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柳子戏
1)  Liuzi drama
柳子戏
1.
Using Montage in Liuzi Drama: Analysis of a Special Case in Taditional Chinese Opera;
柳子戏的蒙太奇运用——对一种戏曲特例的分析
2.
Transformation and Literature Value of Liuzi Drama in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晚清民国时期柳子戏的历史转型与文学价值
3.
It can be found by the literary analysis of Liuzi drama that,as a folk opera,Liuzi was popular in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for the reasons such as the skillful application of satire,general establishment of the suspense tactics,free use of the tune name,meaningful ingenious equivokes,romantic and magical pursuit and images with distinct personalities.
柳子戏传统剧目剧本以故事叙述为核心的纯文学性进行辨析,可发现柳子戏作为民间戏曲文学在晚清民国时期繁荣昌盛,其内在原因是取得了包括讽刺艺术的纯熟运用、悬念手法的普遍设置、曲牌使用的高度自由与艺术化、意味深长的巧妙谐音、浪漫魔幻的艺术追求、性格鲜明的人物画廊等在内的重大文学成就。
2)  Liuzi Opera
柳子戏
1.
A Research on Musical Culture of Shandong Liuzi Opera
山东柳子戏音乐文化研究
2.
Liuzi Opera, as one of four major tunes, was very popular in Beijing in the initial Qing dynasty.
柳子戏于清代初年曾经作为四种主要声腔之一盛行于北京,目前山东省仍保留有这一古老的剧种。
3)  liuzixi
柳子戏
1.
Liuzixi in Chinese Musical Drama;
中国戏曲格局中的柳子戏
4)  Liuqin drama
柳琴戏
1.
Liuqin drama, bom out of Lahun air arising in the midst of Qing dynasty, wasaccepted by national cultural systems in 1950s, and now has grown to be the big regionaldrama category between the areas of Lunan and Subei with its obvious effects on otherdramas of other areas of China.
柳琴戏——脱胎于清代中叶出现的拉魂腔,20世纪50年代具有了官方文化体系下的“剧种”身份认同,今天已成长为活跃在鲁南、苏北交界区域并在全国颇具影响的地方性大剧种。
5)  liuqinxi
柳琴戏
1.
Liuqinxi is one of the local dramas of Shandong province.
柳琴戏是山东地方剧种之一,因曲调优美动人而深受群众的喜爱,素有“拉魂腔”之称,又因女腔常用尾音翻高七度的拖腔,亦称“拉后腔”。
6)  LIU Ya-zi
柳亚子
1.
A Probe into LIU Ya-zi s Poem Written Around the 1911 Revolution: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u Yazi s Early Pomes;
憧憬未来与“爱”“恨”交织的时代之歌——柳亚子辛亥革命前后诗词创作浅论
2.
His "Collections of Tian Chao Pavilion" was praised as "earth-shaking" by Liu Ya-zi in modern times.
所著诗文《天潮阁集》被近世柳亚子称之为"足以惊天地而泣鬼神"。
补充资料:柳子戏
      戏曲剧种。流行在山东、河南、苏北、冀南、皖北一带。在山东省的曲阜、泰安、临沂以及豫东、苏北等地又叫"弦子戏"。黄河以北叫做"北调子"或"糠窝窝"。柳子戏属于弦索系统的剧种。元、明、清以来,中原地区一直流传着〔锁南枝〕、〔傍妆台〕、〔山坡羊〕、〔耍孩儿〕、〔驻云飞〕、〔打枣杆〕等俗曲小令。据李开先《词谑》记载,明代正德至嘉靖年间这类俗曲小令曾在山东济南、章丘、滨州(今滨县附近)广为流传。柳子戏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它和大弦子戏、罗子戏(大笛子戏)、卷戏等关系密切,互有影响。清康熙年间,蒲松龄曾采用民间流行的俗曲演唱形式,编写成坐唱及接近戏曲体裁的14种俚曲,所用曲牌多与柳子戏同名。他写的戏文《闹馆》,就是柳子戏现存剧目《和先生教学》(或名《揽馆》)。李绿因脱稿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的《歧路灯》中,已有"山东弦子戏"名称的记载。清代中叶,北京也曾经有过"东柳·西梆·南昆·北弋"的说法,证明当时它已流行于山东、河南、河北等地。过去曲阜孔府春丁、秋丁期间,常在孔林等处演唱《桑棵记》(齐王访无盐故事)等柳子戏传统剧目,孔府的乐舞生都能粉墨登场,不少职业艺人曾向他们请教习艺。
  
  柳子戏主要由俗曲和柳子两部分组成。俗曲部分比重较大,现存的200多个传统剧目中,由俗曲联成的约占二分之一。代表性剧目有《白兔记》(兴围、回围、磨房)、《金锁记》、《孙安动本》、《玩会跳船》、《抱妆盒》、《燕青打擂》、《三盗芭蕉扇》等。俗曲曲牌委婉动听,能够表现细腻复杂的思想感情,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艾艾"及"难哎哎"之称。一般分为越调、平调、下调、二八调,另有昆调、转调,但不常用。现存曲牌 100余支,其中〔山坡羊〕、〔锁南枝〕、〔驻云飞〕、〔黄莺儿〕、〔耍孩儿〕,惯称为"五大曲"。而〔耍孩儿〕(娃娃)一曲,就有:越调娃娃、平调娃娃、高腔娃娃、乱弹娃娃、拉尾巴娃娃、八吹八打娃娃、武娃娃等13种唱法。唱俗曲曲牌时,开始及中间都带过门,与昆曲的唱法不同。在长短句曲牌中可以插入大段七字句或十字句的唱词,用以补叙不足之情,称"挂叙",与青阳腔的"加滚"近似。一般以〔锁南枝〕及〔山坡羊〕等曲挂叙时较多。它是由曲牌联套体发展到板式变化唱腔结构的过渡形式。主奏乐器有三弦、横笛、笙等。近年来在排演现代戏《江姐》、《白毛女》时,对音乐唱腔作了改革和创新。"柳子"部分仅保留《打登州》(包括《黄桑店》)、《马二头送祟》、《憨宝打娘》、《打时辰》等剧,唱词由七字句的上下句格式写成,已属板式变化体制。由于它的词句通俗,曲调易懂,影响较大,因而群众把这个剧种统称为"柳子戏"。唱柳子时,只用三弦和笙伴奏。
  
  柳子戏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受其他声腔剧种的影响很大,直接承受了高腔、青阳、昆腔、乱弹、罗罗、皮簧的部分剧目及声腔。高腔剧目保存了《张飞闯辕门》、《赏军》、《钓鱼》等10余出,演唱时只用锣鼓击节,没有丝竹伴奏,并带"帮腔"。青阳腔剧目有《斩貂婵》、《姑阻来迟》等,由于它不分调名,并经常与俗曲曲牌配搭混用,通称"乱青阳"。乱弹分两种:一种即吹腔,剧目有《鞭打芦花》等;另一种叫"昆调乱弹",是用当地方言演唱的昆腔,如《盗骨会兄》就由《昊天塔》传奇移植而来,词句相同,唱法有别。罗罗部分即南锣,包括《下南唐》、《打面缸》、《锯大缸》、《打灶王》等。老皮簧剧目有30余出。
  
  柳子戏表演粗犷豪放,脚色分工细致,生行包括净面文生、架子生、袖生(文小生)、武生、白胡老生;旦行分青衣、红衣(红衫子)、闺门旦、老旦;净行包括红净(通称"红脸")、黑脸(大花脸、二花脸);丑行有文、武之分。丑旦不设专行,由净行应工。脸谱颇有特色,《打登州》的秦琼,例勾红脸。早期的名演员有十里轰、盖山东、琉璃水眼、张道洪。后起的名旦戴金枝,曾在一天内演出过15次《锯大缸》。刘云驷(艺名小桃)擅演小生,他和李文远(旦,艺名一锭金)合演的《抱妆盒》,在鲁南颇有声名。老教师王福润曾创办过4个科班,今演唱柳子戏的名演员多半出其门墙。其中张春雷(1904~1975)演红脸、黑脸都很出色,擅演《张飞闯辕门》、《鞭打督邮》等剧,他嗓音宏亮,功架优美,有"活张飞"之称。他扮演的《黄桑店》的秦琼、《盗骨会兄》的杨五郎、《孙安动本》的徐龙,也都获得好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山东省郓城、曲阜县,河南省滑县,江苏省丰县先后成立过专业剧团。业余剧团也不断演出。1962年,山东省柳子剧团演出的《孙安动本》,由上海海燕制片厂摄制成影片。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