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论语义疏》
1)  Lun Yu Yi Shu
《论语义疏》
1.
Huang Kan s Lun Yu Yi Shu and Chinese History;
皇侃《论语义疏》与汉语史
2.
The present thesis tries to study the several of representative productions on the learning of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论语学) in the Six-period (六朝), including Lun yu ji jie, Lun yu shi yi, Lun yu ti lue, Lun yu yi shu, which are preserved completely or partly up to now.
本文对保留至今的或完整或残缺的六朝时期几个论语学代表成果《论语集解》、《论语释疑》、《论语体略》、《论语义疏》进行纵贯式研究,寻绎其联系和变化的轨迹,归纳和总结论语学在第一个收获期的主要特点、重大成就及其在中国古代学术史特别是从“汉学”到“宋学”转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  The Analects explain
《论语集解义疏》
1.
A Review about the research on editions of The Analects explain;
皇侃《论语集解义疏》版本研究述评
3)  semantic closeness
语义疏密
1.
The confirmation of the analysis of a multi segmental A-V-O structure should be verified by the semantic closeness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A , V and O .
判断“状—动—宾”结构是不是多切分结构 ,应该从结构、功能、意义三方面来衡量 ;对多切分的“状—动—宾”结构进行层次分析时 ,应该根据“状”、“动”、“宾”这三者之间的语义疏密关系来确定。
4)  the Notes and Commentaries of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论语注疏
5)  Annotation and Explanation of Several Setences in the Analects
《论语》语句疏解
6)  argumentation semantics
辩论语义
补充资料:老子义疏
老子义疏
老子义疏

唐道士成玄英撰。据《新唐书·艺文志》载:成玄英注《道德经》二卷,又《开题 序诀义疏》七卷。《大藏经·护教部·甄正论》卷下也说成玄英撰老经疏。成氏《老子》 注疏早已散佚,散见于晚唐强思齐《道德真经玄德纂疏》和署名顾欢《道德真经注疏》 中。另外,宋李霖《道德真经取善集》也采成玄英《老子义疏》十余条,收存《正统道 藏》洞神部玉诀类。近代敦煌所出旧籍中有《老子义疏》一种,仅存六十章“治大国若 烹小鲜”至八十一章卷终,马叙伦、蒙文通等考得为成玄英作。蒙氏且据此与《道德真 经玄德纂疏》等所录的成玄英《老子义疏》相校勘,合辑成《老子成玄英疏》六卷,19 46年由四川省立图书馆石印。以后台湾学者严灵峰也辑校成疏为《道德经开题序诀义疏》 五卷,收入其《无求备斋老子集成》初编(三),由台湾艺文印书馆印行。

另有日人藤原高男《辑校赞道德经义疏》,对蒙、严二种辑校本指正辨难,收入19 67年《高松工业高等专门学校研究纪要》第二号。

成玄英为唐代重玄派的代表人物,他注解《老子》,上承魏晋玄学之余绪,汲取佛 教中观哲学,结合道教传统的养生思想,援《庄》释《老》,重在阐明其重玄之道。他 对《老子》中的“玄”、“又玄”、“道”、“动静”等哲学范畴作了独具特色的解释。 他认为“玄”是深远之义,也是不滞之名,深远的玄,理归于无滞,既不滞有,也不滞 无,故称为“玄”。

所谓不滞,即不执著有无,亦即“非有非无”。这是成氏受佛教中道观影响,采取 否定式思维,从对“有无”的否证来阐释“玄”。这种解释对此后的道教老学影响较大, 如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即采此义:“玄,深妙也,亦不滞也。”何谓“又玄” (即重玄)?成玄英解释说:先说玄以遣有欲之人的执著有无,又恐学者执著此“玄”, 今说又玄,更祛后病。

从而非但不执有无,也不执著于“非有非无”,这就是遣之又遣,故称玄之又玄。 这就是说,玄虽然否定了有无,但还不能执著这个“玄”,还必须继续否定,才能彰明 重玄之理。如果说“玄”是非有非无,那么重玄就是非“非有非无”,经过这样双遣双 非的双重否定,才得“重玄之道”。

这种方法也适用于修道。成玄英主张用此非有非无之行,不常不断之心为修道之要 术,可以契真。他所要修的“道”是什么呢?他说:道以虚通为义,妙绝分别,在假不 假,居真不真。他讲的“虚通”融合了道家的传统解释和佛教的空观。

正因为道自性虚通,故能涵盖一切,作为宇宙万物之源。所以他认为至道虚玄,通 生万物。但进一步他又以双遣双非的方法否定道的生成性:虽复能生万物,实无物之可 生;故即生而不有,有即有而不有,生亦不生而生,此遣道生也。从空间上说,至道之 为物,虽有不有,虽无不无,有无不定,故为恍惚。从时间上说,时乃有古有今,而道 竟无来无去。由此证明道具有的超越时空性。他还认为,至道虚寂,妙绝名言;道无称 谓,降迹立名,意在引物向方,归根返本。可见,他用否证法赋予“道”虚通空灵的内 涵,使之与双遣双非的“重玄”相契合印证,从而描绘出其理想的重玄境界。 在论及“动静”时,成玄英认为:虽复安静,即静而动; 虽复应动,即动而静。动静不殊,动静一源。这实际上是继承了僧肇的《物不迁论》 的思想。他虽主张动静不二,但更偏向于即动求静一面,特别是在谈到修道时,强调修 行者动中求静,以静制动。这与唐代茅山宗学者吴筠的守静去躁思想一致。他还特别阐 述了重玄三一之说,结论是:不一而一,散一为三;不三而三,混三归一。他说的不一 不三仍是双非双遣的否定法,三一的内涵则是讲精神气、夷希微的同一性与可分性。三 一也是种修道的方法,他认为修道之初,先须拘魂制魄,次须守三一之神,虚夷凝静, 令不离散。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