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唐代墓志
1)  epitaph of the Tang Dynasty
唐代墓志
2)  The Collection of the Epitaph of Tang Dynasty
唐代墓志汇编
1.
Proofreading the Notes to The Collection of the Epitaph of Tang Dynasty
唐代墓志汇编》释文校正
3)  epitaphs of Dynasty Tang
唐墓志
1.
In recent years, the study of epitaphs of Dynasty Tang is thriving.
在两宋时期唐墓志著录与研究这一部分,把两宋学者的唐代墓志研究分为三类,一是以时间为序著录唐墓志并对其内容进行考证,以欧阳修的《集古录》和赵明诚的《金石录》为代表;二是以地域为据著录唐墓志,以陈思的《宝刻丛编》为代表;三是以人物身份为据著录唐墓志,重点讨论了《宝刻类编》、《文苑英华》、《唐文粹》三部书。
4)  The Continued Collection of the Epitaph in the Tang Dynasty
《唐代墓志汇编续集》
5)  Study of Tang Dynasty Tablet Inscriptions
唐代墓志书法探析
6)  Epigraphs of Tang Dynasty
唐代墓誌
补充资料:隋唐墓志
      中国隋至唐代埋在墓中记述死者姓名、生平及亲属世系的铭刻文字。主要刻在石上,也有书或刊刻在砖、陶瓷等材料上的。
  
  墓志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基本定型,隋唐时期,更加普及,从王公贵族至平民百姓都在墓中埋设墓志,即使竖有墓碑,也要在墓中埋一件墓志。隋唐墓志的质地、雕饰和文字书法都比较考究,还有一些名人撰、书的作品,如隋开皇十七年(597)美人董氏墓志铭,大业十一年(615)太仆卿元公墓志铭,唐贞观二十二年 (648)文安县主墓志铭,显庆三年 (658)王居土砖塔铭等,均甚著名。
  
  现存的隋代墓志是以官僚贵族及其眷属的葬志为主,一般为青石质,由志盖与志石两部分组成。志盖多为盝顶形,有些还装有铁环提手。顶部与四杀雕刻花纹,中央刻写死者姓氏。志石正面刻写铭文,有些侧面也刻饰花纹。志文有特定的格式,一般包括散文体的"志"与韵文体的"铭"两部分。志首先记叙死者的卒官、姓名、籍贯和祖先世系,而后回顾死者的生平仕历并加以称颂,最后记录死者的卒年、葬日、葬地及子孙姓名等。
  
  唐代墓志基本上沿袭隋代的形制和文体格式。但因社会各阶层的广泛使用,出现了明显的等级差别。贵族和高级官员的志铭形制较大,刻绘精致,花纹装饰繁缛,如陕西昭陵出土的显庆四年 (659)尉迟敬德墓志,边长约 120厘米,盝顶形盖上刻有多重宝相花饰,中央以飞白书刻写志名,志侧刻有十二生肖纹及宝相花饰。志文达2221字之多。而一般平民和下层官员的墓志边长仅40厘米左右,志文在 500字上下,装饰花纹也很简单,甚至素面无饰。有些地区(如新疆等地)还使用砖刻写墓志,更加简略。
  
  唐代墓志的书法技艺十分丰富高妙,包含了各种书体、各个流派的风貌。初唐时期,墓志书法显示出褚遂良、虞世南、欧阳询等书法家的明显影响,如咸亨三年(672)盖蕃墓志、圣历二年(699)崔玄籍墓志等。至盛唐其影响仍存,如天宝十一年(752)顺节夫人李氏墓志,书体妩媚,形神与褚遂良《大字阴符经》有相似之处,但又含有六朝余韵,不为褚书所囿,实为唐代书法中罕见的佳作。盛唐时期,由于唐玄宗喜作隶书,墓志中的隶书也随之增多,如开元十一年 (723)崔泰之墓志、天宝十年 (751)倪彬墓志等,都是隶书佳作。中、晚唐时期,墓志书体又深受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的影响,如贞元五年 (789)公孙夫人李氏墓志等。唐代后期,墓志书体日渐草率,出现了行书、行草体的志文。
  
  唐代墓志的雕刻纹饰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唐初至高宗时期,以缠枝忍冬、卷云纹为主,纹饰简洁明快。枝蔓肥大,花叶、云朵多为单层三瓣形,如上述尉迟敬德墓志。武后时期,以忍冬、行云及花鸟为主,纹饰变得纤细繁缛,花瓣、花朵为多重多出形,缠枝纹形成多组∽形的连续图案,如圣历二年 (699)赵慧墓志等。开元年间,出现了大朵花蕾的忍冬花饰和以花朵图案为主的多重忍冬及对叶忍冬花结,四象云气纹及人身十二生肖纹饰,如开元四年(716)独孤氏墓志,开元二十一年(733)开承简墓志等。天宝年间,以肥厚丰硕的花草纹居多,团花纹开始出现,如天宝七年 (748)宋遥墓志等。安史之乱以后,墓志的纹饰明显减少,变得粗率简略,花饰以团花、回形折线纹、宽肥的簇叶纹、四象及开光式十二生肖纹为主。这种雕饰至唐末一直沿用,基本上没有大的改变,只是在晚唐时期,纹饰越来越粗略简单。
  
  近代,隋唐墓志的发现出土达到了高潮,现存及有所著录者已近万件。清末以来对隋唐墓志大力搜集汇录者有:端方、罗振玉、章钰、陆和九、缪荃荪、于右任、张钫、李根源等人。其中墓志的收藏以张钫的《千唐志斋》最为著名。斋建在河南新安张钫旧居内,共收藏洛阳地区出土的唐代墓志1209件,至今仍全部保存完好。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各地在考古发掘中陆续发现了一批隋唐时期的墓志材料,其中很多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如西安地区出土的隋大业四年(608)李静训墓志、唐景云二年(711)章怀太子墓志、开元廿八年(740)杨思勖墓志、咸通十五年(874)苏凉妻马氏墓志;北京地区出土的唐建中二年 (781)姚子昂墓志;辽宁朝阳地区出土的隋大业八年(612)韩暨墓志、唐天宝元年(742)韩贞墓志;宁夏出土的乾元元年(758)慕容威夫妇合葬志等。在安徽合肥、亳县,江苏扬州以及福建、湖南、广西等地也发现了一批隋唐墓志,它们为考古发掘及研究工作提供了可靠的断代根据,对于隋唐历史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现收藏隋唐墓志较多的有:陕西省博物馆、洛阳关林石刻艺术馆、开封市博物馆、扬州市博物馆、北京石刻艺术馆等。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