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社会治安问题
1)  social security question
社会治安问题
1.
The appearance of this colony causes a great deal of social security questions, which have great dange to the civil order.
这个群体的出现引发了诸多的社会治安问题,对社会秩序有着极大的危害。
2)  Social security problems of new rural areas
农村社会治安问题
3)  social and political problems
社会政治问题
4)  security problem
治安问题
1.
The different economic running models between corps and non-corps regions in Xinjiang lead to a variety of contradictions,resulting in higher degree of public security problems in corps.
文章围绕当前兵团农牧团场存在的季节性违法犯罪案件高发,打击防控难度增大;兵团与地方不同经济运行模式导致兵团干群关系紧张,各类矛盾冲突不断;基层矛盾突出,群体性事件频发等治安问题,提出应充实团场派出所警力,保持派出所干部队伍的相对稳定;积极推进团场、连队警务室建设;完善团场基层警务运行机制;加强连队群防群治工作;进一步提高连队职工的法律意识等观点。
5)  public security problem
治安问题
1.
Our country is during the period of changing model and the public security problem is very remarkable.
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治安问题十分突出,虽经二十年综合治理但效果并不明显,这迫使我们从理论高度进行再思考:这一问题的根源即“本”到底在哪?如何治本?怎样使国家步入稳定与发展的良性循环?笔者从体制层面探究,认为转型期社会治安问题的根源是长期形成的僵化体制及由此造成的贫穷、愚昧、封闭等社会沉,深化改革是清除源头从而解决社会治安问题的根本推动力,法治是保证国家进入动态稳定、良性发展的前提。
6)  public order problem
治安问题
1.
However, all sorts of public order problems of road or shipping transportation have hinder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rea.
但库区水路、公路交通的各种治安问题已成为困扰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补充资料: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史问题论战
      中国文化思想界 20世纪 30年代初就中国社会性质、中国社会史等问题展开的论战。
  
  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后,革命形势的发展要求对当时中国社会性质有较为透彻的了解,以解决中国革命的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此,导致了这场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
  
  此次论战开始于1930年,延续了几年时间。论战一方以王学文、潘东周、刘梦云(张闻天)、李一氓、吴黎平(吴亮平)、杜鲁人(何干之)等为代表,因主要在《新思潮》杂志发表文章,故名"新思潮派"。另一方由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以严灵峰、任曙等为代表,因文章多登于《动力》杂志,故名"动力派";另一部分以陶希圣、周佛海等为代表,因文章多发表于《新生命》月刊,故名"新生命派"。
  
  论战的焦点是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封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思潮派"认为,帝国主义入侵既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维护着封建生产关系,中国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动力派"否定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认为帝国主义入侵破坏了封建经济,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国已是资本主义社会。"新生命派"同样是否定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论战的结果,更多的人接受了"新思潮派"的观点。这对革命者检讨革命失败的原因,明确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前途等基本问题都起了重要作用。
  
  继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之后,1932~1933年期间,又开展了关于中国社会史问题的论战。论战的问题主要有三:①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争论的焦点是:什么是"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国是否经历过这样的阶段?②中国历史上有无奴隶社会。③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及其发生、发展和没落的过程问题。其实质是:中国历史的发展是否与人类一般的历史发展规律基本相同,马克思主义是否适用于中国。进步的历史学家以具有创见的论著对这场争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郭沫若在研究大量卜辞金石文字等文献和考古学资料的基础上,写出《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肯定西周是中国的奴隶制时代,春秋到鸦片战争是封建制时代。吕振羽撰写了《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等,对殷代的奴隶制社会及其以前的原始社会作了有意义的探讨,他肯定秦汉以后是封建制时代,鸦片战争以后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些问题的争论没有形成统一认识。直到80年代,历史学界仍在进行激烈的争论。但争论的性质已迥然不同,30年代中国社会史论战,是和关系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动力、前途的政治论战紧密交织在一起的;80年代则是从学术上进行科学的研讨。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