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天理与人欲
1)  by morality and man's desire
天理与人欲
2)  Natural Theory and desore of people
天理人欲
3)  discernment of natural truth and human desire
天理人欲之辨
1.
Zhang Zai, a great ideologist in North Song dynasty, put forward an ontology of Qi and inserted the discernment of natural truth and human desire into Neo-Confucian religious philosophy.
张载提出“气”本体论,并分别“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将天理人欲之辨植入新儒教哲学系统。
4)  feudal ethics and asceticism
存天理灭人欲
5)  reason and desire
理与欲
6)  The world and the person are a principle
天地与人一理
补充资料:天理与人欲
天理与人欲

    中国哲学史上关于伦理道德与物质欲望之间关系的范畴。
   先秦时,孔子、孟子认为声色富贵等欲望,应以道得之,否则,便不应接受。荀子认为,应当有限度地满足人的情欲。道家老子、庄子倡导“无欲”。两汉时,董仲舒阐发孔孟思想,强调道和理,轻视功利和物欲。王充则以为人民的物欲得到满足之后,才知道礼节和荣辱。魏晋时,王弼继承老子的无欲,提倡无所欲求,反对物质欲望。裴把满足物质欲望当作“保生”的条件,反对无欲。
    《礼记·乐记》明确把天理与人欲作为一对伦理道德范畴提出。宋明理学家融合儒家的理欲观,强调“明天理,灭人欲”。程颐说:“不是天理,便是私欲”,“无人欲即皆天理”。以封建社会的伦理为天理,认为天理人欲不两立。朱熹发展了程颐的思想,认为天理人欲,不容并立,两者是对立的。但又认为,“人欲”不全是不好,在一定限度内是合理的,以日常饮食之欲为天理,求美味为人欲,要求以理节欲。王守仁在哲学上虽与程朱有异,但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则同。认为去尽人欲,纯是天理,便是圣人。李贽反对把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王夫之认为“天理”寓于“人欲”之中。“礼虽纯为天理之节文,而必寓于人欲以见”。强调天理不能脱离人欲。但他并没有完全摆脱程朱的影响,以人欲的大公为天理的至正,把人们共同的欲望作为天理。这是抽象人性论。戴震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理欲问题,提出“理存于欲”的学说,以为“凡事为皆有于欲,无欲则无为矣”;“无欲无为,又焉有理。”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