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朴素生物理论
1)  naive biology
朴素生物理论
2)  naive theory of biology
朴素生物学理论
1.
The existence of naive psychology and naive physics had been recognized generally, but whether children had the naive theory of biology was still controversial.
朴素心理学和朴素物理学的存在已得到公认,但是儿童是否具有朴素生物学理论仍存在争议。
3)  naive theory
朴素理论
1.
Naive physics, naive biology and naive psychology are suggested to be the core domains of the development of kinderganden抯 naive theory.
朴素物理学、朴素生物学和朴素心理学是幼儿朴素理论发展的三个核心领域,本体集合、因果原则集合和内部一致的知识体系则是朴素理论的三个重要成分。
2.
As a core domain of the Naive Theory, study of children s theory of mind is a frontier subject i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作为朴素理论的一个核心领域,儿童心理理论研究是目前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前沿课题之一。
3.
Recently, the naive theory approach grew from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has pointed out this problem of underestimating young children's .
新近,发展心理学关于儿童朴素理论的研究,有力地批判了这种对儿童认知能力的低估倾向。
4)  nave theory
朴素理论
1.
In the last two decades, research in this field has shifted from Piagetian to nave theory framework.
近20年来,西方发展心理学家在该领域的研究逐渐从皮亚杰理论框架下的研究转变为“朴素理论”框架下的研究。
2.
Two viewpoints are Vygotsky s everyday conceptions and scientific conceptions and nave theory.
维果茨基的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理论与儿童“朴素理论”是儿童概念发展中的两种主要观点。
5)  naive theories
素朴理论
6)  naive physics
朴素物理
补充资料:生物学派人口理论
      一种从生物学观点来解释人口现象的学说或流派。特点是把人口现象看成是生物现象,认为人口发展从来就是由生物的基本规律决定的。生物学派的观点产生较早,但到19世纪中叶才形成为学派,并流传开来。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H.斯宾塞。他系统地运用生物学观点来分析人口现象,是生物学派的奠基人。还有美国生物学家R.珀尔、意大利人口学家和社会学家C.吉尼等。斯宾塞的《人口理论》(1852)、《生物学原理》(1864~1867),珀尔的《人类生物学研究》(1924)、《人口生物学研究》(1925),吉尼的《新有机体物》(1927)等,是生物学派人口理论的代表作。
  
  斯宾塞提出了人口增长自我调节原理。他认为,按照生存竞争和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规律,低等生物生存力弱、生殖力强,必须通过大量繁殖来保存其族类的生存;高级生物生存能力强,在生存竞争中不易被淘汰,生殖力小,从而认为生物生存能力和它的生殖力成反比例。人类是高级生物,生殖力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教育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智力高度发达,提高了人类的生存能力,生殖能力还将进一步减退。1883年F.高尔顿提出优生问题,主张用改进遗传质的方法改良和提高人口素质。
  
  20世纪20年代,珀尔继承并发挥了生物学派的观点,认为人类的繁殖和一般动物的繁殖相同,都是按照生物繁殖规律进行的。他在实验室利用关在封闭器皿中的果蝇作实验,发现其增殖开始缓慢,后来加快,最后又趋于缓慢,直到停止。他据此断言人口增长也是如此,在达到一个饱和点后,便会趋于静止。他打比喻,认为这个发展过程就象海绵吸水一样,当吸收达到饱和点之后,就不再吸入了。因此,人们称珀尔的理论为"人口海绵说"。吉尼也用生物进化的观点来说明人口现象,认为生物因素是人口变动的根本原因。他把民族、人口等同于生物个体,认为人口也会经历幼年、青年、壮年以至老年期,而归于衰老、死亡。人口增殖率的变化并不反映社会条件的变化,而是反映"胚胎细胞"素质的变化。还有一些学者从人类摄取食物的差异来说明人口变动。英国人口学家T.德布代1841年在《人口的真正规律》一书中认为,饮食的优越会使生育率降低,饮食的低劣会使生育率升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人口学者J.de卡斯特罗于1952年在《食欲与分配》一书中指出,蛋白质的缺乏,使低营养的人们高生育率,反之,营养丰富的人们则低生育率。他认为生育率和蛋白质的消费成反比例变化。
  
  人口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口发展、变化要受社会的制约。生物学派人口理论把人口现象看成是一种纯生物现象,忽视人口过程的社会性,显然不能科学地说明人口变动的真正原因。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