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传统汉学研究方式
1)  traditional approach of China studies
传统汉学研究方式
2)  research method of traditional academy
传统学术研究方法
3)  Sinology research
汉学研究
4)  traditional research method
传统研究方法
1.
During the late 20 years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academic circle in China developed an overall and deep self criticism over those phenomena of exclusion, neg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research method, natural scientific method and humanistic method from the 1950s~1970s.
20世纪后 2 0年 ,中国学术界对 5 0~ 70年代排斥否定传统研究方法、自然科学方法、人文主义方法的现象进行了全面、深刻的检讨 ,从而恢复了这三大方法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地位 ,并因此对 2 1世纪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2.
Keeping to the human stand ,countering the tendency of dogmatic historicism and predjudice against text form of content in traditional research methods of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historicism should be replaced by sense of history in literary research and puts emphasis on human property of artistic forms .
本文立足于人文主义立场 ,针对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研究方法存在的教条历史主义倾向和文本形式 /内容概念的偏颇 ,指出在文学研究中以历史意识取代历史主义 ,强调艺术形式的人文主体性。
5)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communications study
传播学研究方法
6)  traditional study paradigm
传统研究范式
补充资料:中法汉学研究所
      法国在中国开设的学术研究机构。1941年在北平(今北京)成立,前身为《法文研究月刊》出版委员会。经费主要来自中法庚子赔款余额。由法国驻京使馆聘请汉学家铎尔孟任所长,使馆秘书杜伯秋主管行政。珍珠港事变后,燕京大学停办,该所乃扩大编制,除原有研究员杨瀍(社会学)、曾觉之(法国文学)、傅惜华(俗文学)及法国青年汉学家施来麦、甘茂德外,增聘燕大教授高名凯(语言学)、聂崇歧(历史学)及原燕大引得编纂处职员多人。所址设在东皇城根原中法大学校舍。1945年前,该所设有通检(引得)组、民族研究组、历史考古组、翻译组、《法文研究》组,图书馆,附设法语夜校(由原中法大学教师任教)。抗战胜利后,原燕京、中法大学教职工回校,杜伯秋调回巴黎,工作一度停顿。1947年该所隶属巴黎大学,改名"北平汉学研究所",由巴黎大学中国学院院长戴密微任所长,汉学家韩百诗主管行政,青年汉学家李嘉乐、于儒伯等来华参加工作。经费由法国外交部文化司拨付。1949年后实际上停止工作,1953年正式停办。
  
  该所出版物有:①通检丛刊。出版《论衡》、《吕氏春秋》、《风俗通义》、《春秋繁露》、《淮南子》等十余种通检。②《汉学》学报。 共出三辑(1942、1947、1948)。③展览会目录三种:民间新年神像(1942),18~19世纪之法国汉学(1943),明代版画书籍(1944)。④图书馆馆刊。⑤《法文研究》。自1933~1945年共出三十六期。⑥《艺文萃译》(1945)。在通检编纂、民俗研究及中法学术交流方面作出了一定的成绩。
  
  该所图书馆收藏有中国民俗、方志、笔记、小说、汉代壁画拓片等珍贵书籍。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