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畏兀儿
1)  Uighur
畏兀儿
1.
The Uighur Definition in Yuan Dynasty and its Cultural Regions;
元代畏兀儿的界定及其文化区域
2.
A Survey of Uighur People Using Ph ags-pa Script in the Yuan Dynasty;
元代畏兀儿人使用八思巴字述论
3.
A Textual Study on the Intermarriage of the Mongol Royal Family with Uighur Idiq-qut Family in Yuan Dynasty
元代蒙古王室与畏兀儿亦都护家族联姻考
2)  Saliweiwu er
撒里畏兀儿
1.
Saliweiwu er During late Period of Ming Dynasty;
明代中后期的撒里畏兀儿
3)  Uygur inhabited in the Center Plain
内迁畏兀儿人
4)  Weiwu village
畏兀(畏吾)村
5)  Sari Uygur
撒里畏兀
1.
This paper argues that it is quite possible that the origin of the Hor-pa is linked with the Yellow head Uygurs (黄头回鹘), or Sari Uygurs who lived in the north-western China in Yuan Dynasty.
本文认为,康北的霍尔人的来源更有可能与元代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黄头回鹘即撒里畏兀人有一定的关系。
6)  Weiwu style Mongolian character
畏兀体蒙古文
补充资料:畏兀儿
      元朝西北族名。宋代称高昌回鹘,元代称畏兀儿。汉文文献中,还有畏吾儿、伟兀、伟吾而、卫吾、委兀、外五、瑰古、乌鹆、畏午儿等不同译法。
  
  畏兀儿据有以合剌火州(又称高昌)和别失八里为中心的地区,其君主称亦都护(Iduq-qut),乃借自突厥拔悉密人的称号,即"神圣陛下"之意。西辽称雄中亚,畏兀儿被迫臣服。西辽派出的少监驻合剌火州进行监治,"骄恣用权,奢淫自奉"。亦都护巴而术·阿而忒·的斤决定依靠蒙古反抗西辽,于是杀少监,归降成吉思汗。成吉思汗称他为第五子,嫁以也立安敦公主,保留亦都护世袭统治畏兀儿的权力,并在别失八里、合剌火州等地派驻达鲁花赤。窝阔台、贵由相继任命回回人麻速忽总管征收畏兀儿至河中地区的税赋。蒙哥以讷怀、塔剌海同麻速忽充别失八里等处行尚书省事。
  
  元世祖时,西北诸王同大汗对抗。海都和帖木迭儿、笃哇及其弟布思麻曾先后侵入畏兀儿地区,包围合剌火州。后诸王军又侵袭哈密力,亦都护火赤哈儿的斤战死。子纽林的斤继亦都护位,被迫迁驻甘肃永昌。元朝为了对付海都、笃哇等,至元二十三年(1286)在畏兀儿地区设置了别失八里、和州(即合剌火州)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成宗时又设北庭都元帅府。同时在亦都护之下相继设畏兀儿断事官、领北庭都护府、大理寺、大都护府等官府,管理畏兀儿人的民政。仁宗封亦都护为高昌王,设王傅官,颁发金印。钤用亦都护印的文札通行于畏兀儿境内,高昌王印的文札则对散居在内地的畏兀儿户通行。
  
  哈剌火州所在的吐鲁番盆地是畏兀儿的中心地区,农业很发达,畏兀儿人民除种植小麦、大麦、稻、高粱、黍、豌豆等粮食作物外,还种植大麻、芝麻、棉花、苜蓿等油料作物、纺织原料和饲料,尤其擅长种植西瓜、甜瓜、葡萄、石榴等瓜果。手工业方面,加工金银铜铁,纺织布帛丝枲,工艺都很精巧。至元十三年,元朝迁移了一批畏兀儿工匠至大都,设别失八里诸色人匠局,专门织造御用领袖纳失失(波斯语,一种丝织品)等缎匹。合剌火州酿造的葡萄酒味道极美,为当时东西方的记载所称道。吐鲁番曾出土大量木板印刷的经文,计有畏兀儿、汉、梵、西夏、藏、蒙等文字十七种。在敦煌曾发现过大德四年(1300)刻的畏兀儿文木活字,差不多同王祯的木活字同时。察合台曾开设一条由山丹州起,经过河西走廊、畏兀儿境直到他驻幕地的驿道。元朝建立后,这一驿路仍然畅通,别失八里和彰八里(今新疆昌吉)成为全线驿站的枢纽,这对畏兀儿地区的贸易有很大促进作用。至元十七年,元朝设置畏兀儿境内交钞提举司。二十年,又设立畏兀儿交钞库。中统钞和至元宝钞(见钞)在畏兀儿境内通用。
  
  畏兀儿人很早已使用本民族的文字。畏兀儿知识分子常被其他民族统治者所器重。如塔塔统阿曾被乃蛮太阳可汗尊为师傅,掌其金印及钱谷。后来成吉思汗又令诸皇子跟他受学。哈剌亦哈赤北鲁曾被西辽皇帝聘为诸子师,降蒙古后,又教太子、诸王用畏兀儿字书写蒙古语。岳璘帖木尔、昔班、孟速思和布鲁海牙分别为斡赤斤、窝阔台、拖雷所用,或训导诸王子,或专管分邑岁赋和军民、匠户。日久一批畏兀儿人就成了大汗和诸王的亲信,有关军事、政治、财政、司法各方面的文字工作,常由他们担任。其中不少人因此在朝廷晋居要职。有一些畏兀儿人是兼通蒙、汉、藏、梵文的翻译家,掌管"译写一切文字及颁降玺书"的蒙古翰林院,主要由他们担任翰林学士、承旨等职务。其中有的将《贞观政要》、《资治通鉴》等汉籍译成蒙文,有的将蒙文典章译成汉文。畏兀儿僧人还将梵、藏、汉文佛经译为蒙文。《辽史》、《金史》、元历朝实录的纂修都有畏兀儿人参加。廉惇和贯云石是著有汉文诗文集的畏兀儿作家,贯云石尤精于词曲。搠思吉斡节儿写了一部关于蒙古语的著作《心箍》。鲁明善的著作《农桑衣食撮要》和萨德弥实的著作《瑞竹堂经验方》是畏兀儿人对祖国农学和医学的贡献。
  
  回鹘在漠北时信仰摩尼教,西迁后统治者又接受了高昌盛行的佛教。基督教聂思脱里派、祆教也在百姓中流行。11世纪后,黑汗王朝统治下的可失哈耳(今新疆喀什)等地人民已改信伊斯兰教,并逐渐传到亦都护辖境,蒙哥汗时,穆斯林在社会上已有相当影响。元末察合台后王改信伊斯兰教,其他宗教都被排挤。
  
  畏兀儿人民由于战乱等原因大批迁到甘肃、陕西等地。南阳、襄阳、乌蒙等地都有畏兀儿军和农民迁驻或从事耕垦。畏兀儿人种植棉花、西瓜、苜蓿、葡萄和酿制烧酒的经验,有的在元朝才传播到内地,有的则在这一时期得到较普遍的推广。
  
  

参考书目
   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7册,人民出版社,北京,1983。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