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Lishantang site of Qin and Han dynasties
秦汉骊山汤遗址
1.
According to Lishantang site of Qin and Han dynasties, most of one layer buildings were civil constructions which its outter was main wall and its inner was timber frame; On the other hand, the structure which three sides were cob walls were also discovered in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which manifested the one layer constructions at that time had various forms.
依据秦汉骊山汤遗址,当时一般为单层的居住建筑,大多采用外围承重墙、内为木构架的土木混合结构;但考古也发现有内部木构架、三边夯土墙(带有壁柱)的结构,说明秦汉时期的单层建筑结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2) Qin-Han Changcheng yizhi
秦汉长城遗址
3) Guangzhou Qin-Han zaochuangongchangyizhi
广州秦汉造船工场遗址
5) Lishan
骊山
1.
Green-design-based controlling engineering on the Mingsheng Palace Landslide of Lishan, Shanxi;
基于绿色设计的骊山明圣宫滑坡防治工程
2.
Seed Plants in Lishan Forest Park;
骊山森林公园种子植物的研究
6) Lishan Mountain
骊山
1.
The beautiful sceneries of Lishan Mountain,rich hot spring resources as well as the fact that Zhou,Qin,Han and Tang Dynasties make Chang an their capitals result in Emperors love for Huaqing Pool and the distinctive emperor bathing culture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magnificent architecture of the pool and profound historical influenc.
华清池所处的骊山北麓自然风光优美、温泉资源丰富,加之周秦汉唐等政权建都关中,地理条件便利,因而备受各代帝王的喜爱,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帝王温泉沐浴文化。
2.
One is that Emperor Tangxuanzong once celebrated the birthday of his wife,Yangguifei,in Lishan mountain in summer.
在《新唐书》的《志》中,唐玄宗夏季幸骊山为杨贵妃庆生辰和唐朝全国共有26座关的说法,都不符合历史实际。
补充资料:秦汉长城遗址
秦汉长城开始是在战国秦、赵、燕三国北边长城旧址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秦汉时代,战国的长城部分被衔接,部分被利用,部分被废弃,并另修筑新的长城。在以后的百余年时间,随着政治、军事形势的变化,这条防御线的建设陆续有许多发展,位置也有所变化。秦汉长城西起甘肃敦煌,东至辽东碣石,直线距离达6000公里以上。这是自秦统一以后至汉武帝太初年间,约120年间陆续营建的军事防线。这条横贯中国北方的长城及其沿线的烽燧、城障等建筑设施,既是代表当时军事建筑工程技术水平的杰作,也是秦、汉帝国强大的政治、经济力量的反映。在当时曾经有效地控制了长城南北居民之间的往来接触,对以后长城南北互有差别的历史进程也有深远的影响。
20世纪初,英国的A.斯坦因曾多次往来于新疆与河西走廊之间,对沿途的汉、晋烽燧、城障做过记述。1930年,西北科学考察团在甘肃至内蒙古的额济纳河流域,对汉代长城、烽燧、城障做过较多的调查发掘。1942年中央研究院组织的西北史地考察团,曾对甘肃境内的汉代玉门、阳关及以东的长城、烽燧、城障做过考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内蒙古自治区和甘肃省的文物考古机构,曾先后在额济纳河流域做过调查发掘,对额济纳河流域以东至内蒙古东南部的长城及有关的建筑遗迹,也做过多次调查。
位置与沿革 秦汉长城及沿线烽燧、城障的设置,历经百余年,在不同的时期,各段的位置有所不同。东段历秦汉两代位置稳定。中段位置变化较大,由黄河以南移至阴山山脉以北,并与汉武帝时始建的西段长城相连接,形成一条统一的防御线。
东段自东经113°30′内蒙古化德与商都县之间,沿北纬42°往东经过河北康保县南,内蒙古太仆寺旗、多伦县南,河北丰宁、围场县北,内蒙古的赤峰市及奈曼、库伦旗南端,辽宁阜新县以北,至东经122°之间。这一段长城据调查与发掘得知,是经秦、汉两代陆续沿用的战国时期的燕长城。由此以东,据文献记载尚延至"辽东碣石"。
中段自东经114°以西至102°之间有3条长城,南北位置不同。一条自甘肃经宁夏、陕北至内蒙古黄河南岸。第二条位置稍北,在河套以北、阴山南麓。第三条位置在最北,西接居延,横在阴山山脉以北。第二、三两条长城的东端都在呼和浩特东北与东段长城相联络。这三条防线建置的年代先后不同。第一条自甘肃岷县,经渭源县,宁夏固原县,陕西靖边、榆林、神木县,毛乌素沙漠东南侧,循窑野河上游入内蒙古准格尔旗,并经伊金霍洛旗抵黄河南岸的十二连城。这原为战国时秦长城,秦灭六国以后,蒙恬修长城以此为西段,汉初仍沿用。汉武帝时西翼防线北移,这一条长城遂失去原有的作用。第二条自内蒙古集宁市东南,经黄旗海北岸,沿北纬41°往西,经呼和浩特市北、武川、固阳县,北依阴山,南括河套地区,西抵乌兰布和沙漠边缘,是秦灭六国以后,蒙恬北逐阴山与黄河之间的游牧人,修缮利用的战国时的赵长城。 第三条自东经110°20′达茂联合旗的百灵庙西南往西,沿北纬42°,于东经105°30′~106°之间伸入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于东经102°30′入内蒙古自治区境内,至东经102°20′额济纳旗的苏古诺尔湖东北。这是汉武帝大举征伐匈奴以后,于太初年间建立的,与新建的西翼防线相联络,其位置在上述第二条长城以北,即著名的"武帝外城"。
西段自东经101°30′、北纬 41°30′内蒙古额济纳旗的苏古诺尔湖畔起,沿额济纳河至甘肃金塔县的北大河畔,西循北山山地南麓与敦煌疏勒河畔,至东经94°稍西、北纬40°30′稍南,为汉长城的西端──玉门关。往西仍有烽燧发现,直至罗布泊湖畔。
建筑遗迹和遗物 秦汉长城所经过地带自然环境差别甚大,防线各段的建筑因地制宜,在利用地形、选取建筑材料等方面并不完全相同。
东段的赤峰、围场、丰宁一带的长城,经过山地,建筑多选在山岭上,建筑材料则就地取自然石块垒砌。敖汉以东多黄土丘陵,则多以土夯筑。在防御线需要穿越河谷的地段,有以沟堑代替墙壁的,也有在河谷一侧增筑一段平行的墙壁,如赤峰的老哈河西岸,自美丽河越宁城县境至喀喇沁旗的一段,呈双重防御线以控制南北循河交通。在东段沿线已发现有大面积建筑遗址的地点有:奈曼与敖汉旗境内的努鲁儿虎山隘;赤峰市英金河与老哈河的汇流处;围场、丰宁县内的滦河上游等都发现有夯土筑造或石块垒砌的城障、烽燧遗址。发现围墙周长达1500米的城址有十余座。经过发掘的有:赤峰蜘蛛山、香炉山,奈曼旗沙巴营子等地点。上述地点都发现战国时燕和秦、汉时期的生活用具、武器和钱币等。
中段的第一条长城所经过之处皆为黄土地带,故长城及沿线的有关建筑物都是夯土筑成。在内蒙古准格尔旗南部,长城东南侧约20公里处发现一座夯土城址,经发掘证明是秦蒙恬收河南地以后所建的广衍城址,沿用至汉代。城内有建筑台基和铸造场,城外有墓地,发现有"广衍"地名的器物多件。第二条长城自内蒙古集宁黄镇海北岸往西联接阴山南麓的塞墙,在乌拉特中旗南部发现用石块垒砌的墙面有多次修缮的痕迹。包头市以北的大青山,烽燧相望,长城基址蜿蜒其间,皆石块垒砌。山间有两条南北相通的峡谷,至今仍为北上草原的重要通道。一在东经 107°30′、北纬41°30′稍北的地方,长约5公里,今名石计兰山口,形势如《水经注》中描写的高阙塞道。 另一在东经106°30′、北纬41°稍南的地方,长约10公里,南端有两个出口,东侧今名大坝口,西侧今名哈隆格乃山口,可能是鸡鹿塞道。在峡谷间都曾构筑过头隘设施。如哈隆格乃山口两侧阶地上,有用石块垒砌的方形小堡,面积约70平方米,墙高约8米,堡墙四角有向外凸出的平台。堡的南墙有一宽3 米的门道,堡内有循墙而上的坡道,堡中有方形房基。由此石砌小堡以南,至乌兰布和沙漠之间,于黄河岸边还发现夯土城址3处。 在乌拉特前旗至固阳县境内的一段长城南侧,发现两座城垣周长1500米以上的城址,皆夯土筑成围墙,只有南门,无北门。第三条长城是复线,两条墙南北相距3至10公里不等,即"武帝外城"。在乌拉特后旗乌力吉至巴彦诺洛的一段,沿线发现东西并列的小堡7座。小堡之间相距约十余公里,各堡围墙周长50米,皆只有一个东门或南门,门有瓮城,堡墙四角有向外凸出的平台。小堡之间有夯土筑成或石块垒砌的、相距1~5公里的烽燧多处。
西段长城及沿线的城障与烽燧,凡是夯土筑成或土坯垒砌的常间夹着苇草层,以增强其抗风蚀的能力。个别烽燧也有就地取材,以自然石块垒砌的。在东经100°稍西,北纬40°30′稍北发现了金关遗址(见居延烽燧遗址)。由此以西,沿天山东南麓山地至敦煌疏勒河沿岸,保存着断续的长城和烽燧遗址。在东经94°稍西,北纬40°30′稍南,有座夯土筑成的方形小堡,面积约30平方米,墙高7米,今名小方盘城,城有西、北两门。在这里曾发现写有"玉门都尉"的木简,故推测这可能是玉门关所在。在小方盘城以东20公里处另有一较大的土堡,今名大方盘城,是另一个曾经被推测为玉门关址的地点。于东经94°、北纬40°的南湖西北岸有一处较大的遗址,地面上散布着许多汉代遗物,今名古董滩。这里地处红山口以南,至今仍是东西往来必经的路口,有人认为这里应是汉代阳关遗址。
参考书目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 。
辽宁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概述辽宁省考古新收获,《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文物出版社,1979 。
陆思贤、盖山林:内蒙古境内战国秦汉长城遗迹,《中 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
20世纪初,英国的A.斯坦因曾多次往来于新疆与河西走廊之间,对沿途的汉、晋烽燧、城障做过记述。1930年,西北科学考察团在甘肃至内蒙古的额济纳河流域,对汉代长城、烽燧、城障做过较多的调查发掘。1942年中央研究院组织的西北史地考察团,曾对甘肃境内的汉代玉门、阳关及以东的长城、烽燧、城障做过考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内蒙古自治区和甘肃省的文物考古机构,曾先后在额济纳河流域做过调查发掘,对额济纳河流域以东至内蒙古东南部的长城及有关的建筑遗迹,也做过多次调查。
位置与沿革 秦汉长城及沿线烽燧、城障的设置,历经百余年,在不同的时期,各段的位置有所不同。东段历秦汉两代位置稳定。中段位置变化较大,由黄河以南移至阴山山脉以北,并与汉武帝时始建的西段长城相连接,形成一条统一的防御线。
东段自东经113°30′内蒙古化德与商都县之间,沿北纬42°往东经过河北康保县南,内蒙古太仆寺旗、多伦县南,河北丰宁、围场县北,内蒙古的赤峰市及奈曼、库伦旗南端,辽宁阜新县以北,至东经122°之间。这一段长城据调查与发掘得知,是经秦、汉两代陆续沿用的战国时期的燕长城。由此以东,据文献记载尚延至"辽东碣石"。
中段自东经114°以西至102°之间有3条长城,南北位置不同。一条自甘肃经宁夏、陕北至内蒙古黄河南岸。第二条位置稍北,在河套以北、阴山南麓。第三条位置在最北,西接居延,横在阴山山脉以北。第二、三两条长城的东端都在呼和浩特东北与东段长城相联络。这三条防线建置的年代先后不同。第一条自甘肃岷县,经渭源县,宁夏固原县,陕西靖边、榆林、神木县,毛乌素沙漠东南侧,循窑野河上游入内蒙古准格尔旗,并经伊金霍洛旗抵黄河南岸的十二连城。这原为战国时秦长城,秦灭六国以后,蒙恬修长城以此为西段,汉初仍沿用。汉武帝时西翼防线北移,这一条长城遂失去原有的作用。第二条自内蒙古集宁市东南,经黄旗海北岸,沿北纬41°往西,经呼和浩特市北、武川、固阳县,北依阴山,南括河套地区,西抵乌兰布和沙漠边缘,是秦灭六国以后,蒙恬北逐阴山与黄河之间的游牧人,修缮利用的战国时的赵长城。 第三条自东经110°20′达茂联合旗的百灵庙西南往西,沿北纬42°,于东经105°30′~106°之间伸入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于东经102°30′入内蒙古自治区境内,至东经102°20′额济纳旗的苏古诺尔湖东北。这是汉武帝大举征伐匈奴以后,于太初年间建立的,与新建的西翼防线相联络,其位置在上述第二条长城以北,即著名的"武帝外城"。
西段自东经101°30′、北纬 41°30′内蒙古额济纳旗的苏古诺尔湖畔起,沿额济纳河至甘肃金塔县的北大河畔,西循北山山地南麓与敦煌疏勒河畔,至东经94°稍西、北纬40°30′稍南,为汉长城的西端──玉门关。往西仍有烽燧发现,直至罗布泊湖畔。
建筑遗迹和遗物 秦汉长城所经过地带自然环境差别甚大,防线各段的建筑因地制宜,在利用地形、选取建筑材料等方面并不完全相同。
东段的赤峰、围场、丰宁一带的长城,经过山地,建筑多选在山岭上,建筑材料则就地取自然石块垒砌。敖汉以东多黄土丘陵,则多以土夯筑。在防御线需要穿越河谷的地段,有以沟堑代替墙壁的,也有在河谷一侧增筑一段平行的墙壁,如赤峰的老哈河西岸,自美丽河越宁城县境至喀喇沁旗的一段,呈双重防御线以控制南北循河交通。在东段沿线已发现有大面积建筑遗址的地点有:奈曼与敖汉旗境内的努鲁儿虎山隘;赤峰市英金河与老哈河的汇流处;围场、丰宁县内的滦河上游等都发现有夯土筑造或石块垒砌的城障、烽燧遗址。发现围墙周长达1500米的城址有十余座。经过发掘的有:赤峰蜘蛛山、香炉山,奈曼旗沙巴营子等地点。上述地点都发现战国时燕和秦、汉时期的生活用具、武器和钱币等。
中段的第一条长城所经过之处皆为黄土地带,故长城及沿线的有关建筑物都是夯土筑成。在内蒙古准格尔旗南部,长城东南侧约20公里处发现一座夯土城址,经发掘证明是秦蒙恬收河南地以后所建的广衍城址,沿用至汉代。城内有建筑台基和铸造场,城外有墓地,发现有"广衍"地名的器物多件。第二条长城自内蒙古集宁黄镇海北岸往西联接阴山南麓的塞墙,在乌拉特中旗南部发现用石块垒砌的墙面有多次修缮的痕迹。包头市以北的大青山,烽燧相望,长城基址蜿蜒其间,皆石块垒砌。山间有两条南北相通的峡谷,至今仍为北上草原的重要通道。一在东经 107°30′、北纬41°30′稍北的地方,长约5公里,今名石计兰山口,形势如《水经注》中描写的高阙塞道。 另一在东经106°30′、北纬41°稍南的地方,长约10公里,南端有两个出口,东侧今名大坝口,西侧今名哈隆格乃山口,可能是鸡鹿塞道。在峡谷间都曾构筑过头隘设施。如哈隆格乃山口两侧阶地上,有用石块垒砌的方形小堡,面积约70平方米,墙高约8米,堡墙四角有向外凸出的平台。堡的南墙有一宽3 米的门道,堡内有循墙而上的坡道,堡中有方形房基。由此石砌小堡以南,至乌兰布和沙漠之间,于黄河岸边还发现夯土城址3处。 在乌拉特前旗至固阳县境内的一段长城南侧,发现两座城垣周长1500米以上的城址,皆夯土筑成围墙,只有南门,无北门。第三条长城是复线,两条墙南北相距3至10公里不等,即"武帝外城"。在乌拉特后旗乌力吉至巴彦诺洛的一段,沿线发现东西并列的小堡7座。小堡之间相距约十余公里,各堡围墙周长50米,皆只有一个东门或南门,门有瓮城,堡墙四角有向外凸出的平台。小堡之间有夯土筑成或石块垒砌的、相距1~5公里的烽燧多处。
西段长城及沿线的城障与烽燧,凡是夯土筑成或土坯垒砌的常间夹着苇草层,以增强其抗风蚀的能力。个别烽燧也有就地取材,以自然石块垒砌的。在东经100°稍西,北纬40°30′稍北发现了金关遗址(见居延烽燧遗址)。由此以西,沿天山东南麓山地至敦煌疏勒河沿岸,保存着断续的长城和烽燧遗址。在东经94°稍西,北纬40°30′稍南,有座夯土筑成的方形小堡,面积约30平方米,墙高7米,今名小方盘城,城有西、北两门。在这里曾发现写有"玉门都尉"的木简,故推测这可能是玉门关所在。在小方盘城以东20公里处另有一较大的土堡,今名大方盘城,是另一个曾经被推测为玉门关址的地点。于东经94°、北纬40°的南湖西北岸有一处较大的遗址,地面上散布着许多汉代遗物,今名古董滩。这里地处红山口以南,至今仍是东西往来必经的路口,有人认为这里应是汉代阳关遗址。
参考书目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 。
辽宁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概述辽宁省考古新收获,《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文物出版社,1979 。
陆思贤、盖山林:内蒙古境内战国秦汉长城遗迹,《中 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