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切音字
1)  phonetic Chinese alphabet
切音字
2)  the Movement of Qieyin Characters
切音字运动
1.
Based on the recent primitive findings, the paper reveals the mainstream tendency and academic orientation of the Movement of Qieyin Characters, expounds this period of history again and helps to understand the reasonable grounds of the existence of Chinese characters.
清末(1892—1911年)兴起的"切音字运动",长期被一些人当成"汉字拼音化"思潮的起源。
3)  Yin Qie
音切
1.
Phonological System Reflected in Yin Qie of An Explanation of Zi Zhi Tong Jian——A Discussion on Rhyme Categories;
《资治通鉴释文》音切反映的宋代音系韵类考
2.
Ceneral Statement on Study of Zi Zhi Tong Jian Shi Wen Yin Qie;
《资治通鉴释文》音切反映的浊音清化现象
4)  qieyin
切音
1.
The terminology of “ qieyin Character” which firstly appeared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refers to any qieyin characters in the world, including qieyin characters in non-verbal phonetic systems.
切音有“反切”和“拼音”两重含义。
5)  Yinqie
音切
1.
A Study of Yinqie in 30 Volumes of ZiZhiTongJianShiWen;
《资治通鉴释文三十卷》音切研究
2.
Our research on the YinQie material of Dunhuang WenXuan manuscripts systermatically is to find out the Tang Dynasty s phonology phenomena,providing some foundational materials for the phonogy research.
我们对敦煌《文选》写本音切进行系统性研究可以揭示唐代的语音现象,为中古语音的研究提供一些基础性材料。
6)  sound [英][saʊnd]  [美][saund]
字音
1.
Through a correcting task,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ole of sound and grapheme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s for foreign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mother languages in text reading.
采用校对任务探讨了母语为拼音文字和表意文字的外国留学生在汉语阅读中字音、字形作用的特点。
补充资料:切音字
      清末二十年间在民间产生和推行的各种汉语拼音方案。"切音"就是"拼音",也叫"合声"。这些方案的字母形体有采用拉丁字母及其变体的,有采用汉字笔画和独体古文的, 有采用速记符号的, 有采用数码的,有自造符号的。已发现的方案,按所用的字母分有27种,按所拼的语音分有30多种(有些方案兼拼几种方音)。其中推行最广的是王照的采用汉字笔画式字母的"官话合声字母",简称"官话字母"。
  
  切音字的产生  切音字产生在清末变法维新的历史浪潮中。那时民族危机严重,一些人把中国跟西方国家以及日本相比,感到处处落后。他们看到这些国家富强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教育普及,而它们的教育普及大多得益于文字简易,也就是"切音为字"。切音为字的拼音文字有三大优点:①容易学。"字母与切法习完,凡字无师能自读"(卢戆章《一目了然初阶》自序)。②容易记。"基于字话一律,则读于口遂即达于心"(同上)。③容易写。"基于字画简易,则易于习认,亦即易于捉笔"(同上)。日本虽然也用汉字,但是在汉字之外创制了一套表音的"假名"文字,与汉字合用。汉字只表实词,虚词和词尾等都用假名表示,同时还用假名给汉字注音,这样大大便利了学习。于是当时一些有维新思想的人也纷纷创制中国的拼音文字,用来辅助汉字和普及教育。第一个有这种想法的是宋恕。他在1891年成稿的 《六斋卑议》 中提出"江淮以南须造切音文字多种,以便幼学",并且主张仿效日本,实行强迫教育,儿童入学,先教拼音,后教汉字(《变通篇·开化章》)。
  
  1892年,卢戆章的《一目了然初阶》(中国切音新字厦腔)在厦门出版,出现了第一个切音字方案。这个方案的字母采用拉丁字母及其变体,拼厦门音,增加声韵后可兼拼泉州和漳州音。此后每隔一二年就有新的方案出现和新的著作出版。甚至同一年中出现几个方案和出版几种著作。继卢戆章之后,1895年吴敬恒拟成拼无锡音的《豆芽字母》(又名《等韵简码》),字母采用独体篆隶,有的或作省笔,或加变形。1896年,蔡锡勇出版拼官话音的《传音快字》,力捷三出版拼福州音的《闽腔快字》,沈学发表拼苏州音的《盛世元音》,3种方案的字母都采用速记符号。1897年,王炳耀出版拼广东音的《拼音字谱》,字母采用速记符号。1900年,王照拟成拼官话音的《官话字母》,并于1901年出版著作《官话合声字母》,字母采用汉字笔画。1901年,田廷俊出版拼湖北音的《数目代字诀》,字母采用数码(汉字数字和阿拉伯数字)。1902年,力捷三出版他的第二种拼官话音的方案,《无师自通切音官话字书》,字母仍用速记符号。1903年,陈虬出版拼温州音的《新字瓯文七音铎》和《瓯文音汇》,字母采用独体古文(蝌蚪文)。1904年,李元勋的《代声术》成稿,字母采用汉字笔画。刘孟扬提出他的拼官话音的第一种方案《天籁痕》,字母采用汉字笔画。1905年,杨琼、李文治出版《形声通》,字母采用汉字笔画。1906年劳乃宣出版拼南京音的《增订合声简字谱》和拼苏州音的《重订合声简字谱》。这两个方案都是以王照《官话字母》为基础,增加方音声韵母制订的,是《 官话字母 》的方音方案。同年卢戆章出版拼官话音的《中国字母北京切音教科书》和拼福州音、泉州音、漳州音、厦门音、广东音的《中国字母北京切音合订》,字母采用汉字笔画。朱文熊出版拼苏州音的《江苏新字母》,字母采用拉丁字母。田廷俊出版他第二种拼湖北音的方案《 拼音代字诀 》和《正音新法》,字母采用汉字笔画。沈韶和出版《新编简字特别课本 》,字母用数码 (苏州码子)。1907年,劳乃宣出版《简字全谱》、《京音简字述略》和《简字丛录》,在《简字全谱》中增加一个闽广音的合声简字方案。1908年,江亢虎拟成拼官话音的《通字》,字母采用拉丁字母。同年章炳麟发表《纽文·韵文》,字母采用独体古字。刘孟扬出版第二种拼官话音的方案《中国音标字书》,字母采用拉丁字母。马体乾出版拼官话音的《串音字标》,字母采用汉字笔画。1909年,宋恕拟成拼温州音的《 宋平子新字 》,字母模仿日本假名,采用少笔画的汉字为基本字形,再加以演化。同年黄虚白拟成拼官话音的第一种方案《汉字音和识字法》和第二方案《拉丁文臆解》,前一种采用汉字笔画字母,后一种采用拉丁字母。刘世恩出版拼官话音的《音韵记号》,自造字母。1910年郑东湖发表《切音字说明书》,字母采用汉字笔画。二十年中,切音字的方案和著作连续拟订出版,形成了汉语拼音运动史上的第一个高潮。
  
  切音字的方案  27个切音字方案中,字母采用汉字笔画的最多,包括独体古文在内,共有15个,占总数的42%。这是受日本假名影响。但是后来也有人认为"与其造世界未有之新字,不如采用世界所通行之字母"(朱文熊《江苏新字母》自序),主张采用拉丁字母,出现了纯用拉丁字母的方案。27个切音字方案拼的音,以官话音居多,包括既拼方音也拼官话音的方案在内,共有13个,占总数的35%。特别在后期,拼官话音成了主流,这与后来要求统一语言、推行国语有关。下面是清末切音字的几种代表性方案(括号内注的是汉语拼音)。
  
  王照的《官话字母》  采用汉字笔画式字母。
  
  声母,称作"音母"或"字母",包括单声母和声介合母,不列单声母b、p、m、f,而用声介合母bu、pu、mu、fu来代替:
  
  韵母(称"喉音"),包括单韵母、基本复韵母和鼻韵母:
  
  拼法:左声母,右韵母,拼合成音。
  
  标调:在韵母的四角加点。
  
  拼写举例:与汉字并用(图1、2)或单用(图3、4)。
  
  刘孟扬的《中国音标字》  采用拉丁字母。
  
  声母(称"仆音"):
  
  声介合母(称"副仆音"):
  
  单韵母(称"主音"):
  
  复韵母和鼻韵母(合称"复主音"):
  
  标调:用 / (阳平)、\/ (上声)、\ (去声)、∧(入声)四种符号标在"字尾主音之上"。阴平不标。
  
  拼写举例(用短横连写):
  
  抪uon-gué(中国)  Li ó -mo╰-ień(刘孟扬)
  
  in-biao-掫oì-捬u(音标字书)
  
  捬ia╰-掫ai 抪uon-gué gn aìr san 捬▌ niań xiań bùi ie╰ liǎo(现在中国跟二三十年前不一样了)
  
  蔡锡勇的《传音快字》  采用速记符号。
  
  声母(称"声"或"声母字"):
  
  韵母(称"韵"或"韵母字"):
  
  拼法:一声一韵,两笔相连,切成一音。
  
  标调:用小圈标在字的两边,"偏左而近者为平声,偏左略远者为上声,偏右而近者为去声,偏右略远者为入声。上平则声与韵连笔,下平则声与韵分笔"。
  
  写法:多音词可以连写。
  
  拼写举例。(图5、6)
  
  切音字的推行  切音字的方案制订后,大多只在小范围内传习,没有广泛推行,唯一在社会上推广的是王照的官话字母和劳乃宣的合声简字。从1901年《官话合声字母》出版到1910年官话字母被摄政王载沣查禁,10年中"传习至十三省境",出版的拼音官话书"销至六万余部"(王照《官话合声字母》原序按语)。
  
  官话字母和合声简字的推行,曾经得到社会名流如翰林院编修严修,桐城派古文名家、第一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吴汝纶,以及袁世凯、周馥、端方等大官的赞助。吴汝纶于 1902 年去日本考察学政,深受日本教育普及、国语统一和假名文字简易的影响。他在日本看到王照的著作,极为赞赏,决心回国推行,曾写信给管学大臣张百熙,建议小学四年都教官话字母拼音,第五年再教汉字,可惜他回国不久就去世了。为了争取清廷推行官话字母,1910年资政院开会,各地纷纷递呈说帖,资政院组织了以严复为首的小组,审理这些提案,提出了报告书,同意推行切音字,作为"范正汉文读音"和"拼合国语" 的工具, 但不采用王照的官话字母,而另订方案,这是因为官话字母已被摄政王载沣查禁,不能再提了。1912年民国成立,汉语拼音运动进入了新的阶段。
  
  

参考书目
   罗常培:《国音字母演进史》,商务印书馆,上海,1934(1959年文字改革出版社重印,改名《拼音字母演进史》)。
   黎锦熙:《国语运动史纲》卷一,商务印书馆,上海,1934。
   倪海曙:《清末汉语拼音运动(切音字运动)编年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