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Nanwucheng Cucheng
南武城故城
1.
In Spring of 1990, More than 300 tombs of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were found near the Nanwucheng Cucheng in Pingyi county, Shandong province, yielded 110 bronze mirrors that may have seen the prosperity of bronze mirror production of the period in this area.
1990年春,在山东省平邑县南武城故城附近发现汉、魏晋时期的墓葬三百余座,出土铜镜110面,据其主题纹饰特征分为13类。
2) South Wu Cheng
南武城
1.
Zeng Shen s thought and his style and features ──Furthermore discussing “Wu Cheng Not Abridgement of South Wu Cheng”;
曾参的思想、风貌──兼说“武城非南武城之省”
3) Wu Cheng
武城
1.
Zeng Shen s thought and his style and features ──Furthermore discussing “Wu Cheng Not Abridgement of South Wu Cheng”;
曾参的思想、风貌──兼说“武城非南武城之省”
6) Chongwu Ancient Town
崇武古城
1.
Protection Plan with Hierarchical Renovation of Chongwu Ancient Town in Quanzhou;
泉州崇武古城的分级整治保护性规划
补充资料:楚纪南故城
中国东周时期楚国郢都故址。在湖北省江陵县城北约5公里处。因在纪山之南,汉以后史称纪南城。据《史记·楚世家》记载,楚文王元年 (公元前689)自丹阳迁都于此,至项襄王二十一年 (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拔郢止,楚国在此建都400余年,为当时南方第一大都城。迄今地面仍保留有规模宏大的城垣遗迹,地下埋藏着丰富的文化遗存。50年代初湖北省文物部门对遗址进行调查。1965年对城址进行勘探和测绘。1973年发掘南城垣水门。1975年开始对城址进行全面钻探,历时 4年。同时,由于农田水利建设,先后于1975、1976和1988年进行了多次较大规模的配合发掘工作。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址平面略呈长方形,南面有一段向外凸出,东西长4450米,南北宽3588米。周长 15506米。四周有夯土城垣,除东垣北半部被襄(阳)沙(市)公路压盖外,大部分高出地面3.9~7.6米,底宽30~40米,顶宽10~14米。经钻探和发掘,已发现城门 7座:东垣1座,其他3垣各2座。西垣北门为3个门道,门内两侧有门房。北垣和南垣古河道入口处均为水门,南垣水门主体建筑系 4排木柱直立而成,每排10根,形成 3道门。水门缺口东侧城垣上有一夯土台基。城垣四周环绕有护城壕遗址,一般宽 40~50米,最宽处达 100米,最窄处也有 10米。城内已探出东周夯土台基84座,以中部偏东南处最为密集,当为宫殿区。其东侧和北侧还探出墙基遗址。东墙长750米,北墙长690米,宽约10米,相交成曲尺形,东墙外有壕沟。宫城内台基规模较大,分布有序,呈中轴线排列,最长的130米,宽100米,已发掘的宫殿基址有成排的磉墩、柱洞和隔墙,并有散水和下水管道等。城内有古河道 3条与现在河道走向基本一致。冶炼作坊区在城西南部。宫城以西的陈家台曾发现 2座铸炉,炉底和附近还发现有锡渣、铜渣、鼓风管和残陶范等。宫城北面的龙?藕恿讲啵⑾忠ぶ贰⑺约扒交⑸⑺⑾滤艿赖纫偶#⒂写笃呃鸦κ堑笔鄙罩铺胀咛沼闷泛褪忻窬幼∩畹牡厍H欠⑾炙? 500口以上,以宫城以北的龙桥河两侧最多,有土井、陶圈井、竹圈井和木圈井,多带井圈,井圈一般只在上半部使用,井壁中部用木架承托。有的井底遗留一大陶瓮,当为冷藏窖。
出土遗物以陶瓦的数量最多,有筒瓦和板瓦两类,皆饰绳纹;瓦当有圆瓦当和半瓦当两种,绝大多数为素面,偶饰云纹。陶器多为灰陶,主要有鬲、釜、盆、盂、豆、瓮、汲水罐、长颈罐等。建筑材料除陶瓦、瓦当外,还有陶质空心砖、下水管道以及木质圆柱、方柱、板础和铜质门环等。其他遗物有镰、凹口锄、斧、凿、削、鱼钩和木身铁口耒耜等铜铁工具和铁釜、铜带钩、铜兵器等。
城内西北部发现 2处墓地,已发掘的均为春秋晚期小型楚墓。城址四周分布着大量楚墓,仅江陵县境内就发现楚墓群30多处,已发掘楚墓千余座,经调查勘察登记,地面有封土堆的大中型古冢 800余座,从已发掘的几座证实,绝大多数为楚墓无疑。城址近郊江陵县境内已发掘的楚墓,少数为春秋中期或更早,多数为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晚期之交,与遗址的堆积和出土遗物的年代基本一致。这大体表明了古城的繁荣时期。
城址的文物保护工作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1961年湖北省博物馆在此设立了考古工作站,开始对城内遗迹进行普遍勘查, 1965年江陵县人民政府划定了保护范围, 树立了保护标志, 并建立了群众性的文物保护小组。1982年,江陵县政府对遗址的保护管理工作进行了全面规划,设立了纪南城文物保护管理所。
参考书目
湖北省博物馆:《楚都纪南城的勘查与发掘》,《考古学报》,1982年第3、4期,北京。
江陵县文物工作组:《湖北江陵楚冢调查》,《考古学集刊》,第 4期。
城址平面略呈长方形,南面有一段向外凸出,东西长4450米,南北宽3588米。周长 15506米。四周有夯土城垣,除东垣北半部被襄(阳)沙(市)公路压盖外,大部分高出地面3.9~7.6米,底宽30~40米,顶宽10~14米。经钻探和发掘,已发现城门 7座:东垣1座,其他3垣各2座。西垣北门为3个门道,门内两侧有门房。北垣和南垣古河道入口处均为水门,南垣水门主体建筑系 4排木柱直立而成,每排10根,形成 3道门。水门缺口东侧城垣上有一夯土台基。城垣四周环绕有护城壕遗址,一般宽 40~50米,最宽处达 100米,最窄处也有 10米。城内已探出东周夯土台基84座,以中部偏东南处最为密集,当为宫殿区。其东侧和北侧还探出墙基遗址。东墙长750米,北墙长690米,宽约10米,相交成曲尺形,东墙外有壕沟。宫城内台基规模较大,分布有序,呈中轴线排列,最长的130米,宽100米,已发掘的宫殿基址有成排的磉墩、柱洞和隔墙,并有散水和下水管道等。城内有古河道 3条与现在河道走向基本一致。冶炼作坊区在城西南部。宫城以西的陈家台曾发现 2座铸炉,炉底和附近还发现有锡渣、铜渣、鼓风管和残陶范等。宫城北面的龙?藕恿讲啵⑾忠ぶ贰⑺约扒交⑸⑺⑾滤艿赖纫偶#⒂写笃呃鸦κ堑笔鄙罩铺胀咛沼闷泛褪忻窬幼∩畹牡厍H欠⑾炙? 500口以上,以宫城以北的龙桥河两侧最多,有土井、陶圈井、竹圈井和木圈井,多带井圈,井圈一般只在上半部使用,井壁中部用木架承托。有的井底遗留一大陶瓮,当为冷藏窖。
出土遗物以陶瓦的数量最多,有筒瓦和板瓦两类,皆饰绳纹;瓦当有圆瓦当和半瓦当两种,绝大多数为素面,偶饰云纹。陶器多为灰陶,主要有鬲、釜、盆、盂、豆、瓮、汲水罐、长颈罐等。建筑材料除陶瓦、瓦当外,还有陶质空心砖、下水管道以及木质圆柱、方柱、板础和铜质门环等。其他遗物有镰、凹口锄、斧、凿、削、鱼钩和木身铁口耒耜等铜铁工具和铁釜、铜带钩、铜兵器等。
城内西北部发现 2处墓地,已发掘的均为春秋晚期小型楚墓。城址四周分布着大量楚墓,仅江陵县境内就发现楚墓群30多处,已发掘楚墓千余座,经调查勘察登记,地面有封土堆的大中型古冢 800余座,从已发掘的几座证实,绝大多数为楚墓无疑。城址近郊江陵县境内已发掘的楚墓,少数为春秋中期或更早,多数为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晚期之交,与遗址的堆积和出土遗物的年代基本一致。这大体表明了古城的繁荣时期。
城址的文物保护工作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1961年湖北省博物馆在此设立了考古工作站,开始对城内遗迹进行普遍勘查, 1965年江陵县人民政府划定了保护范围, 树立了保护标志, 并建立了群众性的文物保护小组。1982年,江陵县政府对遗址的保护管理工作进行了全面规划,设立了纪南城文物保护管理所。
参考书目
湖北省博物馆:《楚都纪南城的勘查与发掘》,《考古学报》,1982年第3、4期,北京。
江陵县文物工作组:《湖北江陵楚冢调查》,《考古学集刊》,第 4期。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