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细小石器
1)  small stoneware
细小石器
1.
Later, more mammal fossils, the human scripts in the animal fossils, gravel cutters evacuated from the strata and small stoneware on the earth s surface were found.
自1987年东山岛发现来自东山海域(台湾海峡)海底的人类肱骨和动物化石之后,又陆续发现更多的海底哺乳动物化石、动物化石上的人工刻痕、采自地层的砾石砍砸器和采自地表的细小石器
2)  Microlith [英]['maikrəliθ]  [美]['maɪkrə,lɪθ]
细石器
1.
By comparing these artifacts with that of Shenzha and Shuanghu sites in north Tibet,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y have similar cultural context and the same origin, and they belong to a part of the microlithic culture of North China.
将戈木错的细石器与藏北其他地点的细石器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其文化特征与藏北双湖、申扎等地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这说明藏北细石器基本属于相同的文化背景,有相同的起源,属于中国北方细石器文化的一部分。
3)  Microlithic [英][,maikrəu'liθik]  [美][,maɪkrə'lɪθɪk]
细石器
1.
This paper clarifies concepts such as microlithic,microlithic technology and microlithic tradition.
本文对细石器、细石器技术和细石器传统等概念问题进行了梳理、分析。
2.
Their cultures include also someMicrolithic culture traditions.
我国东北地区目前也发现较多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甚至更晚的遗址,同时也发现较多新石器时代偏早的遗址,其中,也有代表细石器文化传统的文化内涵。
4)  microlithic [英][,maikrəu'liθik]  [美][,maɪkrə'lɪθɪk]
细石器的
5)  Small tool
小石器
6)  Microlithic technology
细石器技术
1.
This paper clarifies concepts such as microlithic,microlithic technology and microlithic tradition.
本文对细石器、细石器技术和细石器传统等概念问题进行了梳理、分析。
补充资料: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石器
      石器是中国新石器文化中主要的遗物之一。根据其基本制法,可分为打制石器、间接打制的细石器和磨制石器3类。大量的是各种生产工具,广泛应用于农业、原始手工业、渔猎和日常生活,在当时的生产和生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作为中国新石器时代主体的农业文化遗存中,占优势的是以铲、刀、镰、斧、锛、凿、镞等为重点的磨制石器工具。此外,还有用良石美玉精心磨制成装饰品以至贵重礼器,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国的新石器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发展和变化,在各个地区又表现出一定的地域特色。
  
  中国新石器的特征 与中国的旧石器相比较,中国新石器的特征可初步概括为 5点:①早期继续大量使用打制石器,也开始较普遍地出现磨制石器。②磨制工艺的普遍使用,使石器器形规整,并日趋定型化,提高了效用。③中、晚期有发达的穿孔工艺,在长江流域尤为盛行。穿孔是为了更好地装柄以制成复合工具,这是新石器所特有的,反映了工具的进步性。④流行石铲、石刀、石镰等农业生产工具,这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物证,意味着新石器时代居民改造自然和实行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生产经济。⑤有些新石器的形制,如斧、锛、镰、镞等,还给予以后金属器中的同类器物以重要的影响。
  
  石器的制作、种类和用途 当时居民已能依照石器种类和用途的不同,去选择石料。一般是以硬度较大的玄武岩、石英岩、矽质灰岩、矽板岩制作石斧、石锛、石凿等;用硬度较小、易于成片剥离的变质岩、页岩制作石镞、石刀等;用燧石、玛瑙、碧玉、蛋白石等矽质砾石制作细石器。
  
  根据石器的基本制作工艺,可将新石器分为打制石器、间接打制的细石器和磨制石器3类。
  
  打制石器 是指用直接打击法成器的。有的承袭了旧石器的器形和打法,如一些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出土的砍砸器和刮削器,稍后的两端尖的蚝蛎啄等,这些是早期渔猎经济的劳动工具。就是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打制石器仍占一定数量,如仰韶文化中的打制缺口石刀,是适应农业经济的产物。
  
  细石器 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其他地区也有所发现。典型的细石器是以间接打制法产生的细石叶以及经过使用或第二步加工成的工具,如刮削器、尖状器、石镞等。也包括剥离石叶后剩下的细石核。细小石叶多呈条形,长度不到3厘米,并排嵌在骨柄的两侧作矛或匕首使用,嵌在骨柄一侧则成为刀具。甘肃永昌鸳鸯池出土的长46厘米嵌有石叶的骨柄石刃刀,便是实例。刮削器分指甲型刮削器、圆头刮削器和两端刮削器等,有的用以刮削骨器。石镞中,三角形石镞多是从两面压剥,中间鼓而两边薄;尖叶形石镞是将石叶上端修尖为镞锋、下端修成凹口镞尾而成。石核有笔头形石核、圆柱体石核、船底形石核等。细石器工具多数与狩猎、畜牧经济有关。
  
  磨制石器 是先打制成坯,再经琢制,然后在蛎石上磨制成器。磨制技术使石器器形规整,刃部更加锋利。为便于穿绳或装柄,有的还要钻孔。磨制石器主要有常用于砍伐、木作的斧、锛、凿,用于农业翻地、收割的铲、镰、刀,用于加工谷物和其他食物的石磨盘、石磨棒,捻线的石纺轮,刺射禽兽的矛、镞等等。江苏溧阳洋渚、吴县澄湖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有安柄的石斧、石锛实物标本,石斧纵向套装在木柄前端凿出的透孔内,有段石锛横向嵌装在木柄前端的未透孔中。在河姆渡遗址也发现木柄实物。在河南临汝阎村出土的仰韶文化彩陶缸和山东莒县陵阳河出土的大汶口文化灰陶尊上,都发现有带柄穿孔石斧的生动图像。这些都为深入了解斧、锛类工具的安柄和使用,提供了可靠的例证。
  
  
  石器的分布和地域特点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新石器的类型复杂且富于变化,这为研究各地区生产的特点和生产力水平的差别,提供了实物依据。
  
  北方的石器 细石器的普遍、大量存在,是中国北方地区石器的鲜明特点。辽宁沈阳新乐遗址下层的细石器,始于公元前5000年,是北方新石器时代较早的细石器遗存。出土的石叶、石镞、尖状器、指甲型刮削器等,与打制的敲砸器、磨制石斧等共存。很多的短小石叶是这个文化的特点。以这些石叶为材料,修制成不少石镞和尖状器,说明了石叶用途的多样性。
  
  在黑龙江省密山新开流遗址下层发现的细石器中,刮削器发达,鸟喙形尖状器也较突出。当时渔猎经济比较发达,细石器一般多用于狩猎,有些可兼用来加工骨器。还有横剖面呈三角形的磨制石斧,是乌苏里江两岸习见的器形,反映了地域的特色。
  
  内蒙古东部等地的红山文化中,短小石叶与磨制叶形石耜、打制桂叶形石器共存。大型叶形石耜的刃部有清楚的平行摩擦痕迹,是农业的重要工具,它只见于红山文化,是其代表性的器形。内蒙古巴林左旗的富河沟门遗址的石叶既长又宽,长的达10多厘米,它与红山文化的短小石叶完全不同,是中国细石器遗存中迄今所知最长大的一种石叶。同时,长大的石叶与打制锄形石器、锛形石器共存,这也是其他细石器遗存所罕见的。
  
  新疆吐鲁番处于荒漠地带,其细石器是狩猎经济的产物。这里的刀形刮削器和叶形刮削器,均为其他细石器遗存所少见,代表了戈壁滩上细石器的特点。西藏昌都卡若遗址出土的石叶、锥形石核、圆柱体石核等细石器,也与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共存,是前二、三千年间的文化遗存。
  
  总之,北方新石器以器形细小的细石器为主要代表,往往与打制石器、磨制石器相共存,所反映的经济类型比较多样。细石器在沙漠地区数量很多,在黄土高原与沙漠交错地带有减少的趋势。
  
  黄河流域的石器 主要是磨制石器,也有少量打制石器。目前所知最早的新石器遗存,以约前6000年的河北武安磁山遗址和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为代表。这两处的磨制石器,有些尚留打击痕迹,也有的通体磨光。较多的磨制舌形石铲和石镰,暗示农业生产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鞋底形和柳叶形的石磨盘数量较多,底面多有4个或3个柱状足,这种形制为其他文化所少见,是磁山和裴李岗的代表性器形。它们配以条形石磨棒,用来加工粟类。(见彩图)
  
  
  仰韶文化的石器种类增多,器形改进,砥磨更加细致。出现的有孔石斧和有孔石刀,均为磁山、裴李岗所未见。两侧打缺口的石刀,是仰韶文化的主要代表器形。磁山、裴李岗中的石镰,这时已很少见到,而代之以石刀,成为收刈粟的重要工具。龙山文化阶段的石器,比仰韶文化时又有了较大的改进。部分石器的形制更加扁平、规整,多遍体磨光,刃部更为锋利,这些都表明当时生产力有了明显提高。新出现的半月形石刀,也更便于握持,说明由于生产上的需要而改进了器形。还有三棱锋圆柱体有铤石镞,不仅见于黄河流域,还可能影响到长江流域,是分布地域很广的远射器。
  
  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总的说具有以下特点:①普遍存在带缺口石刀和长方形石刀,而在北方和长江流域则少见或没有发现。②石斧多,石锛少;与此相反,长江流域的有些遗址则石锛多,石斧少。③横剖面呈椭圆形的梯形棒状石斧居多,长江流域则以扁平梯形石斧为多。
  
  长江流域的石器 长江下游较早的新石器,出自浙江宁绍平原的河姆渡文化,始于前5000年左右。河姆渡文化早期的石器工具一是种类少, 只有斧、锛、凿3种;二是器形小,多数长6~7厘米。还出土有用鹿角或树叉制成的斧柄和木质曲尺形的锛柄。这些工具多用于砍伐和木作加工。没有发现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石器。当时已出现稻作农业,骨耜是主要农业工具。太湖地区先后存在着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见崧泽遗址)和良渚文化。马家浜文化的石器一般也很小,但也发现了一些体薄而大的有孔石斧。从整体看,马家浜文化的石器似胜河姆渡文化一筹。崧泽文化的石器更加规整,有棱有角,遍体磨光,有的器体也更扁平,多用管钻工艺,显示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良渚文化的石器,发展特别显著,出现了三角形石器、双翼形石器(有人称为"耘田器")和斜柄石刀,为以前所未见。其中长大的三角形石器,应属农具。良渚文化的石器工艺,已经达到了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高峰。
  
  
  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中,既有与旧石器时代无多大差别的砍斫器、刮削器,又有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所不见的两端尖的棱形器、扁圆形有孔石器,反映了这个地区早期石器的特点,尤其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早期新石器中具有典型意义。
  
  湘、鄂、川东间的大溪文化,有些磨制石器未经通体磨光而尚留琢痕,也有数量不等的打制石器。在长江三峡地区有的遗址中,打制的梯形石铲和有肩石铲比较突出。圭形石凿的刃部呈圭形,是大溪文化中普遍存在又较具特色的器形。屈家岭文化中的石器,一般更加趋向扁平规整,特别是近方柱体石斧,是屈家岭文化的一种代表性形制。安徽潜山薛家岗遗址,以多孔石刀著称,孔多奇数,最多的有13孔,长达半米多,目前为全国新石器中所仅有。
  
  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总的说有以下特点:①与黄河流域相比,石器种类稍少。②以斧、铲类为主的较多石器,扁平有孔,与黄河流域同类器的厚重和少孔,形成鲜明对比,说明两者的装柄方法有一定差异。③多管钻孔,与黄河流域多漏斗状孔有别。
  
  南方的石器 南方新石器以广东阳春独石仔洞穴遗址出土的砍砸器和有孔石器为最早。还有一种斧状器,用扁平砾石磨刃而成,是磨制石斧的祖型。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的石器略晚于独石仔,磨制石斧的形制已经基本具备。福建昙石山文化中的石器,种类既少,器形又小。石锛较多,其中横剖面呈弧线三角形的条形石锛,是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所未见的一种石器。广东石峡文化中的石器,普遍使用了抛光技术,比一般的磨制石器更加精致,这在全国新石器中尚属罕见,显示了岭南新石器时代晚期石器工艺的水平,也意味着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两端有刃的石??,适宜于红壤地带的稻作农业,是石峡文化的代表性器形。同时还有双肩石锛,有段石锛等,后者广泛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
  
  南方新石器总的说具有以下特点:①早期除扁圆形有孔石器等磨制石器外,大量使用各种打制石器,许多仅打出刃部而尚保留石皮。②磨制石器的种类较少,普遍缺乏刀具,器形一般也较小,昙石山尤为突出。③盛行有段石锛和有肩石斧,直沿用至青铜时代。④个别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中,磨制石器的抛光工艺十分突出。
  
  石制的装饰品和礼器 适应氏族生活的需要,各地新石器文化中还出现了不少石制装饰品。仰韶文化中发现有石环、石珠和石坠。石环磨得又光又圆。石珠多呈管状,中间有孔,以便成串。石坠有的用绿松石,颜色翠绿,有的间以黑瑕,非常美丽。
  
  大汶口文化的装饰品比较丰富,邳县大墩子有横剖面呈三角形的石环和绿松石制成的石坠。泰安大汶口的墓葬中,不仅出土了以石珠、石片、绿松石穿成的串饰,而且在象牙雕筒和骨雕筒上嵌有绿松石,黄绿相间,十分悦目,是中国目前最早的镶嵌工艺品。在山东龙山文化中,两城镇墓葬出土有丰富的玉器。特别是一件长方形玉锛,墨绿色并带乳白色斑点,其上部的两面刻有圆目大口的兽面纹,线条繁缛流畅,非常接近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北阴阳营文化的装饰品多种多样,主要有玛瑙玦、玉璜、玉管等。玦多在耳侧,应是耳饰;璜为半环形,当为项饰;玉管多出在胸前或腰际,当为佩饰。还有圆形的石珠和三角形石坠等。有的墓葬,把玉和玛瑙做的装饰品收藏在彩陶罐内,把红、白、黄、紫诸色的花石子放在死者的口中,大体都是些珍爱的东西。
  
  新石器时代晚期,引人注目地出现了以玉琮、玉璧为代表的一类礼器。在良渚文化中屡经发现,器形大,刻工精,最为突出(见彩图);此外还见于石峡、薛家岗等地,分布较广。江苏武进寺墩墓葬里发现的玉琮最多,有的是多件围放在人骨四周。这些玉琮取材讲究,纹饰别致,工艺水平很高,是当时的重器,具有权力象征的意义。《周礼》有"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的记载。璧、琮是祭祀天地的礼器,因而随葬这种器物的墓主人,应是有特殊地位的人物。
  
  
  

参考书目
   佟柱臣:试论中国北方和东北地区含有细石器的诸文化问题,《考古学报》1979年4期。
   佟柱臣:仰韶、龙山工具的工艺研究,《文物》1978年11期。
   河北省文物管理处、邯郸市文物保管所:河北武安磁山遗址,《考古学报》1981年3期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