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洪洞移民的传说
1)  story of Dahuaishu
洪洞移民的传说
1.
Popular of lineage and the story of Dahuaishu——Takeing the Huaiqing prefecture for the center;
宗族大众化与洪洞移民的传说——以怀庆府为中心
2)  the Immigration from Hongdong
洪洞移民
3)  migrant legend
移民传说
4)  Hongwu resettlement
洪武移民
5)  an armory of folklore
民间传说的宝库
6)  The stories of Migrate
移民小说
补充资料:洪洞明应王殿元杂剧壁画
      元代戏曲文物。明应王殿在山西洪洞县境内,俗称水神庙,始建于唐大历十四年 (779),金泰和间补修正殿,金末毁于战火。元至元二十年(1283)重建,延祐六年(1319)再次重建。现存元杂剧壁画在正殿内南壁东侧,绘毕于泰定元年 (1324)。壁画宽311厘米,高411厘米,连同顶部题记总高 524厘米。画上横额正书"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上款直书"尧都见爱",下款直书"泰定元年四月日"。全画色彩鲜明,保存基本完好。(见彩图)
  
  画面绘有演员和伴奏人员7男4女,共11人。前排左起第一人,身高 173厘米,净面无须,着蓝色宫装,长及地,胸前绣金龙三条,一腿露出靴尖,一腿半露红边长裤及黑靴,右手执一宫扇,左手撩衣;第 2人,身高173 厘米,粗眉、络腮胡,张口微露齿,头戴黑色帽,着中长黄底红蓝大花衣,袒胸,着黄色圆口鞋,双手作表演状,当为净色;第3人居全场中心,身高178厘米,面目清秀,头戴展翅幞头,双手执笏,红袍及地,仅露脚尖,鞋黑色,两耳有耳环孔,手指纤细修长,显系女扮,当为忠都秀所扮演的正末色;第4人,身高173厘米,戴有髯口,穿淡青滚边蓝底红花大袍,着薄底黑靴,双手拱捧胸前,眼神注视左下方,作恭顺聆听状,腰间右侧横插一卷黄色物件,当为外色;第5人,身高171厘米,净面无髯,身着黄色圆领紧袖宫装,衣长及地,袖长过手,两肩及胸腹绣有四只白鹤图案的花纹,左手执大刀,右手掩于袖内,此人与左起第一人当为剧中红袍主角的侍从。后排左起第 1人,从幔后露出头部,右耳有明显的耳环孔,手指修长;第 2人,短胡满腮,着白衣,戴红色圆形宽边蒙古帽,身旁置一大形皮鼓,右手掌着鼓架,左手击鼓;第 3人,着黄色蒙古装,头戴蒙古圆形宽边帽,左手食指和小指朝上放开,其余手指按着笛孔,作吹笛状;第4人,身高165厘米,着蓝色衲衣,腰系折裙,露出茶色薄底鞋,头戴蒙古帽,浓眉满须,似为净角;第5人,身高145厘米,内着红色衣服,紧袖,外罩黄色帔子及地,右脚着红色鞋,露出脚尖,双手捧一物执左胸前,似拍板,左耳有耳环孔,手指亦修长;第6人,身高 149厘米,黑发,右鬓插一朵白色小花,着黄色内衣,外披淡青色帔子,紧袖,两手执宫扇,眼神注视左下方,当为女侍。这11人组成的场面,是元杂剧正末、外、净等脚色和鼓、笛、拍板等乐器伴奏者临场演出时的写照。这幅壁画还反映了当时演剧所用的砌末(道具)是很讲究的:有绣花的帷幕、幕上绘图两幅,右边一图绘苍松为背景,画一黑龙张牙舞爪,怒目而视;左边一图绘一壮士右手执剑,两手张开作斩杀状。舞台上方除悬有表明演出戏班的横额之外,还置有供给演员表演的朝笏、刀、扇之类的砌末,都经过美化加工,已非日常使用的实物。壁画所绘舞台,是以方砖铺地面,与现存元代舞台遗址的实况相符。
  
  据史载,元代的大都和山西平阳一带,戏曲演出活动十分活跃,这幅壁画对研究元代戏曲形式具有重要价值。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