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比较历史制度分析
1)  comparison analysis of historical institution
比较历史制度分析
2)  Institutional analysis of historical comparison
历史比较制度分析
3)  Historical Analysis
历史比较分析
1.
A Historical Analysis of Public Relations Theories and Paradigm Shifts;
从“说服”到“管理”到“关系”——1975-2006年公共关系理论与范式演变的历史比较分析
4)  CHIA
比较历史制度
5)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 analysis
历史制度分析
1.
The Research of Entrepreneurs Growth Mechanism Based on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 Analysis;
基于历史制度分析的企业家成长机制的研究
6)  Comparative institutional analysis
比较制度分析
1.
The Market of Corporate Control,Independent Director System and Supervisor Board Governance ——A New View Based on a Comparative Institutional Analysis;
控制权市场、独立董事制度与监事会治理——基于比较制度分析的视角
2.
The Research of Masahiko Aoki s Comparative Institutional Analysis;
青木昌彦的“比较制度分析”研究
3.
This paper analyses fundamental effect of institutional variance on formation of banking crises in transition countries, with viewpoint and method of CIS (Comparative Institutional Analysis).
笔者由此认为,从比较制度分析角度讲,转轨国家银行业危机实质上是一场激进的制度变迁带来的金融危机,因此是一场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制度危机。
补充资料:历史比较语言学
      历史语言学(historical linguistics)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语言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地发展变化。一种语言会演变为数种语言。就是同一种语言,也有不同的发展阶段。研究这类语言发展变化规律的学科称作为历史语言学。历史语言学中采用的主要方法是对不同语言或者同一种语言的不同发展阶段作比较分析。运用这种比较方法研究语言历史演变的学科称为历史比较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起源于18和19世纪的欧洲,研究重点是印欧语系诸语言的语音系统。1786年英国学者W.琼斯在对梵语做了深入的研究之后指出,梵语同拉丁语和希腊语之间存在着非常有系统的对应关系。例如下表3组词在3种语言中的读音非常相近,就词首辅音而言,"三"在梵语、希腊语和拉丁语中都是t,"父亲"都是 p。这种系统的对应现象非常普遍,绝不可能归结为偶然因素。琼斯同时认为,要解释这种现象,只有认为它们共同源自现在也许已经消亡了的某种语言。接着,丹麦学者R.K.拉斯克、德国学者F.博普、J.格林等人在更多的语言中发现了类似的对应现象,并且根据这些系统的对应关系,推测了它们的共同起源──原始印欧语的表现形式,同时把原始印欧语同后来语言之间的关系用简洁明确的定律形式表现了出来,例如:也就是说,假定原始印欧语有个*bh音(*表示没有文字记录,只是凭现有材料推想构拟出来的),它在梵语中仍然保持不变,但是在希腊语中变成了ph,在拉丁语中变成了f,以这种方式来解说"哥哥、弟弟"在上述语言中的系统对应现象。  在拉斯克、博普、格林等人相继对印欧语系作了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德国莱比锡大学的一批学者把当时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加以总结,正式为历史比较语言学提出系统的理论原则和方法。这批学者称为新语法学派。他们提出的最重要的原则是语音规律无例外论。根据这条原则,语音变化完全受特定的语音环境的支配。一旦发生了某个语音变化,那么,同一语言地区中处于该特定语音环境中的音全都发生变化,不应该有例外现象出现。语言学界最初对他们提出的这条原则普遍持怀疑态度,因为以前发现的定律确有很多例外现象无法解释。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早些时候所说的例外现象,其实也受着其他语音规律的支配,只是这些规律以前没有发现而已。后来,新语法学派的观点终于为绝大多数人所接受,在历史比较语言学中占据主导地位达半个多世纪之久,成为指导这个领域中研究工作的理论基础。尽管现在普遍认为,新语法学派未免夸大了语音定律的作用而没有给类比等因素以足够的注意,但是,从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的实践来看,新语法学派所提出的原则促使人们深入研究当时的语音规则尚无法解释的例外现象,力图发现新的支配这些所谓例外的语音规则,对先前的规则加以修改和补充。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能够获得巨大的成绩,新语法学派所提出的理论原则有很大的功劳。
  
  除了语音变化以外,类比也是决定语言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类比是比照某一模式的结构,用语法和语义上功能相同的新形式取代原来的形式。同语音变化单纯涉及到语音环境不同,类比牵涉到音系结构和语法结构之间的关系。类比变化有时会打乱语音变化的结果,后者的一部分例外,可以由此而得到解释。
  
  历史比较语言学问世以来,所取得的最大成绩就是对语言之间的亲缘关系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尤其是在印欧语系的谱系分类方面,获得了相当确凿的证据。其次是有助于人们对于有关原始母语的表现形态和使用地区的了解,例如,欧洲学者现在很有把握地认为,原始印欧母语起源于黑海以北的地区。
  
  作为一种科学的研究工具,历史比较语言学不仅可用于印欧语系的语言,也可以用于其他语言。20世纪以来,瑞典汉学家高本汉、中国语言学家罗常培、陆志韦、王力、李方桂、李荣等人运用这种科学方法,构拟了上古和中古的汉语语音系统,初步制定了汉语和有关语言的亲缘关系,把在中国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汉语音韵学研究提高到一个崭新的科学高度。
  
  但是,历史比较语言学在方法上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对在所有子语言中都无残存表现的母语特征,比较方法是无法揭示出来的。同时,它也很难确定某一特征到底是原始母语的特征,还是在分化后的子语言中独立发生的平行性变化。再有,历史比较方法偏重于语言的前后相继,忽略了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根据这套方法所拟定的原始母语,是一个内部无方言差别的语言系统。现代学者则认为,一种语言,尤其是通行于广大地区的语言,无论怎么古老,内部只是基本相同,并非完全一致。法国的方言地理学家J.吉耶龙(1854~1926)在19世纪末期已经发现,一个地区的方言在语音上并不整齐划一。20世纪60年代美国W.拉博夫(1927~ )发现,就是在纽约市内,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发音也不一样。所以一般看法是,把原始印欧语看做单一性的、规律绝对严格的、内部毫无分歧的语言,未免理想化。
  
  

参考书目
   R. Anttila, An Introduction to Historicɑl ɑnd Compɑrɑtive Linɡuistics,Macmillan,New York,1972.
   W. P. Lehmann , Historicɑl Linɡuistics : An Introduction,2nd ed., Holt,Rinehart and Winston,New York,1973.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