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道德行为模式
1)  moral behavior patterns
道德行为模式
1.
The research object of legal system ethics is the contemporarily existing ethical relations and moral behavior patterns in China.
法制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当代中国现实存在的伦理关系和道德行为模式,其基本任务是在对传统道德扬弃的基础上改造人们对道德的片面认识与依赖,建立合乎法制理性的新型伦理观念和道德行为模式,其基本研究方法是以西方法理学方法批判和剖析伦理道德,探讨道德改造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为我国新时期的立法活动和执法活动提供符合时代要求的法理渊源和基础性法律原则。
2)  Ethical behavior
道德行为
1.
As one part of organizational culture,ethical climate influences the ethical behavior occur directly.
组织伦理气氛作为组织文化的一部分,直接影响着道德行为的发生。
2.
Profit is the primordial cause and the most straightforward impetus to enterprise behaviors, whereas ethical behaviors are beyond material gains.
企业的一切行为都以利益为目的,利益原则是企业行为的首要原则,利益驱动是企业行为最原始的动因和最直接的动力,而道德行为是超越功利的,所以企业行为和道德行为是一对矛盾。
3.
This paper fixes on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economic behavior and the ethical behavior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is dilemma is caused by the permanent contradiction of the humane structure.
本文针对“经济伦理学就是要对经济行为进行道德分析 ,对道德行为进行经济分析”的流行观点从诸多层面揭示经济行为与道德行为之间的二律背反性 ,并且从人性结构的永恒矛盾说明了经济行为与道德行为产生背谬的人性论根源。
3)  moral action
道德行为
1.
The factors to restrict the moral action of company s managers and countermeasures;
企业管理者道德行为的制约因素分析
2.
Ration and emotion: acomparision on moral actions between Chinese and Japanese;
理与情:有关道德行为的中日比较
3.
Psychology healthy,moral action and moral culture;
心理健康、道德行为与德育工作
4)  moral behavior
道德行为
1.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non-moral behavior of college students;
大学生非道德行为的心理因素分析
2.
On mechanism of selection of editorial moral behaviors;
编辑道德行为选择的机制
3.
Analysis of morals indifference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moral behavior;
试析道德冷漠与道德行为重构
5)  moral behaviour
道德行为
1.
An investigation of students moral behaviour in Gu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广州师范学院师范生道德行为观的调查报告
2.
Moral cognition,moral emotion and moral behaviour are tied up with thinking.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同思维有着密切联系。
6)  moral conduct
道德行为
1.
Economic Analysis of Moral Conduct——Moral Theory of New-Marxism Economics;
道德行为的经济分析——新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道德理论
2.
As for the college s moral education,therefore,we should focus on such three aspects as moral cognition,moral will and moral conduct of college students.
因此,高校德育教育应着重从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三个方面的培养入手。
3.
This paper analyses in detail some questions,such as the conversion of morality and politics,goal idealization and modelization of moral education,and confusing the difference betwwen moral problems and psychological problems,attaching importance to moral principle and instructing rulesbnt,ignoring the train of moral conduct.
本文针对当前政治课中道德教育存在的诸如道德政治化、政治道德化、道德教育的目标理想化、模式化 ,以及混淆道德问题和心理问题的区别和重视道德原则、规范的传授 ,而忽视道德行为的训练等问题进行了详尽的分
补充资料:道德行为
      泛指人们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各种举动和行为。道德行为可以是一时性的,也可能是经常性的,它可以是经过深思熟虑和抉择而做出的,也可能是由于经常重复而无需再思索、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的。这种已经巩固且自动化了的道德行为就是道德行为习惯。
  
  人们面临复杂的社会环境或新的道德情境,行动之前总要考虑一下怎样做才更符合舆论要求或内心已确立的道德准则和道德信念。但任何多变的社会环境又都存在着某些相对稳定的因素,如公德、常规、习俗等,它们要求人们在一定情境下毫不迟疑地作出应答。人们如果事事处处、一举一动都要三思而后行,则会感到不便,而且也是不可思议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不仅使人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而且有助于人们把一时性的道德行为转化为经常一贯的道德行为,形成某种品德。
  
  从人脑的机制来看,任何行为的产生都是认知系统的观念活动和运动系统的行为方式之间建立联系的结果。这种联系不是一对一的,固定不变的机械联结,而是随着个体实践经验的累积成为多通道、多层次且不断依据现实关系加以整合、改组的结构体系。当某种占优势的观念和特定的行为方式构成稳固的联系系统时,只要有一个起始的信号,这个系统就会自动地实现,引起模式化了的连锁反应。俄国生理学家И.П.巴甫洛夫把这种神经联系系统相对稳定状态的机制称作动力定型,它实际上也是道德行为习惯的生理基础。
  
  儿童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试误、对行为榜样的模仿、接受教育者的言语影响、集体的熏陶以及自我规劝等学会或做出道德行为。而要把这种道德行为变为习惯,就必须通过有意的练习或在实践中不断重复、强化。
  
  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有许多方式方法和不同的开端,例如可以从常规或文明行为的训练入手,也可以提供道德行为的范例以激起敬慕之情和仿效的意愿,有时候还可以预先进行一点伦理性的讲话。不论采取何种形式,都必须使他们知道在各种不同情况下应当怎样行动和为什么要这样做。一些研究表明,如果仅仅要求学生做出某些纪律行为,而没有使他们明白行为的社会意义,在竞赛的条件下学生可以做到,却不能持久和迁移;在强迫的情况下学生即使能服从,一旦离开周围人的监督就不一定会这样行动。另一些研究则表明,学生虽然都明白从事社会委托的任务及其意义,但在独立执行时并不能按要求如期完成,而其中受到行为指导的学生则比其他学生完成的质量更高。学生的年纪越小,这种行为方式的指导和训练越有必要。由此可见,要使学生产生道德行为,道德的动机教育和行为方式的指导都是不可缺少的。
  
  组织行为练习是使道德行为转为习惯的重要途径之一,把各种具体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跟品德形成的长远目标联系起来对学生进行工作很有意义。为提高行为练习有效性应考虑下列的条件和措施:①了解巩固某些行为方式的社会意义与个人意义,激起自愿练习的意向和积极性;②创设按规定方式一贯行动的条件,力避有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③依靠集体的舆论和必要的监督,防止练习的松劲或偏离方向;④及时了解练习的进步情况与结果,及时加以强化。
  
  在道德行为习惯或品德的培养中,要善于运用表扬或批评等外部强化的手段。为了使这种手段起到好的效果,首先要建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友好关系,其次评定要实事求是、要适当、要及时、不要成人化。如果能结合行为练习帮助学生及早地学会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强化的本领,这就不仅会使他们在品德养成中增强主观能动性,而且也会使他们在以后的生活实践中保持道德行为的自觉性和灵活性。
  
  

参考书目
   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80。
   〔苏〕Б.М.捷普洛夫等著,孙晔等译:《苏联心理科学》,科学出版社,北京,1963。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