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xungu and xunguxue
《训诂与训诂学》
3) Studies of Exegesis
训诂学
1.
Teaching Method of Infiltrating Medical humanism in Studies of Exegesis;
《训诂学》教学中渗透医学人文精神教学法的尝试
2.
Explaining of the words that were shown in Qu Yuan Fu Zhu carries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traditional studies of exegesis.
《屈原赋注》的字词注释,在继承传统训诂学原则和方法的同时,还有着不同于前人的鲜明特色。
4) exegetics
[英][,eksi'dʒetiks] [美][,ɛksə'dʒɛtɪks]
训诂学
1.
How to definite the terms in the course of exegetics is one of the topical subjects in Chinese exegetical circles in the 20th century.
关于训诂学名称的定义 ,是 2 0世纪以来中国训诂学界争论的热门话题之一。
2.
Despite the identical object of study, an etymological approach in terms of historical linguistics is considerably different from one in term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exegetics in conception and method.
历史语言学的词源学与中国训诂学的传统词源学二者在观念和方法上均有较大差别 ,但其任务都是进行词源研究。
5) Exegesis
[英][,eksɪ'dʒi:sɪs] [美]['ɛksə'dʒisɪs]
训诂学
1.
Many exegesis methods can be used to teach classical Chinese.
训诂学与中学文言文教学有密切的关系,很多训诂方法可以用来指导文言文教学实践,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训诂学素养。
2.
QIAN Zhong-shu fuses the exegesis of ancient texts in China and the modern hermeneutik in West,regards the "Wen","Ci"(the part) and "Zhi"(the whole) of the work as the correlative entity to carry on the mutual explanation,in order to analyze comprehensively the whole work.
钱钟书融合中国传统训诂学与西方现代阐释学,将作品的“文”、“词”(部分)与“志”(整体)视为一个相互贯通的统一体,并进行双向互动的循环阐释,以求实现对作品部分及整体全面的透视与解析,但没有充分考虑作品存有的内在矛盾性,有可能导致其部分与整体之间不能构成一个双向互动互通的有机统一体。
3.
《Er Ya》 is the oldest book of exegesis that written in Han Dynasty.
成书于汉初的《尔雅》是我国最早的训诂学专著,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最古最好的传本是晋代郭璞的注本。
6) Chinese exegetics
训诂学
1.
Analyzing the sentenc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arts of the Chinese exegetics.
训诂学对句子的解释也是以意义为中心的。
2.
Different opinions are held on understanding the property of Chinese exegetics in linguistic circles.
语言学界多年来对训诂学性质的认识存在分歧,对其研究状况作了概述与评说,认为:训诂是用语言对古代文献中的各种语言现象进行解释,训诂学是全面研究前人对古代典籍的解释实践及相关论述,总结其解释方法,确立其解释原则、探讨其解释规律的学科。
3.
Chinese exegetics is traditional scholarship,of which some traditional approaches are rejuvenating in recent years and new methods are emerging one after another.
汉语训诂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 ,近年来传统方法正在复兴 ,而新方法也层出不穷。
补充资料:汉语训诂学
汉语训诂学 中国语言文字学中传统的解释语词和研究语义的学科。训诂的原意是用通行的语言解释古字古义,后来用作解释词语的泛称。 训诂的萌芽 训诂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近百余年间的事,但作为训诂事实——解释词义的材料——早在先秦时期就存在了。有依据字形说解字(词)义的,有依据字音推求字(词)义的,有用同义字(词)来做注释的。当一个字(词)赋予特定的某种学说或思想时,就用语句加以说明,如《孟子·离娄上》:“故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孟子讲解恭、敬、贼三个字词),完全是为了阐述自己的政治观点。以上可以看成是训诂的萌芽。 汉代的训诂学 训诂发展于汉代。秦末社会的大动荡,引起了语言的大变化。先秦典籍多凭口耳传授,汉代用隶书写出,称为今文经。从汉武帝时起,用“古籀”、“大篆”等书写的古文经陆续出现,其中多有古字、古义,不尽为人所识 ,训诂由此而兴盛发达 。训诂最先从经书注释开始 。《诗经》有齐、鲁、韩、毛四家传本,四种不同注释,其他经书也有各种传本和注释。同时,在汉代产生了《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四种训诂专著这一切为训诂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训诂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人民播迁流转,语言起了很大变化。而古书词义深奥,不易理解,于是注释之风日盛。在这一时期里,不仅儒家经典反复注释 ,而且还注释了《史记》 、《汉书》、《老子》、《庄子》、《楚辞》等书,其中精义颇多。南朝宋齐以后,出现既注释经义,又注释注文的“义疏”体注释,从而进一步丰富了训诂学的内容。这时的字书有《字林》、《纂文》、《字统》、《文字集略》、《玉篇》等书,但大多亡佚。 隋唐时期的训诂学 隋唐时期进一步发展“义疏”体注释,儒家主要经典都有义疏,其中孔颖达《五经正义》最著名。孔颖达的义疏不仅有关于词义的注释,而且有对文法的说解,此外,这时期还大量注释子部书籍和史部书籍,如杨倞《荀子注》,成玄英《南华真经义疏》,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史记正义》,颜师古《汉书注》等。这时期还有解释双音词的《兼名苑》、解释日常口语的《字宝碎金》、《俗务要名林》等。此外,继承发展了音义书。音义书产生于魏晋,唐代陆德明编撰的《经典释文》是音义书的集大成者,还有唐代高宗时玄应的《大唐众经音义》,唐宪宗时慧琳的《一切经音义》。上述注释书代表了隋唐时期的训诂学水平。 宋元明时期的训诂学 宋元明时期的训诂有以下几个特点:①不墨守前人成说,常常另创新义。如王安石的《字说》,王圣美倡导的右文说等;②对古韵(两汉以前的韵部)开始有所认识,吴棫的《韵补》,郑庠的《古音辨》是研究古韵的先导;③明代朱谋的《骈雅》,方以智的《通雅》是发展雅学的著作,在双音词和方言俗语研究方面有很多创见。 清代训诂学 清代是训诂学大发展时期,不仅对前人已经注释过的经典著作进行再注释,而且还提出训诂学的若干理论问题。这一时期出现很多训诂大家,如:顾炎武、江永、桂馥、戴震、钱大昕、段玉裁、王念孙、阮元、朱骏声等。清代学者从事训诂研究的主要方法是:①依据对文字形体的分析确定本义,说明引申义。②依据音同音近的道理识别假借字,用本字去阐释文义。③用比证文句的方法考释词义。④因声求义,从同源词角度研究词义的系统性。 以章太炎、沈兼士、黄侃等人代表的近现代学者,宣告传统训诂方法的结束,把西方语言学理论引进训诂学之中,最主要表现在推求字源和语根、研究同源字。从训诂学的发展历史看,两汉是第一个高峰,清代是第二个高峰。训诂一直附属于经学,直到清末才发展成一门独立的语言科学。 |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