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唐五代时期茶叶
1)  tea in the Tang and the Five Dynasties
唐五代时期茶叶
2)  the Tang Dynasty and Wudai period
唐五代时期
1.
Studying on the Dunhuang s children Enlightenment education for children in the Tang Dynasty and Wudai period can make us know better about the cultural feature of that time .
通过研究唐五代时期敦煌地区的童蒙教育,可以更好地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在对其童蒙教育深入了解,认识其教育特色及其作用的同时也为当今教育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3)  from the Tang Dynasty to the Five Dynasties
唐至五代时期
4)  period of the late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晚唐五代金时期
5)  Late Tang,Five Dynasties and the Early Song
唐后期五代宋初
6)  A Study of Tea in Tang Dynasty in Anhui
安徽唐代茶叶钩沉
补充资料:隋唐五代文
隋唐五代文

    隋唐五代文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它开辟了宋、元以后散体文的发展道路。这时期,既有扬六朝余波、讲究辞采的骈文;又有革除六朝旧习、散行流畅的古文。这一时期创作甚丰。清代严可均编纂《全隋文》收文680余篇  ,作者160多人  。董诰等 编纂的《 全唐文 》收文18400余篇,作家3000多人 。陆心源又编有《唐文拾遗》72卷,《续拾》16卷。此外,近百年来出土的碑志等散佚文章也为数不少。
    隋唐五代文的主要成就在散体古文。隋统一后,经济 、政治有所发展,骈偶文体难以适应现实需要。隋文帝曾诏令禁止“文表华艳”,李谔、王通也抨击浮靡文风。但他们的理论并未触及问题的实质,而且积重难返。再加之炀帝爱好靡丽,骈文仍然盛行。
   初唐文章以骈为主,但已出现由骈入散的倾向,并在理论上提出改革的要求。傅奕、吕才、魏徵、李百药都有一些散体文章;魏、李更是批判了浮艳文风。王勃主张文章要有儒学内容,立言见志,崇尚实用;刘知几主张“言必近真”,反对“雕采”;而陈子昂则文学秦汉,质朴疏朗。这些理论成为古文运动的先声。到盛唐和中唐前期,相继出现一批崇儒复古,谋求革新的作家,有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梁肃、柳冕等。他们提倡散体,反对骈文;强调文章的封建教化作用;主张文教结合,文能明道,文道并重,尊经重道。为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但他们全盘否定了魏晋以来的文章,而他们自己的古文带有骈文余习,创作成就也不高。
   中唐后期,韩、柳倡导古文运动,在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使古文达到全盛阶段,并一直发展到唐末五代。韩、柳有系统的古文理论,包括明道、养气、创新等主张,旗帜鲜明 ,论辩有力。他们都有量多质高的古文作品,取精用宏,无体不备,风格多样,给人们提供了范本。他们在学习先秦两汉散文语言同时,进一步从唐代活的语言中提炼出新的书面散文语言,扩大了文言文的表达功能,扭转了唐代文风。另外,李翱、皇甫湜、沈亚之等师从韩愈,扩大了古文运动的影响。白居易、樊宗师、刘禹锡亦是古文好手,与韩愈、柳宗元殊途同归。继之而起的有被刘熙载称道的刘蜕、孙樵、杜牧 。唐末五代,又出现了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人,以短小精悍之笔讽刺现实,成就也颇不俗。
   骈体文在隋唐五代始终流行,并在唐代有了新的发展 。唐代作家以才思写作骈文,崇尚实用,不受骈俪限制;思想雅正,用典平易,语言雅洁,风骨有力。代表作家有初唐四杰、张说、苏颋、陆贽、李商隐。从初唐开始,骈文逐渐向散文靠拢,至宋代便成为用古文方法写骈文的“宋四六” 。同时,许多骈文作品艺术精美,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综合骈散各体的隋唐五代文,内容广阔,涉及社会各个方面,艺术上有雄浑奇肆、矞皇典丽、清雅淡素、纡徐深婉等多样风格。各类文体的名篇杰构数量可观。
    议论文  包括诏令 、表章奏疏、对策、论说、序跋、书札等文体,内容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哲学、文史理论等方面。如魏徵《十渐不克终疏》,王勃《上吏部裴侍郎启》,刘知几《论史上萧至忠书》 ,陈子昂《谏用刑书》 ,元结《箧中集序》,陆贽《 奉天请罢琼林大盈二库状 》,柳冕《与滑州卢大夫论文书》,韩愈《原道》、《师说》、《答李翊书》、《送孟东野序》,柳宗元《封建论》、《天说》、《非国语》,刘禹锡《天论》,李翱《复性书》,孙樵《复佛寺奏》,李商隐《上崔华州书》,杜牧《罪言》,皮日休《读司马法》等。其中除韩、柳二大家外,刘知几、陆贽、杜牧较为突出。
    记叙文  包括碑碣 、志传、记、序、铭等文体。内容涉及记人、记事、记山水、记建筑、记物等方面,如张说《姚文贞公神道碑》,元结《右溪记》,韩愈《张中丞传后序》、《柳子厚墓志铭》  ,柳宗元《 段太尉逸事状 》及“永州八记”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  ,皇甫湜《昌黎韩先生墓志铭》,孙樵《书褒城驿壁》,李商隐《李贺小传》等。这些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面非常广阔,艺术风格丰富多样,各擅其胜。
    抒情文  包括辞命、表疏、书牍 、赠序 、祭吊等应用文体。如王勃《滕王阁序》,骆宾王《与博昌父老书》,李白《与韩荆州朝宗书》,李华《吊古战场文》,韩愈《送董邵南序》、《祭十二郎文》,柳宗元《与许京兆孟容书》,李商隐《上河东公启》等。这些作品感情真挚动人,文笔流畅自然,语言雅洁凝炼,独具特色。
    杂文及其他  杂文包括长篇的对问体和寓言、小品 。如元结《出规》  ,韩愈《进学解》 、《杂说》 ,柳宗元《天对》、《三戒》,刘蜕《山书》,陆龟蒙《怪松图赞》,罗隐《英雄之言》等。唐末五代是小品文放射光辉的时代。
   辞赋和佛教文章在唐代也各有发展和成就。汉赋一体在唐已走向下坡,而骚赋一体在中唐以后颇有佳作。如柳宗元《解祟赋》、《惩咎赋》、《闵生赋》、《梦归赋》、《囚山赋》,刘蜕《哀湘竹》、《下清江》、《招帝子》,杜牧《阿房宫赋》以及陆龟蒙《蚕赋》之类小赋。唐代律赋限制极严,实质与明清八股文类似,只是偶有佳作。唐译佛经和有关佛教的记  、传中 ,《大方广佛华严经》 、《大唐西域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颇具文学价值。文学家中如王勃、王维、梁肃、柳宗元、李商隐等人的集中,都有关于佛教的文章,但除柳宗元所作阐说哲理,其他大都以华藻为工。
    影响   隋唐五代文对后世影响深远,后人对它的汇辑 、选录、整理一直不断。宋初编纂的《文苑英华》选录颇多 ,不分骈散。姚铉选《唐文粹》 ,以古文为主 。明代朱右选《八先生文集》,茅坤选《唐宋八大家文钞》,清代储欣有《唐宋十大家全集录》,陈均选有《唐骈体文钞》。有关唐文的考订资料,有清人陈鸿墀《全唐文纪事》和近人岑仲勉《读〈全唐文〉札记》、《唐集质疑》等。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