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梁启超评传》
1)  A Critical Biography of Liang Qicao
《梁启超评传》
1.
The process of writing A Critical Biography of Liang Qicao is the process of my systematic study and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Liang Qicao s academy and thinking.
撰写《梁启超评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系统、深入学习与感悟梁启超学术与思想的过程。
2)  Liang Qi-chao and the tradit ional Mohism
梁启超与传统墨学
3)  Liang Qichao
梁启超
1.
The Change of Liang Qichao s Journalism Thoughts After the Wuxu Political Event;
论戊戌政变后梁启超新闻思想的变化
2.
Historical Function of Liang Qichao s Nationalist Ideology in the Process of China s Modernization;
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
3.
Liang Qichao s Novel Creation and Its Influence;
梁启超的小说创作及影响
4)  Liang Qi-chao
梁启超
1.
Culture Communic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uiding-Bibliography of Liang Qi-chao;
试论文化传播与梁启超导读书目的发展
2.
The Arranging Question on Liang Qi-chao’s the beautiful texts of China and its history;
梁启超《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的整理问题
5)  Liang Qi chao
梁启超
1.
A Brief Analysis of Survey to the Thoughts of Liang Qi chao s the News Propaganda;
梁启超的新闻宣传思想浅析
2.
The Discussion on Liang Qi Chao’s Later News Thoughts;
论梁启超后期自由主义新闻思想
3.
A Discussion of Liang Qi Chao s Early News Thoughts;
论梁启超前期的新闻思想
6)  Liangqichao
梁启超
1.
On the interconnecrion of Liangqichao s historiography and his people-improving ideas;
梁启超史学思想与新民思想之关系
2.
LiangQichao s Thoughts and Practices on School Education;
梁启超的学校教育思想和实践
补充资料: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

    中国近代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见戊戌变法)领袖之一。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1889年中举。1890年赴京会试,不中。回粤路经上海,看到介绍世界地理的《瀛环志略》和上海机器局所译西书,眼界大开。同年结识康有为,投其门下。1891年就读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时人合称康梁。
   
   

梁启超在写作


   
   1895年春再次赴京会试,协助康有钱塘江桥,中国第一座公路、铁路两用梁桥为,发动在京应试举人联名请愿的公车上书。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表现活跃,曾主北京《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和上海《时务报》笔政,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他的许多政论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湖南宣传变法思想。1898年回京,积极参加“百日维新”。7月3日(五月十五),受光绪帝召见,奉命进呈所著《变法通议》,赏六品衔,负责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9月,政变发生,梁启超逃亡日本,一度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有过接触。在日期间,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鼓吹改良,反对革命。同时也大量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1905~1907年,改良派与革命派的论战达到高潮,梁启超作为改良派的主将,遭到革命派的反对。
   
   

梁启超诗手稿康有为眉批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梁启超立即表示支持。1907年10月,在东京建立“政闻社”,期望推动清政府实行君主立宪。由于清政府并不真心实行宪政,政闻社也因受到查禁而宣告解散。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一度宣扬虚君共和,企图使革命派与清政府妥协。民国初年又支持袁世凯,并承袁意,将民主党与共和党、统一党合并,改建进步党,与国民党争夺政治权力。1913年,进步党“人才内阁”成立,梁启超出任司法总长。袁世凯帝制自为的野心日益暴露,梁启超反对袁氏称帝,1915年8月,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进行猛烈抨击,旋与蔡锷策划武力反袁。1915年底,护国战争在云南爆发。1916年,梁启超赴两广地区,积极参加反袁斗争,为护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袁世凯死后,梁启超依附段祺瑞。他拉拢一些政客,组建宪政研究会,与支持黎元洪的宪政商榷会对抗。1917年7月,段祺瑞掌握北洋政府大权。梁启超拥段有功,出任财政总长兼盐务总署督办。9月,孙中山发动护法战争。11月,段内阁被迫下台,梁启超也随之辞职,从此退出政坛。
   1918年底,梁启超赴欧,亲身了解到西方社会的许多问题和弊端。回国之后,即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梁启超也是一位著名学者。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1901~1902年,先后撰写了《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批判封建史学,发动“史学革命”。欧游归来之后,以主要精力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写下了《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文化史》等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的著作。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