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historical comparative approach
历史比较法
1.
The introduction of historical comparative approach can describe the circumstance of word sense and phonetic sounds in the historical period even earlier than the Zhou and the Qi.
历史比较法可将词的产生历史提前 ,得出早于周秦的词义和语音状况。
2) method of comparative history
比较-历史方法
1.
For the first time in Russian history,he introduced the method of comparative history into the study of Russian folklore,especially the study of myths.
布氏首次将比较-历史方法引入了俄国民间文学特别是神话的研究之中,就语言、神话与民俗的关系问题提出了一整套自己的理论,在俄语语言和民间文学的基础上建立起了俄国自己的比较-历史语言学和比较神话学。
3) the historical comparison method
历史比较方法
4) comparative approaches
历史比较方法论
5) historical comparison
历史比较
1.
There are some defects in historical comparison of Sino-Western legal theories up to now in academic circle.
以往学术中的近现代中西法律理论的历史比较,存在着某些缺陷。
2.
This paper makes historical comparison with the talent demand in the banking industry,analyse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banking talents,and discusses the training pattern for them.
本文对我国银行业的人才需求进行了历史比较,分析了我国银行业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并探讨了银行人才培养模式。
3.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literature and modern phonetic material about Xiang dialect collected, this thesis studies Xiang dialect's phonology characteristics by way of textual research and historical comparison.
本文在搜集整理大量的湘方言历史文献、比排现代湘方言读音语料的基础上,利用文献考证法和历史比较法对湘方言音韵特征进行研究;同时,从音韵学角度对语音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一些规律和特点进行普通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探讨。
6) diachronic and comparative
历史和比较
1.
The paradigm of Chinese study will be changed from the descriptive into the diachronic and comparative.
汉语研究也将经历研究模式 ( paradigm)的转变 ,从注重描写 ,改为注重历史和比较。
补充资料:历史比较语言学
历史语言学(historical linguistics)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语言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地发展变化。一种语言会演变为数种语言。就是同一种语言,也有不同的发展阶段。研究这类语言发展变化规律的学科称作为历史语言学。历史语言学中采用的主要方法是对不同语言或者同一种语言的不同发展阶段作比较分析。运用这种比较方法研究语言历史演变的学科称为历史比较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起源于18和19世纪的欧洲,研究重点是印欧语系诸语言的语音系统。1786年英国学者W.琼斯在对梵语做了深入的研究之后指出,梵语同拉丁语和希腊语之间存在着非常有系统的对应关系。例如下表3组词在3种语言中的读音非常相近,就词首辅音而言,"三"在梵语、希腊语和拉丁语中都是t,"父亲"都是 p。这种系统的对应现象非常普遍,绝不可能归结为偶然因素。琼斯同时认为,要解释这种现象,只有认为它们共同源自现在也许已经消亡了的某种语言。接着,丹麦学者R.K.拉斯克、德国学者F.博普、J.格林等人在更多的语言中发现了类似的对应现象,并且根据这些系统的对应关系,推测了它们的共同起源──原始印欧语的表现形式,同时把原始印欧语同后来语言之间的关系用简洁明确的定律形式表现了出来,例如:也就是说,假定原始印欧语有个*bh音(*表示没有文字记录,只是凭现有材料推想构拟出来的),它在梵语中仍然保持不变,但是在希腊语中变成了ph,在拉丁语中变成了f,以这种方式来解说"哥哥、弟弟"在上述语言中的系统对应现象。 在拉斯克、博普、格林等人相继对印欧语系作了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德国莱比锡大学的一批学者把当时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加以总结,正式为历史比较语言学提出系统的理论原则和方法。这批学者称为新语法学派。他们提出的最重要的原则是语音规律无例外论。根据这条原则,语音变化完全受特定的语音环境的支配。一旦发生了某个语音变化,那么,同一语言地区中处于该特定语音环境中的音全都发生变化,不应该有例外现象出现。语言学界最初对他们提出的这条原则普遍持怀疑态度,因为以前发现的定律确有很多例外现象无法解释。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早些时候所说的例外现象,其实也受着其他语音规律的支配,只是这些规律以前没有发现而已。后来,新语法学派的观点终于为绝大多数人所接受,在历史比较语言学中占据主导地位达半个多世纪之久,成为指导这个领域中研究工作的理论基础。尽管现在普遍认为,新语法学派未免夸大了语音定律的作用而没有给类比等因素以足够的注意,但是,从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的实践来看,新语法学派所提出的原则促使人们深入研究当时的语音规则尚无法解释的例外现象,力图发现新的支配这些所谓例外的语音规则,对先前的规则加以修改和补充。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能够获得巨大的成绩,新语法学派所提出的理论原则有很大的功劳。
除了语音变化以外,类比也是决定语言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类比是比照某一模式的结构,用语法和语义上功能相同的新形式取代原来的形式。同语音变化单纯涉及到语音环境不同,类比牵涉到音系结构和语法结构之间的关系。类比变化有时会打乱语音变化的结果,后者的一部分例外,可以由此而得到解释。
历史比较语言学问世以来,所取得的最大成绩就是对语言之间的亲缘关系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尤其是在印欧语系的谱系分类方面,获得了相当确凿的证据。其次是有助于人们对于有关原始母语的表现形态和使用地区的了解,例如,欧洲学者现在很有把握地认为,原始印欧母语起源于黑海以北的地区。
作为一种科学的研究工具,历史比较语言学不仅可用于印欧语系的语言,也可以用于其他语言。20世纪以来,瑞典汉学家高本汉、中国语言学家罗常培、陆志韦、王力、李方桂、李荣等人运用这种科学方法,构拟了上古和中古的汉语语音系统,初步制定了汉语和有关语言的亲缘关系,把在中国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汉语音韵学研究提高到一个崭新的科学高度。
但是,历史比较语言学在方法上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对在所有子语言中都无残存表现的母语特征,比较方法是无法揭示出来的。同时,它也很难确定某一特征到底是原始母语的特征,还是在分化后的子语言中独立发生的平行性变化。再有,历史比较方法偏重于语言的前后相继,忽略了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根据这套方法所拟定的原始母语,是一个内部无方言差别的语言系统。现代学者则认为,一种语言,尤其是通行于广大地区的语言,无论怎么古老,内部只是基本相同,并非完全一致。法国的方言地理学家J.吉耶龙(1854~1926)在19世纪末期已经发现,一个地区的方言在语音上并不整齐划一。20世纪60年代美国W.拉博夫(1927~ )发现,就是在纽约市内,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发音也不一样。所以一般看法是,把原始印欧语看做单一性的、规律绝对严格的、内部毫无分歧的语言,未免理想化。
参考书目
R. Anttila, An Introduction to Historicɑl ɑnd Compɑrɑtive Linɡuistics,Macmillan,New York,1972.
W. P. Lehmann , Historicɑl Linɡuistics : An Introduction,2nd ed., Holt,Rinehart and Winston,New York,1973.
语言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地发展变化。一种语言会演变为数种语言。就是同一种语言,也有不同的发展阶段。研究这类语言发展变化规律的学科称作为历史语言学。历史语言学中采用的主要方法是对不同语言或者同一种语言的不同发展阶段作比较分析。运用这种比较方法研究语言历史演变的学科称为历史比较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起源于18和19世纪的欧洲,研究重点是印欧语系诸语言的语音系统。1786年英国学者W.琼斯在对梵语做了深入的研究之后指出,梵语同拉丁语和希腊语之间存在着非常有系统的对应关系。例如下表3组词在3种语言中的读音非常相近,就词首辅音而言,"三"在梵语、希腊语和拉丁语中都是t,"父亲"都是 p。这种系统的对应现象非常普遍,绝不可能归结为偶然因素。琼斯同时认为,要解释这种现象,只有认为它们共同源自现在也许已经消亡了的某种语言。接着,丹麦学者R.K.拉斯克、德国学者F.博普、J.格林等人在更多的语言中发现了类似的对应现象,并且根据这些系统的对应关系,推测了它们的共同起源──原始印欧语的表现形式,同时把原始印欧语同后来语言之间的关系用简洁明确的定律形式表现了出来,例如:也就是说,假定原始印欧语有个*bh音(*表示没有文字记录,只是凭现有材料推想构拟出来的),它在梵语中仍然保持不变,但是在希腊语中变成了ph,在拉丁语中变成了f,以这种方式来解说"哥哥、弟弟"在上述语言中的系统对应现象。 在拉斯克、博普、格林等人相继对印欧语系作了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德国莱比锡大学的一批学者把当时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加以总结,正式为历史比较语言学提出系统的理论原则和方法。这批学者称为新语法学派。他们提出的最重要的原则是语音规律无例外论。根据这条原则,语音变化完全受特定的语音环境的支配。一旦发生了某个语音变化,那么,同一语言地区中处于该特定语音环境中的音全都发生变化,不应该有例外现象出现。语言学界最初对他们提出的这条原则普遍持怀疑态度,因为以前发现的定律确有很多例外现象无法解释。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早些时候所说的例外现象,其实也受着其他语音规律的支配,只是这些规律以前没有发现而已。后来,新语法学派的观点终于为绝大多数人所接受,在历史比较语言学中占据主导地位达半个多世纪之久,成为指导这个领域中研究工作的理论基础。尽管现在普遍认为,新语法学派未免夸大了语音定律的作用而没有给类比等因素以足够的注意,但是,从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的实践来看,新语法学派所提出的原则促使人们深入研究当时的语音规则尚无法解释的例外现象,力图发现新的支配这些所谓例外的语音规则,对先前的规则加以修改和补充。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能够获得巨大的成绩,新语法学派所提出的理论原则有很大的功劳。
除了语音变化以外,类比也是决定语言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类比是比照某一模式的结构,用语法和语义上功能相同的新形式取代原来的形式。同语音变化单纯涉及到语音环境不同,类比牵涉到音系结构和语法结构之间的关系。类比变化有时会打乱语音变化的结果,后者的一部分例外,可以由此而得到解释。
历史比较语言学问世以来,所取得的最大成绩就是对语言之间的亲缘关系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尤其是在印欧语系的谱系分类方面,获得了相当确凿的证据。其次是有助于人们对于有关原始母语的表现形态和使用地区的了解,例如,欧洲学者现在很有把握地认为,原始印欧母语起源于黑海以北的地区。
作为一种科学的研究工具,历史比较语言学不仅可用于印欧语系的语言,也可以用于其他语言。20世纪以来,瑞典汉学家高本汉、中国语言学家罗常培、陆志韦、王力、李方桂、李荣等人运用这种科学方法,构拟了上古和中古的汉语语音系统,初步制定了汉语和有关语言的亲缘关系,把在中国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汉语音韵学研究提高到一个崭新的科学高度。
但是,历史比较语言学在方法上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对在所有子语言中都无残存表现的母语特征,比较方法是无法揭示出来的。同时,它也很难确定某一特征到底是原始母语的特征,还是在分化后的子语言中独立发生的平行性变化。再有,历史比较方法偏重于语言的前后相继,忽略了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根据这套方法所拟定的原始母语,是一个内部无方言差别的语言系统。现代学者则认为,一种语言,尤其是通行于广大地区的语言,无论怎么古老,内部只是基本相同,并非完全一致。法国的方言地理学家J.吉耶龙(1854~1926)在19世纪末期已经发现,一个地区的方言在语音上并不整齐划一。20世纪60年代美国W.拉博夫(1927~ )发现,就是在纽约市内,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发音也不一样。所以一般看法是,把原始印欧语看做单一性的、规律绝对严格的、内部毫无分歧的语言,未免理想化。
参考书目
R. Anttila, An Introduction to Historicɑl ɑnd Compɑrɑtive Linɡuistics,Macmillan,New York,1972.
W. P. Lehmann , Historicɑl Linɡuistics : An Introduction,2nd ed., Holt,Rinehart and Winston,New York,1973.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