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he bamboo and wooden slips characters
简牍文字
1.
The inscriptions on oracle bones,inscriptions on bronze and inscriptions on pottery are characterized by writing with soft brush pens and regarded as the changed style of the bamboo and wooden slips characters written on different c.
在商代汉字的三种字体中,简牍文字是核心字体,其风格面貌决定了汉字形体的基本特征;甲骨文、金文、陶文是软笔书写为特征的简牍文字在不同书写载体上的特殊形态。
3) The Bamboo and Wooden Slips Chinese Characters in Shang Dynasty
商代简牍文字刍议
5) Bamboo slips
简牍
1.
The Policy of WangMang Government towards Hun in Bamboo Slips;
简牍所见王莽对匈奴采取的政策
2.
On the Twofold Attributes of Li Min Tian Jia Bie and its Significance ——Reading notes No.2 of Changsha Zhoumalou bamboo slips;
论《吏民田家莂》的契约与凭证二重性及其意义——读长沙走马楼简牍札记之二
3.
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Characters Restoration in the Image of Bamboo Slips;
简牍图像中文字修复的研究与应用
6) bamboo and wooden slips
简牍
1.
Kaojibu(Evaluation of Achievents 考绩薄)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e bamboo and wooden slips found in Han tombs in Yinwan.
《考绩簿》是尹湾汉墓简牍中最重要的部分,它所反映的西汉时期东海郡吏员考绩情况,是研究西汉政治制度的一份宝贵史料。
补充资料:简牍文献
中国古代以经过整治的竹 、 木为记录载体的文献。"简"是用竹、木削成的长条;"牍"是用木间或用竹剖成的板片。上面的文字是用毛笔书写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已有"册"字,故有学者认为殷商时期已利用简为书写材料。已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简是战国初期的。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可知,简牍文献流行于先秦,两汉时期最盛,直到东晋末年才被已发明四五百年的纸质文献所取代,作为主要的文献形式在中国使用的时间长达千余年。
简牍的形制 简牍形态各异,文献记载名称亦多。较重要的有简、牍、觚3种。
简 由竹或木加工而成,通常是削成长条形,将写字的一面磨光;竹质的还要在火上炙干,这道工序叫做" 汗青"或叫" 杀青",目的是使其易于着墨和防蠹。简的宽度一般为0.5~1厘米,厚数毫米,长度根据需要而定,在汉代有3尺、2.4尺、1.2尺、0.8尺(以上均汉尺)等。汉代似有定制:儒家经典和政府颁发的律令用长简,诸子百家著作用短简。各时代所用简的尺寸不尽相同。每枚简上书写一行字。也有少数简加宽约一倍,书写两行,径称为"两行"。很多枚简用麻绳或丝绳编连起来,叫做"册"。一般编2~5道,也有个别编1 道的,通常视简的长度而定,大多数是先编后写。简册这种形制(或称简册制度)到汉代已臻于完善。例如编连以后,书写时除少数的以外,大多上下都留有少许空白,犹如纸质文献的天头地脚。简册的最前面的两枚一般是空白简,叫首简或赘简,这是后世书籍扉页的起源。有的简册在每段文字之前有小题,末简有尾题和总计本篇字数,有的在每枚简末或简背上都标有"页码"。还有的简册以扁方框、圆点、圆圈、三角形等符号标明篇、章、句的所在位置。简册的存放方式,是以最末一简为轴心,将有字的一面向里卷起来。为了不打开即知该卷内容,在首简背面从右到左题有篇名和篇次。现已发现的秦代简册,有的却以第一枚简为轴心,故篇名题在末简的简背上。
牍 多为木质,与简不同之处是加宽好几倍,有的宽到6厘米左右,个别的达15厘米以上,呈长方形,故又叫做"方"或"版"。牍多用来书写契约、 医方、 历谱、过所(通行证)、书信等。书信多用1尺(汉尺)的牍,所以人们常将书信称为"尺牍"。皇帝诏书用尺一牍 (汉尺1.1尺)。牍也用来画地图,这是后世称一国疆域为"版图"的由来。牍同时也用来书写一部书内所包含的篇名,这或许就是后世一书中目次的起源。更多的牍是用作书写随葬品的名目(清单),称为"赗方"(如写在简册上则叫"遣策")。
觚 用木头削成多面的棱形, 可多至七、 八个面。一般都较长,有的长至80多厘米,容字较多,常用来抄写《急就篇》、《苍颉篇》等字书(见字典),也可用作记事、打草稿或练字。居延、敦煌出土较多。
简牍文献发现简史 从西汉至宋代,简牍出土约八九次。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两起:一是汉武帝时鲁恭王在孔子旧宅发现《尚书》、《礼记》、《论语》等数十篇用战国时的文字书写的简册,即所谓"壁中书",从而引起了长达两千年的经学今、古文学派之争;二是晋武帝太康二年(281) 汲郡一个名叫不准的人盗掘战国魏襄王(一说安釐王)墓时,发现有竹简数十车,这些竹简被整理成16种古书共75篇,这就是所谓"汲冢书"。它们除了极小部分现仍传世外,几乎都散佚了。
19 世纪末至20 世纪初,瑞典、英、日、俄等国以"探险队"的名义在中国边疆和境内进行盗掘,在楼兰、敦煌、酒泉等处发现很多汉晋简牍,这些实物至今仍流散在英国、印度、瑞典、苏联等国。
1930~1931年间中国学术协会与瑞典组成的西北科学考察团在今甘肃额济纳旗居延地区发掘出1 万余枚汉代简牍,这是居延汉简的第一次发现,同时也是在这时期以前出土最多的一次,实物现藏于台湾。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至80年代末,完全由中国考古学家独立进行的科学发掘,有几十次。出土实物都用科学方法保存,大部分已整理出版。比较重要的发现有:① 1951年长沙五里牌406号战国墓,出土竹简38枚, 这是楚简的首次发现。②1959年甘肃磨嘴子6号东汉墓出土竹、木简504枚,其中有《仪礼》469枚,这是在所发现的简牍中现存第一部较完整的古书实物,在此以前发现的简牍大多属于文书、遣策,只有极少一部分古书,实物都荡然无存。③ 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1号墓出土竹简4942枚,2 号墓出土32枚,都是先秦古籍与古佚书,这是考古发掘中第一次出土这样多的古籍 (称银雀山汉简)。④同年,甘肃武威旱滩坡一座东汉初期墓出土木简92枚,是前所未有的医书。⑤1972~1976年原出土居延汉简的遗址又发掘19637 枚简牍(称为居延汉简),其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是空前的(见彩图)。⑥1973 年河北定县40号汉墓出土大批简牍,共有《论语》等8种珍贵古籍。⑦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11号墓出土1155枚竹简,这是自发现简牍以来第一次出土的秦简 (称云梦秦简)。 ⑧1977年在湖北隋县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出土竹简200余枚,这是迄今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简。⑨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 1号汉墓出土《苍颉篇》、《诗经》等10多种珍贵古籍。⑩1979年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 115号汉墓出土约400枚木简,其中有《孙子兵法》佚文。1983年湖北江陵张家山 3座汉墓中发现西汉早期木简千余枚,其中有《汉律》等汉代法律古籍。
简牍文献的主要内容 从已出土的简牍来看,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文书类,一类是著作类。
文书类 20世纪40年代以前出土的简牍文献,除了孔子旧宅的壁中书和西晋时发现的汲冢书以外,大都属于此类。在战国时期的楚墓出土的竹、木简,几乎都是随葬品的清单(遣策)。云梦秦简,大部分是法律文书,由于中国唐代以前的法典,除了古籍中引用的一些条文外全部亡佚,所以这批秦简是研究秦代法律仅有的资料。居延、敦煌等地出土了皇帝的诏书、中央政府和各级组织下发的一些文书 (如通缉令、边境备警的通知、烽火信号的规定、任免官吏的公文等)。 破城子遗址出土了一些向上级递呈的公文(如《燧长病书牒》)和同级组织之间的往来文书(如《塞上烽火品约》)等等(见简牍档案)。
著作类 内容相当广泛,兹简要介绍如下:①武威汉简中有《仪礼》,三种简本共有9 篇,约等于传世的半部,在编次、字句上与通行本均有歧异,是目前所见《仪礼》最古的写本,在版本校勘和研究汉代经学史方面均有较高的价值。②银雀山汉简中有传世的《孙子兵法》、《六韬》、《尉缭子》 和 《晏子》等。其中的《六韬》,清代学者认为是伪书,又认为《尉缭子》不是先秦著作,现在都出现于汉初的墓中,说明不是后人假托之作,而且都成书于先秦。更为重要的是失传了1700余年的佚书《孙膑兵法》的发现,为研究先秦兵家思想增添了新的重要资料。③青海上孙家寨出土的木简有一部分是与《孙子兵法》有关的兵书,有许多内容不见于现存文献,也不见于银雀山出土的兵书,很可能是《孙子兵法》的佚文。④江陵张家山汉墓所出《盖庐》,也是兵家著作,盖庐即吴王阖庐。⑤武威旱滩坡东汉初期墓的92枚医方简牍,包括内科、外科、五官科、妇科等30余个医方,还讲到针灸的方法。比成书于东汉末年的医方书《伤寒杂病论》还早,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较完整的简本医方文献。⑥马王堆汉墓也出土200枚医简,其中一部分是讲养生之道的,与《皇帝内经》相似。还有《脉书》和《引书》这两种医简,则出自江陵张家山早期汉墓。⑦河北定县汉墓的简本《论语》,残存字数约有传世的一大半,是该书迄今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版本。《儒家者言》、《哀公问五义》等,世无传本,内容虽散见于先秦和西汉的一些著作中,但此简则保留了较为古老的原始资料。《文子》的简册本证明该书并非伪作,而且使人见到了没有被后世篡改过的该书的原貌。⑧安徽阜阳双古堆所出汉初竹木简,包括10余种古籍,有亡佚近千年的《苍颉篇》,在居延等地也曾发现过该书的残简,但存字极少,此次整理出 541字,是该书字数最多的一次发现,简文多避秦代皇帝讳,是未经汉人修改过的比较原始的版本。《诗经》残本与今本相异近百处,对于研究汉初语音和诗义有重要价值。另外还有《周易》、《辞赋》等等。⑨湖北江陵张家山西汉早期的千余枚木简,除了前述兵书与医书外,《汉律》、《奏谳书》是汉代的法律文献,与秦代法律文书同样重要。而比以前认为最古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还要早的《算术书》的出土,对于数学史的研究有极高的价值。
参考书目
罗振玉、王国维:《流沙坠简》,京都东山学社,191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居延汉简甲乙编》,中华书局,北京,1980。
陈梦家:由实物所见汉代简册制度,《汉简缀述》,中华书局,北京,1980。
简牍的形制 简牍形态各异,文献记载名称亦多。较重要的有简、牍、觚3种。
简 由竹或木加工而成,通常是削成长条形,将写字的一面磨光;竹质的还要在火上炙干,这道工序叫做" 汗青"或叫" 杀青",目的是使其易于着墨和防蠹。简的宽度一般为0.5~1厘米,厚数毫米,长度根据需要而定,在汉代有3尺、2.4尺、1.2尺、0.8尺(以上均汉尺)等。汉代似有定制:儒家经典和政府颁发的律令用长简,诸子百家著作用短简。各时代所用简的尺寸不尽相同。每枚简上书写一行字。也有少数简加宽约一倍,书写两行,径称为"两行"。很多枚简用麻绳或丝绳编连起来,叫做"册"。一般编2~5道,也有个别编1 道的,通常视简的长度而定,大多数是先编后写。简册这种形制(或称简册制度)到汉代已臻于完善。例如编连以后,书写时除少数的以外,大多上下都留有少许空白,犹如纸质文献的天头地脚。简册的最前面的两枚一般是空白简,叫首简或赘简,这是后世书籍扉页的起源。有的简册在每段文字之前有小题,末简有尾题和总计本篇字数,有的在每枚简末或简背上都标有"页码"。还有的简册以扁方框、圆点、圆圈、三角形等符号标明篇、章、句的所在位置。简册的存放方式,是以最末一简为轴心,将有字的一面向里卷起来。为了不打开即知该卷内容,在首简背面从右到左题有篇名和篇次。现已发现的秦代简册,有的却以第一枚简为轴心,故篇名题在末简的简背上。
牍 多为木质,与简不同之处是加宽好几倍,有的宽到6厘米左右,个别的达15厘米以上,呈长方形,故又叫做"方"或"版"。牍多用来书写契约、 医方、 历谱、过所(通行证)、书信等。书信多用1尺(汉尺)的牍,所以人们常将书信称为"尺牍"。皇帝诏书用尺一牍 (汉尺1.1尺)。牍也用来画地图,这是后世称一国疆域为"版图"的由来。牍同时也用来书写一部书内所包含的篇名,这或许就是后世一书中目次的起源。更多的牍是用作书写随葬品的名目(清单),称为"赗方"(如写在简册上则叫"遣策")。
觚 用木头削成多面的棱形, 可多至七、 八个面。一般都较长,有的长至80多厘米,容字较多,常用来抄写《急就篇》、《苍颉篇》等字书(见字典),也可用作记事、打草稿或练字。居延、敦煌出土较多。
简牍文献发现简史 从西汉至宋代,简牍出土约八九次。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两起:一是汉武帝时鲁恭王在孔子旧宅发现《尚书》、《礼记》、《论语》等数十篇用战国时的文字书写的简册,即所谓"壁中书",从而引起了长达两千年的经学今、古文学派之争;二是晋武帝太康二年(281) 汲郡一个名叫不准的人盗掘战国魏襄王(一说安釐王)墓时,发现有竹简数十车,这些竹简被整理成16种古书共75篇,这就是所谓"汲冢书"。它们除了极小部分现仍传世外,几乎都散佚了。
19 世纪末至20 世纪初,瑞典、英、日、俄等国以"探险队"的名义在中国边疆和境内进行盗掘,在楼兰、敦煌、酒泉等处发现很多汉晋简牍,这些实物至今仍流散在英国、印度、瑞典、苏联等国。
1930~1931年间中国学术协会与瑞典组成的西北科学考察团在今甘肃额济纳旗居延地区发掘出1 万余枚汉代简牍,这是居延汉简的第一次发现,同时也是在这时期以前出土最多的一次,实物现藏于台湾。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至80年代末,完全由中国考古学家独立进行的科学发掘,有几十次。出土实物都用科学方法保存,大部分已整理出版。比较重要的发现有:① 1951年长沙五里牌406号战国墓,出土竹简38枚, 这是楚简的首次发现。②1959年甘肃磨嘴子6号东汉墓出土竹、木简504枚,其中有《仪礼》469枚,这是在所发现的简牍中现存第一部较完整的古书实物,在此以前发现的简牍大多属于文书、遣策,只有极少一部分古书,实物都荡然无存。③ 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1号墓出土竹简4942枚,2 号墓出土32枚,都是先秦古籍与古佚书,这是考古发掘中第一次出土这样多的古籍 (称银雀山汉简)。④同年,甘肃武威旱滩坡一座东汉初期墓出土木简92枚,是前所未有的医书。⑤1972~1976年原出土居延汉简的遗址又发掘19637 枚简牍(称为居延汉简),其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是空前的(见彩图)。⑥1973 年河北定县40号汉墓出土大批简牍,共有《论语》等8种珍贵古籍。⑦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11号墓出土1155枚竹简,这是自发现简牍以来第一次出土的秦简 (称云梦秦简)。 ⑧1977年在湖北隋县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出土竹简200余枚,这是迄今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简。⑨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 1号汉墓出土《苍颉篇》、《诗经》等10多种珍贵古籍。⑩1979年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 115号汉墓出土约400枚木简,其中有《孙子兵法》佚文。1983年湖北江陵张家山 3座汉墓中发现西汉早期木简千余枚,其中有《汉律》等汉代法律古籍。
简牍文献的主要内容 从已出土的简牍来看,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文书类,一类是著作类。
文书类 20世纪40年代以前出土的简牍文献,除了孔子旧宅的壁中书和西晋时发现的汲冢书以外,大都属于此类。在战国时期的楚墓出土的竹、木简,几乎都是随葬品的清单(遣策)。云梦秦简,大部分是法律文书,由于中国唐代以前的法典,除了古籍中引用的一些条文外全部亡佚,所以这批秦简是研究秦代法律仅有的资料。居延、敦煌等地出土了皇帝的诏书、中央政府和各级组织下发的一些文书 (如通缉令、边境备警的通知、烽火信号的规定、任免官吏的公文等)。 破城子遗址出土了一些向上级递呈的公文(如《燧长病书牒》)和同级组织之间的往来文书(如《塞上烽火品约》)等等(见简牍档案)。
著作类 内容相当广泛,兹简要介绍如下:①武威汉简中有《仪礼》,三种简本共有9 篇,约等于传世的半部,在编次、字句上与通行本均有歧异,是目前所见《仪礼》最古的写本,在版本校勘和研究汉代经学史方面均有较高的价值。②银雀山汉简中有传世的《孙子兵法》、《六韬》、《尉缭子》 和 《晏子》等。其中的《六韬》,清代学者认为是伪书,又认为《尉缭子》不是先秦著作,现在都出现于汉初的墓中,说明不是后人假托之作,而且都成书于先秦。更为重要的是失传了1700余年的佚书《孙膑兵法》的发现,为研究先秦兵家思想增添了新的重要资料。③青海上孙家寨出土的木简有一部分是与《孙子兵法》有关的兵书,有许多内容不见于现存文献,也不见于银雀山出土的兵书,很可能是《孙子兵法》的佚文。④江陵张家山汉墓所出《盖庐》,也是兵家著作,盖庐即吴王阖庐。⑤武威旱滩坡东汉初期墓的92枚医方简牍,包括内科、外科、五官科、妇科等30余个医方,还讲到针灸的方法。比成书于东汉末年的医方书《伤寒杂病论》还早,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较完整的简本医方文献。⑥马王堆汉墓也出土200枚医简,其中一部分是讲养生之道的,与《皇帝内经》相似。还有《脉书》和《引书》这两种医简,则出自江陵张家山早期汉墓。⑦河北定县汉墓的简本《论语》,残存字数约有传世的一大半,是该书迄今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版本。《儒家者言》、《哀公问五义》等,世无传本,内容虽散见于先秦和西汉的一些著作中,但此简则保留了较为古老的原始资料。《文子》的简册本证明该书并非伪作,而且使人见到了没有被后世篡改过的该书的原貌。⑧安徽阜阳双古堆所出汉初竹木简,包括10余种古籍,有亡佚近千年的《苍颉篇》,在居延等地也曾发现过该书的残简,但存字极少,此次整理出 541字,是该书字数最多的一次发现,简文多避秦代皇帝讳,是未经汉人修改过的比较原始的版本。《诗经》残本与今本相异近百处,对于研究汉初语音和诗义有重要价值。另外还有《周易》、《辞赋》等等。⑨湖北江陵张家山西汉早期的千余枚木简,除了前述兵书与医书外,《汉律》、《奏谳书》是汉代的法律文献,与秦代法律文书同样重要。而比以前认为最古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还要早的《算术书》的出土,对于数学史的研究有极高的价值。
参考书目
罗振玉、王国维:《流沙坠简》,京都东山学社,191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居延汉简甲乙编》,中华书局,北京,1980。
陈梦家:由实物所见汉代简册制度,《汉简缀述》,中华书局,北京,1980。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