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ACLA
美国比较文学学会
1.
Every ten years, America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ssociation (ACLA) issues a report on the state of the field that also explores potential areas of further growth and development.
美国比较文学学会(ACLA)每10年发表一份报告,对比较文学学科的现状作一个总结,同时探讨未来发展的路向。
2)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the United States
美国比较文学
1.
Reflections on Moder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the United States;
当代美国比较文学的反思
3)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ssociation
国际比较文学协会
4) comparative aesthetics
比较美学
1.
This paper studies the relations between comparative aesthetics and translation practice through .
以《德伯家的苔丝》两个中文译本作为研究个案,通过比较两个译本翻译风格与文本形式的差异,揭示文学翻译中比较美学与翻译实践的内在联系。
2.
This paper probes emotional transference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ranslator s subjectivity,culture and comparative aesthetics.
从译者主体性、文化和比较美学的视角探讨了文学翻译中的"移情"。
5) Chines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中国比较文学
1.
On Aphasia of Chinese Comparative Literature——Exemplified by Reading of Laocoōn
中国比较文学的失语症——以《读〈拉奥孔〉》为例
2.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fact that “accord yet d iffer" runs through the entire Chinese culture, and owing to its significant pos ition in history, should be the basic strategy of Chines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
在中国比较文学理论问题的争论、探讨中 ,有的学者视“和而不同”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基本文化策略 ,也有的学者对此提出质疑。
3.
As one of the founders of Chines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Ji Xianlin has written many prefaces for comparative literature works, which are an invaluable treasure in the library of Chines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作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季羡林先生为多部比较文学类的书籍撰写过"序言",这些"序言"是我国比较文学文库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6) French comparative literature
法国比较文学
1.
Positivism i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French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法国比较文学为规范比较文学学科创立了一整套严密的研究体系 ,这一体系迄今仍在学术界发挥着巨大作用。
补充资料: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 comparative literature 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及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和其他意识形态的相互关系的比较研究的文艺学分支。它包括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作为一门学科,它兴起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比较文学一词最早出现于法国学者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合编的《比较文学教程》(1816)中,但该著作未涉及它的方法与理论。使这一术语得以流行的 ,是法国文学批评家、巴黎大学教授维尔曼 (1790~1870)。1827年他在讲授中世纪和18世纪法国文学课时,曾几次使用“比较文学”和“比较分析”等术语,两年以后他将题名为《18世纪法国文学综览》的讲稿出版。1865年后,“比较文学”作为专门术语而被普遍接受。 19 世纪70年代后,比较文学在欧美各国有了很大发展,其中心在法国。1931年法国保罗·梵·第根的著作《比较文学论》,第一次全面总结了近百年来比较文学发展的理论和历史,主张把文学研究划分为国别文学、比较文学、总体文学三大范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中心。1952 年《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年鉴》在美国创刊,按年总结比较文学发展的成绩与问题。
比较文学研究,不同国家的学者强调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以第根、伽列等为代表的法国学者强调不同民族文学的影响研究,以韦勒克为代表的美国学者强调不同民族文学的平行研究,以阿历克谢耶夫和日尔蒙斯基为代表的俄罗斯学者则认为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不可分,应该同时并重。 在中国,鲁迅、茅盾、郭沫若等曾广泛比较研究过各国文学的发展,如鲁迅的《摩罗诗力说》、茅盾的《俄国近代文学杂谈》等。20世纪30年代中国开始介绍外国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理论 。陈铨的《中德文化研究》 、钱钟书的《 谈艺录》、朱光潜的《诗论》等,在某个方面对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奉献。70年代以来,比较文学在中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新发展,成绩斐然。 |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