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西藏新石器文化
1)  Neloithic Age in Tibet
西藏新石器文化
2)  Neolithic culture
新石器文化
1.
The Neolithic Culture Research in the Yalu River Basin, the Tumen River Basin and the Wusuli River Basin
鸭绿江、图们江及乌苏里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研究
2.
The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 evolution on Neolithic culture development in the northern part was deep.
通过对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文化遗址的14C数据和遗址分布特点与环境演变研究成果的对比研究得出:在暖湿气候条件下,中原文化北上,东部文化西进,新石器文化稳定发展;气候转为干冷时,新石器文化向东向南迁移。
3.
A large mount of works has been conducted by the researches all over the world,which focused on the following aspects: How the Neolithic cultures impacted by the abrupt climate events,human adjustment and response to the changing environment,human interference on the natur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ehistoric agricultures and 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气候突变事件对新石器文化的影响、人类对环境变迁的调整与适应、人类对于环境的影响与干预以及史前农业与气候环境的相关等方面。
3)  Neolithic Cultures
新石器文化
1.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analyses based on GIS show the distribution of Neolithic Cultures i.
这里新石器文化非常发达,遗址丰富,类型齐全,为一个自成体系的古文化中心。
4)  Neolithic and Chalcolithic Cultures in West Asia
西亚新石器时代和铜石并用时代文化
5)  Tibetan culture
西藏文化
6)  Huanan he Xinan Diqu Xinshiqi wenhua
华南和西南地区新石器文化
补充资料:西藏新小竹
西藏新小竹
种中文名:西藏新小竹
种拉丁名:NeomicrocalamusmicrophyllusHsuehetYi
种别名:
科中文名:禾本科
科拉丁名:Gramineae
属中文名:新小竹属
属拉丁名:Neomicrocalamus

国内分布:产西藏墨脱及波密。生于河岸岩边或常绿阔叶林中,海拔l220—2200米。模式标本采于波密县通麦。
海拔:1220-2200
命名来源:[Journ.Bamb.Res.2(1):35,5.1983]
中国植物志:9(1):046
族中文名:?竹族
族拉丁名:BAMBUSEAETrin.
超族中文名:竹超族
超族拉丁名:BAMBUSATAE
亚科中文名:竹亚科
亚科拉丁名:BAMBUSOIDEAENees
目中文名:禾本目
目拉丁名:GRAMINALES(POALES)
纲中文名:双子叶植物纲
纲拉丁名:MONOCOTYLEDONEAE
门中文名:被子植物门
门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态特征:竿高6—20米,梢端斜倚,共有15—35节;节间圆筒形,长15—50厘米,直径5—25毫米,绿色或暗绿色,无毛而有光泽,中空极小或几近实心;髓作海绵状;箨环显著隆起,木栓质,幼时密被灰色或灰黄色绒毛,老则无毛;竿环较其节间略粗,不作脊状隆起,无毛;节内长7—10毫米。竿芽l,卵形,扁平而紧贴生节内,无毛。竿每节具多枝,其中有l粗壮的主枝,后者长1.3—1.5米,直径3—6毫米,共8-12节,节间长10-14厘米,与竿作35°的夹角而开展;枝箨宿存,棕黑色,间有灰褐色斑点;侧枝纤细,彼此近等长(约17厘米),常不再分枝,绿色或带紫色。竿箨黑褐色,间有暗灰色斑点;箨鞘三角状长方形,先端渐尖,背部密被疣基小硬毛,显然粗糙,边缘无纤毛,极稀可在边缘上部生小纤毛;箨舌弧形隆起,高约0.5毫米,无毛;箨片直立,细长锥形或三角状锥形,背面被稀疏小刺毛,腹面及边缘均粗糙。小枝具4—7叶;叶鞘无毛,长2—2.2厘米,其背部在上方具纵肋和中脊;叶舌高约1毫米,截形,紫褐色或淡紫色,无毛;叶片披针形,长4—6厘米,宽5—8毫米,薄纸质,上表面深绿色,下表面淡绿色,两面均无毛,基部圆,先端渐尖,次脉2或3对,小横脉不明显,边缘平滑;叶柄扁,长约1毫米,略粗糙。花枝下部具叶,上部以2或3假小穗作穗状排列于纤细而又波曲的花枝轴上;小穗含4—6朵小花,全长18—25毫米,绿色或带紫色;小穗轴的节间易逐节折断,每节间长3—4.5毫米,扁棒状,无毛;外稃长卵形,长6—7毫米,先端渐尖,无毛,具13脉;内稃等长或略长于外稃,先端钝,背部在脊间具2脉,两脊相距宽约1毫米,脊上及边缘生灰白色纤毛;鳞被小,披针形,长约1.5毫米,基部具脉纹,先端有芒尖;雄蕊因落去而未见;子房瘦细,长约2毫米,无毛;花柱1;柱头3,长约2毫米,羽毛状。颖果镰状弯曲,长(3)4—5毫米,径粗约1毫米,无毛,腹沟明显,较宽。花期4—6月。
产地分布:产西藏墨脱及波密。生于河岸岩边或常绿阔叶林中,海拔l220—2200米。模式标本采于波密县通麦。
参考文献:NeomicrocalamusmicrophyllusHsuehetYiinJourn.Bamb.Res.2(1):35.Pl.5.1983;西藏植物志5:50.F.3.1987.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