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ldquo;奥地利范式%26rdquo;即奥地利商业周期理论(Austrian business cycle theory,ABCT)是20世纪20年代由奥地利经济学的一代宗师米塞斯首先提出来的,后经哈耶克进一步精炼和整理,形成了米塞斯%26mdash;哈耶克商业周期理论。米塞斯%26mdash;哈耶克商业周期理论是最早系统地解释诸如经济波动、价格水平、信用总量等宏观经济现象的理论之一,在当时的经济学界曾产生过很大影响,并一度占据主导地位。三十年代后,随着%26ldquo;大萧条%26rdquo;的爆发及%26ldquo;凯恩斯范式%26rdquo;上升为经济学主流,奥地利经济学家提出的市场机制可以自动调节经济的商业周期理论,逐渐被主流经济学家所%26ldquo;抛弃%26rdquo;, 从此,%26ldquo;奥地利范式%26rdquo;在与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26ldquo;学术竞争%26rdquo;中%26ldquo;败下阵%26rdquo;来,沦为经济学%26ldquo;异端%26rdquo;。到了20世纪70年代,发生了两件事促使奥地利经济学的%26ldquo;复兴%26rdquo;:一是西方经济世界普遍陷入了%26ldquo;滞涨%26rdquo;的困境,经济学家开始反思当时西方政府所采取的总需求管理政策及其理论基础%26mdash;%26mdash;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人们开始将目光转向始终与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及政策相对立的奥地利商业周期理论;二是1974年当代奥地利经济学派的精神领袖哈耶克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标志着西方主流经济学界对奥地利经济学的重新认可(3)。同时,当代奥地利商业周期理论也称为奥地利宏观经济学,该理论经过了几代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如Lachamm、 Rothbard、 Garrson 和Horwize等人不懈的努力,其理论体系也愈加完善,影响也越来越大(4),目前奥地利宏观经济学在西方经济学界已经成为众多宏观经济理论中的一支重要流派(布赖恩%26bull;斯诺登和彼得%26bull;温纳齐克,1998)。
虽然,奥地利学派中缺乏像凯恩斯学派中萨繆尔森那样的人物,对奥地利经济学进行%26ldquo;综合%26rdquo;,并使其教科书化,而且奥地利经济学家之间的观点和关注的问题也不尽相同,然而,奥地利学派研究宏观经济现象所特有的三个基本视角是统一的。第一个视角:奥地利宏观经济学是从微观经济层面或者人类行为的层面上,寻求对现代市场经济中出现的商业周期现象进行解释(5)。当代美国著名的奥地利宏观经济学家Garrison有句名言,%26ldquo;存在着宏观经济问题,但只有的微观经济的答案(There are macroeconomic questions,but only microeconomic answers)%26rdquo;,或者说%26ldquo;宏观经济扭曲的效应永远是微观经济的(The effects of macroeconomic disturbances are always microeconomics )(Horwitz,2000)%26rdquo;。第二个视角:奥地利宏观经济学是从资本及其结构的角度展开其研究的,将其宏观经济理论建立在资本理论的基础上,并将其称为%26ldquo;以资本为基础(Capital-based)%26rdquo;的宏观经济理论,以此与凯恩斯的%26ldquo;以劳动力为基础(Labor-based)%26rdquo;的宏观经济理论相区别开来(Garrison,2001)(6)。第三个视角:奥地利宏观经济学融合了瑞典学派的货币均衡理论,从货币均衡与不均衡的角度分析研究宏观总量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总量分析框架,而不是像主流宏观经济学那样,以产品市场上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为其研究对象。在奥地利经济学家的%26ldquo;字典%26rdquo;里没有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概念,只有货币总量的概念。因此,当代奥地利经济学家Horwize也将奥地利宏观经济学称为货币不均衡宏观经济学(The macroeconomics of monetary disequilibrium)。这三个研究考察宏观经济现象的独特视角,就构成了统一的%26ldquo;奥地利范式%26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