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群体价值参照系统
1)  group values framework
群体价值参照系统
2)  value for reference
参照价值
3)  reference group
参照群体
1.
The research about the influence of the reference group on the consumer s perceived value and buying willingness has been an increasingly hot issue in the research field.
目前参照群体对消费者感知价值和购买意愿的影响在研究领域中日益受到重视,同时这个问题也引起了企业界的广泛关注。
2.
Based on a review of identity consciousness theories,this paper attempts to give an account of the floating children s identity consciousness in different reference groups by investigating a Nanjing school for floating labors children.
在回顾身份意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利用南京某民工学校的实地调查资料,力图勾勒在不同参照群体下流动儿童身份意识的可能架构,并进一步探讨其影响因素。
3.
To understand the role of consumer behavior on the diffusion of new products and reference group is an important factor for a successful marketing strategy.
了解和把握消费者的相互影响在新产品的扩散过程和参照群体的地位是成功营销战略的一个重要因素。
4)  nonreference group
非参照群体
5)  referencegroup theory
参照群体论
6)  group value
群体价值
1.
As regarded to valuation of human capital,academic circles reach consensus that monetary measurement and non-monetary measurement should be integrated to measure the individual value and group value.
关于人力资本的价值计量,学界一致主张采用货币性计量方法和非货币计量方法相结合、按个人价值和群体价值进行计价的方式。
2.
In t he contents of moral education for example,too much importance is attached to th e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group value education,get education of individual feel ing and will is ignored,thus all the above have affected the result of moral edu cation.
比如,在德育内容上,过于重视政治教 育和群体价值教育,忽略了个人情感与意志教育,从而影响 了德育效果。
补充资料:价值中立和价值参照
      肇源于古典社会学中实证主义和人本主义传统的两种对立的方法论观点。有时,也被表达为价值无涉和价值相关。在德国社会学家M.韦伯的理解的社会学中是一对相反相成的范畴。这对范畴表达了社会科学研究中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是应该排除个人宗教的、道德的、政治的或审美的等主观因素的干扰呢?抑或应有这些主观因素的参与?
  
  实证主义社会学主张统一的科学观,强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有基本的连续性;社会发展过程在性质上与生物发展过程是相同的,只是更复杂一些;生命是一个从最简单的自然现象延伸到最高级的社会有机体的巨大链条,因此自然科学方法应适用于社会科学研究,基本上也适用于对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的研究。这种观点把社会学视为社会科学的基础科学,认为通过社会学研究可以探寻到认识和控制社会发展的规律。实证主义社会学坚持对任何社会现象作事实与价值的区分,强调科学只与事实打交道,对价值问题并不言及。
  
  与此相对立的人本主义社会学深受新康德主义价值哲学的影响,主张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作出泾渭分明的区分,认为自然科学旨在探讨自然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和一般规律性,它属于"规范性科学";社会科学的对象是不可重复的历史个体──人及其行动,它又属于"表意性科学"。研究任何社会现象都与构成这一现象的人的行动有关,人的行动是在一定的价值观(宗教的、道德的、政治的或审美的)指引下和在一定的动机驱使下做出的,为此必须借助价值关系来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背后隐藏的"意义",即以参照价值对人的行动意义作出理解,并最终认识社会现象。实证主义和人本主义围绕社会学研究中价值问题的冲突,有其深刻的哲学认识论上的根源,也造成了两种社会学在方法论和具体研究方法上的分野。
  
  M.韦伯是最初试图对古典社会学这两种传统作出理论综合的思想家。他力图使英、法的实证主义和德国的唯心主义哲学传统结合起来,以弥合19世纪社会学在价值问题上所遇到的困境。他认为任何社会现象都是人的行动构成的,人的社会行动是社会学分析的基本单位(见分析单位) ;人的社会行动既与周围环境和条件相联系,又与人的意愿、动机等主观因素相关,社会现象是一种比自然现象更为复杂的多维体。因此,对社会的研究既要作因果性分析,又要对驱使人们作出行动的动机进行理解,使研究方法适合研究对象。在韦伯看来,作因果分析时就要撇开价值关系,对社会现象作客观的科学考察,在把握意义时则要借助价值关系作主观的理解。韦伯一方面用"价值中立"与德国的历史学派划清界限,反对否认社会科学的客观性的唯心主义观点;另一方面,他用"价值参照"反对无视社会科学自身特点的英法实证主义,企图在社会学研究中持一种有原则的中间立场。为此,韦伯一方面把"价值中立"视为社会科学的规范性原则,另一方面又把"价值参照"当作社会科学的构成性原则,以避免实证主义和人本主义在社会认识上的片面性。但是,韦伯对价值问题所作区分的相对化处理带有许多含混之处,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对价值解释上的分歧,在社会学界引起了长时间的争论。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