面非常乏力的窘相:一是陷入本质主义的迷途,二是诗学苍白,三是为"伪命题"所纠缠。
补充资料:元代文学理论批评
      元代诗文理论多沿袭宋人,较少创见。而戏曲、小说理论在此一时期则形成了一个新的文学理论部门。从整体说来,元代文学理论成就低于宋、明?佑诔星捌艉蟮牡匚弧?
  
  元代诗文理论大致可分为以下几派:①以郝经、刘将孙为代表,承继宋代理学家的观点,以道论文。他们强调文道合一、文为道用。郝经称:"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自有天地,即有斯文,所以为道之用,而经因之以立也。"(《原古录序》)刘将孙提出将义理融为文章(《赵青山先生墓表》)。他们又强调理法合一、法为理用。郝经认为,理是法之源,法是理之具,以理为辞而文法自具,有理则有法。他们还提倡"内游",反对"外游",把涵养道德视为养气、作文之本,排斥游历四方和观览群籍。这些言论不仅影响到明初宋濂等人的文论,与清代桐城派的古文理论也不无关系。②以方回为代表,承继宋代黄庭坚与江西诗派,标榜"格律整峭"。方回提出"古今诗人当以老杜、山谷、后山、简斋四家为一祖三宗"(《瀛奎律髓》卷26),实则偏爱黄庭坚与江西派那种有奇而无妙、有斩绝而无横放的风格,所以特地举出"格律整峭"一语作为诗的高格。对于杜甫,也是突出其不丽不工、瘦硬枯劲的作品。方回此说,也是为了矫正宋代四灵与江湖派取法晚唐而流于腐熟孱弱的弊病。③以戴表元、袁桷为代表,承继严羽,提倡唐音。他们反对理学家排斥文学的观点,他们认为"理学兴而文艺绝"、"理学兴而诗始废"。袁桷批判以理为诗说:"诗以赋比兴为主,理固未尝不具,今一以理言,遗其音节,失其体制,其得谓之诗与?"(《题闵思齐诗序》)戴表元反驳"内游"论说,未游者不如已游者"畅",游之狭者不如游之广者"肆","游益广,诗益肆"。他们也批评宋人溺于时尚而不知取法乎上。戴表元指出,宋人或尚冲淡、或尚雄厚、或尚清圆,虽屡经变化而始终偏于一隅。对此他们也象严羽那样,提倡以盛唐为师来振兴诗歌。在这种论点影响下,杨士弘作《唐音》选本,再经明初高棅编《唐诗品汇》,直到明中叶出现前、后七子的文学复古思潮。
  
  及至元末,又有杨维桢的诗论,出乎三派之外,略具新意。他把诗当作个人情性的表现。提出:"人各有情性,则人各有诗也。"他又认为"诗至律,诗之一厄也",提倡"先作其气而后论其格",不可为格律所束缚。此类观点与明代后期公安派的主张有相通之处。但他仍然坚持"发于言辞,止乎礼义",仍然反对"学诗于晚唐、季宋之后",未脱时风影响。
  
  元代曲论尚属开创阶段,理论性还不够强。主要著作按内容可分为三类。①论述演唱的专著,有署名燕南芝庵的《唱论》。对歌曲的题材,歌词的内容,歌唱的场所,歌人的品类等都作了概括的说明,有些是采录前人习见之论。②有关北曲的韵书,有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其中的"正语作词起例"部分,论述制曲方法,涉及知韵、造语、用事、用字、务头、对偶、末句等各项,较有理论价值。如论造语说:"未造其语,先立其意,语、意俱高为上","造语必俊,用字必熟,太文则迂,不文则俗","要耸观,又耸听"等,都较可取,对后来的曲词创作和理论都有积极意义。但书中以明腔、识谱为制词的首务,强调音律未免太甚;又反对俗语、谑语、市语,也是封建文人尚雅卑俗的偏见。这些也为明代戏曲论坛上的声律派和藻绘派所继承和发展。③有关戏曲的史料和评论著作,有钟嗣成的《录鬼簿》和夏庭芝的《青楼集》。《录鬼簿》包括金、元 152位戏曲作家的小传和400余种戏曲作品的名目,不仅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也有较进步的理论观点。作者一反轻视戏曲和戏曲作家的传统偏见,有意为"门第卑微,职位不振"而"高才博识"的戏曲作家立传,高度评价了他们的艺术成就。此外,提倡"发越新鲜"、反对蹈袭,批评某些人"贪于俳谐"、"务于斧凿",把关汉卿列于戏曲家之首,都是正确的。《青楼集》记录了元代 100多位优伶的姓名、特长与身世,也含有为色艺出众的女艺人立传之意。除上述理论专著外,元代一些人的文集中也有论到戏曲的单篇文章。较重要的有胡祇遹的《优伶赵文益诗序》、《赠宋氏序》、杨维桢的《朱明优戏序》等。
  
  元代小说理论同样处于萌芽时期,主要著作是罗烨《醉翁谈录》。此书为宋末、元初的传奇、话本小说集,书前的《小说引子》、《小说开辟》则是对宋、元时期说话艺术的理论总结。其中肯定了通俗小说的地位,指出小说家绝非浅薄庸俗之辈,而是贯通经史、博古明今、精于文艺的才人;小说也非仅供谈笑之物,而具有"言其上世之贤者可为师,排其近世之愚者可为戒"的社会作用。对通俗小说的艺术特点和艺术感染力也有所分析,说"讲论处不搭、不絮烦,敷演处有规模、有收拾,冷淡处提掇得有家数,热闹处敷演得越久长"。还从题材上对小说作了分类。此外,元末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中也有不少关于小说的记述,一些文人的文集中对小说也曾论及,如杨维祯的《送朱女士桂英演史序》等。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