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post-modern psychiatrist
后现代精神分析
1.
Norman·N·Holland is a distinguished American post-modern psychiatrist.
霍兰德(Norm an N Holland)是美国杰出的后现代精神分析学家,他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为指导,借助于新批评的文本细读方法和接受美学文学接受理论,建构了完整而系统的文学反应动力学,将作者、文本、读者作为一个整体,细致剖析了读者阅读文本时的心理机制,揭示了文学快感和文本意义产生的深层心理原因,试图在文本的艺术形式和读者的心理反应之间建立一个科学的模型,力求将模糊的心理问题科学化,对艺术形式、语言、情感、风格、艺术真实、心理防御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解释,分析了读者如何将文本“外在于彼”转化为“内在于此”的心理反应。
2) postmodern spirit
后现代精神
1.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is typical text, the article tries to prove that though the postmodern spirit (intense negative and nihilism) often appears transiently in human history, it is not limited to one period and one place.
对《庄子》的后现代阐释,可以给下列观点一个有力的佐证:虽然后现代主义是一个特定的范畴,但后现代精神(强烈的否定和虚无主义)却并非只限于一时一地。
3) the modern/postmodern spirit
现代/后现代精神
4) post-psychoanalsysis
后精神分析
1.
Julia Kristeva,French feminist theoretician,used Jacques Lacan post-psychoanalsysis theory to establish the theoretical system and made Lacan s mirror stage,realistic step and imagination step as the prerequisite of feminist discourse,and connected depth psychology and semeiology to creat a model of post-modern feminist.
法国女性主义理论家克里斯特瓦运用后精神分析学拉康的理论进行理论体系建构,将拉康的镜象阶段、现实级与想象级等概念作为女性话语的前提,将精神分析与符号学理论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后现代的女性主义理论模式。
5) visions of postmodern philosophy
后现代哲学精神
6) post-psychoanalysis
后精神分析学
补充资料:《精神分析新途径》
德国精神病学家、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之一K.霍妮著。美国纽约诺顿出版公司1939年出版发行英文版。它是作者系统阐述她的基本观点的一本专著。全书共16章,目录包括:精神分析的基础、弗洛伊德思想的一般前提、里比多理论、恋母情结、自恋概念、妇女心理学、死亡本能、对童年的强调、移情概念、文化与神经症、"自我"与"本我"、焦虑、"超我"概念、神经症犯罪感、受虐现象、精神分析治疗。
作者在书的"引言"中称,她应用S.弗洛伊德理论于临床实践达15年之久,由于不满意治疗效果而产生了重新评价精神分析的想法;但最初引起她怀疑的是弗洛伊德有关妇女心理的概念,以后这种怀疑为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的假设所加强。作者指出,社会学观点正在替代解剖生理学的观点,人际关系成了导致神经症发病的关键因素,精神分析必须突破本能心理学与发生心理学所设置的局限,性的问题不应再被视为神经症的动力中心。作者在书中表明,对女性的特殊心理,纯从生物学观点来考查,既不可靠也不全面。各国妇女不同,而且同一国家不同地区的妇女也不同,这都是由特殊的文化环境造成的。个人潜在的神经症的内心冲突,是所处文化中的特定矛盾的表现。作者指出,现代西方社会中的经济竞争原则,影响着人际关系,它使人产生一种孤独无助的不安全感,从而形成一种基本焦虑,是神经症赖以生长的温床。作者在最后一章里对基本焦虑作了明确界定,并在全书末尾指出,"使病人从焦虑中解脱出来只是分析的一种手段,分析所要达到的目的则是帮助病人重新获得他的自动性,发现衡量自己价值的尺度,总之,要给病人鼓励,使他有勇气成为他自己"。
霍妮在书中承认得益于E.弗罗姆的著述,这些论文与讲演批评了弗洛伊德著作没有文化观点。本书深入而详尽地论述了作者自己的社会文化观,它的出版标志着传统的古典的弗洛伊德主义正处在历史性演变发展过程之中,预示着新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在美国行将兴起与确立。
霍妮1885年9月16日生于柏林,1952年12月4日卒于美国。先在柏林大学学习医学,1932年移居美国,先在芝加哥精神分析研究所工作,后转赴纽约,参加创建精神分析促进协会和美国精神分析研究所。
作者在书的"引言"中称,她应用S.弗洛伊德理论于临床实践达15年之久,由于不满意治疗效果而产生了重新评价精神分析的想法;但最初引起她怀疑的是弗洛伊德有关妇女心理的概念,以后这种怀疑为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的假设所加强。作者指出,社会学观点正在替代解剖生理学的观点,人际关系成了导致神经症发病的关键因素,精神分析必须突破本能心理学与发生心理学所设置的局限,性的问题不应再被视为神经症的动力中心。作者在书中表明,对女性的特殊心理,纯从生物学观点来考查,既不可靠也不全面。各国妇女不同,而且同一国家不同地区的妇女也不同,这都是由特殊的文化环境造成的。个人潜在的神经症的内心冲突,是所处文化中的特定矛盾的表现。作者指出,现代西方社会中的经济竞争原则,影响着人际关系,它使人产生一种孤独无助的不安全感,从而形成一种基本焦虑,是神经症赖以生长的温床。作者在最后一章里对基本焦虑作了明确界定,并在全书末尾指出,"使病人从焦虑中解脱出来只是分析的一种手段,分析所要达到的目的则是帮助病人重新获得他的自动性,发现衡量自己价值的尺度,总之,要给病人鼓励,使他有勇气成为他自己"。
霍妮在书中承认得益于E.弗罗姆的著述,这些论文与讲演批评了弗洛伊德著作没有文化观点。本书深入而详尽地论述了作者自己的社会文化观,它的出版标志着传统的古典的弗洛伊德主义正处在历史性演变发展过程之中,预示着新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在美国行将兴起与确立。
霍妮1885年9月16日生于柏林,1952年12月4日卒于美国。先在柏林大学学习医学,1932年移居美国,先在芝加哥精神分析研究所工作,后转赴纽约,参加创建精神分析促进协会和美国精神分析研究所。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