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王石柱
[[印度]]位于亚洲的南部,它的东、南、西三面是浩瀚的大海,北面是终年白雪皑皑的高山。这个看似四周有天然屏障保护的肥沃大地在它的西北部却留有一个低平的缺口,古代外来的侵略者就是通过这个缺口,给生活在这里的人民既带来了灾难,也带来了新的文化。
约在公元前3000年,雅利安人自[[伊朗]]高原进入到了印度西北部,从达罗毗荼人和蒙达人的手里夺取了印度河与恒河流域的土地。在雅利安人漫长的统治过程中,原始公社制有了变动,发生了阶级变化。随着国家的出现,所谓的种姓制度也产生了,它把社会分为四等:婆罗门为第一,主要为僧侣阶层;刹帝利为第二,主要是武士;吠舍为第三,大多为从事农耕、畜牧和经商的平民;而首陀罗为第四,是指那些从事劳动的奴隶。前三种种姓是胜利了的雅利安人,而最末的种姓多为战败被俘的达罗毗荼人。公元前6世纪初,波斯王大流士通过那个缺口把他的大军带到印度,征服了印度河以北的所有地区。两百年后,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又是从那儿率领希腊人来到印度,在带来战争灾难的同时,也把西方的文明传播到了东方,公元1世纪在印度兴起的犍陀罗艺术就是一种带有希腊风格的佛教艺术。在亚历山大之后,称雄于北印度的摩揭陀国的孔雀王朝开始兴盛,并逐步征服了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的广大地区,成为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帝国。
孔雀王朝时代是印度文化与波斯、希腊文化最初交流的时代。它的建筑、雕刻引进了波斯、希腊的岩石技术,开始普遍采用砂石作为建筑和雕刻的材料。因此,孔雀王朝的艺术中自然就融合了许多波斯和希腊艺术的因素,特别是宫殿建筑和装饰雕刻,明显受到波斯阿开密尼王朝的影响。
孔雀王朝的第三位帝王阿育王是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统一大帝国的雄主。他的仁爱之心在他征服羯陵伽之后突然闪现,对战争带来的灾难深表忏悔,宣称从此皈依佛教,决心用教义而不是用刀剑去征服人们的心灵。他甚至派遣使臣到印度境外去传播佛教,使之成为世界性的大宗教,同时也为佛教艺术的兴起拉开了序幕。
孔雀王朝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雕刻是阿育王石柱柱头。阿育王为铭记征略,弘扬佛法,在印度各地敕建了三十余根纪念碑式的圆柱,这些柱子一般高十几米,重五十吨,其中最著名的贝拿勒斯城外鹿野苑的石柱。在其柱头上刻有四只背对背蹲踞的雄师,威风四面,咆哮的巨口和露出的牙齿刻画得非常逼真,腿部绷紧的肌肉和遒劲的足掌钩爪塑造得雄浑有力,充溢着印度雕刻特有的生命感。中间层是饰带,刻有一只大象、一匹奔马、一头瘤牛和一只老虎,这四种动物间都用象征佛法的宝轮隔开;下一层是钟形倒垂的莲花。整个柱头华丽而完整,并且打磨得如玉一般的光润,这也是孔雀王朝时代雕刻艺术一个较为显著的特色。
(文/刘伟冬)
鹿野苑一带发掘出来的不同年代的石像及雕刻,主要为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2世纪的作品,尤其以芨多王朝时期的杰作最多。展品中最闻名的是阿育王四头雄狮柱顶。阿育王石柱坐落在室利 达磨罗吉迦塔之前,是阿育王时代艺术的代表物,由公元前3世纪孔雀王朝君主阿育王崇佛而下令建立的,今日印度国徽上的图案就是来自这根阿育王石柱。阿育王石柱为青灰色大理石所造,柱高15——25米,底部直径0.8米,刻有阿育王铭文,柱上端为雕刻华丽的柱头,柱头第一层是钟形的倒垂莲花,第三层是线盘及饰带,上面雕刻着一只大象、一匹马、一头牛和一只老虎,彼此间都用象征佛法的法轮隔开。第三层是四只背靠背的圆雕雄狮,前腿挺立,面对四方。阿育王石柱现已经碎成5段,下部还有2.1 米仍埋在地下,其余4段散落周围。柱头高约2.03米,四面各刻有狮面,造型优美,是古印度佛教艺术的极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