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与友人书简选
1)  Selected Passages From Correspondence With Friends
与友人书简选
1.
At many places in Selected Passages From Correspondence With Friends,Gogol depicted a picture of social reform: remedying and improving the then state institutions,rather than totally abolishing them through violent revolution;rationally reconstructing society,rather than trying to annihilate or alter it through force.
果戈理在《与友人书简选》的许多章节中都描绘了一幅改造社会的图画:不是用暴力革命的手段从总体上破除国家制度和国家机构,而是对它进行修补和完善;不是疯狂地毁灭并强行地重造社会,而是有理性地进行改造。
2)  Letter on Learning with Friends
《与友人论学书》
3)  The Letters to Friends
《报友人书》
1.
The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preface to SONG Yu Collection and The Letters to Friends;
《宋玉集序》与《报友人书》综考
4)  An Advisory Letter to A Friend
《劝友人书》
5)  To send a letter to a friend
寓书友人
6)  ally and enemy
盟友与敌人
1.
State actors form different knowing community basing on the different knowing,and result into different diplomatic policy tropism of ally and enemy.
国家行为体的自我利益需求使该国在其特定文化观念中形成孤立与不结盟的外交倾向;国家行为体基于不同的认知形成不同的认知共同体,从而出现盟友与敌人的不同外交政策;国家行为体在认知上的超越及“属有性”个体差异则建构了合作与竞争的外交政策。
补充资料:美育书简

【《美育书简》】 又译《审美教育书简》,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的代表作。是1793—1794年作者写给丹麦王子克里斯谦公爵的27封信,1795年经整理出版。追求人类本性的完善,提倡理性的自由是席勒美育思想的核心。

书中认为资本主义现代文明是造成人性分裂的根源,它割断了人性内在的联系,由于“享受与劳动,手段与目的,努力与报酬都彼此脱节,人永远被束缚在整体的一个孤零零的碎片上”,必然造成人性的分裂。席勒认为,人性既受来自“感性冲动”,即来自自然必然性方面强加给人的物质性的限制,也受来自“理性冲动(形式冲动)”,即来自精神必然性方面强加给人的意志性的限制。从而造成了人性的分裂。要使分裂的人性得以复归,“在经验中解决政治问题,就必须通过审美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能达到自由”。暴力革命和国家政权解决不了人性分裂问题。完善的人性应该是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二者的和谐统一,只有通过“第三冲动”(即游戏冲动)为中介,才能实现之。原因之一是,人只有在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和谐统一的游戏冲动,即在审美境界中,才能实现感性与理性,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观,受动与自由的统一,成为具有完善人格的人;其二,感性的人只有通过审美状态才能进入道德状态,成为理性的人,美是人的第二创造者;其三,自然的片面性和全面立法的理性的限制,人被剥夺了人性的自由,只有在审美状态中的人才能摆脱任何限制,使失落的人性得以复归。书中还讨论了不同性质的美,即存在着溶炼性的美和振奋性的美,前者使人松弛,后者使人紧张。

书中最后讨论了游戏的意义和最高社会理想。认为审美游戏到了高级阶段,美本身就成为人追求的对象,这时就会建立起审美外观的王国,但它“只能在少数卓越出众的人当中找到。”

该书中关于人性的自我分裂,关于游戏冲动和审美游戏的观点对后来的艺术理论和美学影响深远。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