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he Ninth Symphony
第九交响曲
1.
Perception of the Essence of The Ninth Symphony of Beethoven;
感悟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真谛
2) "the d 9th of popular tune delivers loud song"
d小调第九交响曲
4) the sixth symphony
第六交响曲
1.
When in Russia he composed the fifth, sixth, and seventh symphony, of which the sixth symphony was severely criticized by the cultural authorities in USSR because of its profound content and complicated form.
苏联时期 ,普氏写下了从第五到第七三部交响曲 ,其中第六交响曲因其内容的深刻与形式的复杂 ,而遭到苏联文化当权者的严厉批评 ,很久之后才被恢复名誉 ,成为公认的音乐名作。
6) Symphony No.7
《第七交响曲》
1.
A Study on Prokofiev s Symphony No.7;
普罗科菲耶夫《第七交响曲》研究
补充资料:交响曲
交响曲 symphony 充分发挥各种乐器的功能和表现力来塑造音乐形象,并以交响乐队来演奏的大型套曲形式。交响曲在音乐发展史上是作曲家写作技巧高度发展的体现和产物,并对发挥器乐表现力的广度和深度上,也有重要意义。 早期的交响曲主要是由17世纪末意大利式歌剧序曲演变而来。序曲快板—慢板—快板的3段形式 ,为交响曲的套曲形式打下了基础。18世纪中、后期,序曲性质的交响曲脱离歌剧,吸收大协奏曲、组曲及三重奏鸣曲的因素,发展成独立的3乐章的器乐体裁。代表性的作曲家有C.P.E.巴赫、J.S.巴赫、萨马尔蒂尼、施塔米茨等。18世纪古典时期规范的交响曲式,经J.海顿、W.A.莫扎特在前人创作基础上的实践,最后完全确立。包括4个乐章: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第二乐章,稍慢或慢板,用节略的奏鸣曲式、三段式、复三段式或变奏曲式。第三乐章,小步舞曲,快板或稍快,复三段式。第四乐章,终曲,快板或急板,在主调上用奏鸣曲式、回旋曲式、回旋奏鸣曲式或变奏曲式。L.van贝多芬又在海顿与莫扎特的基础上对交响曲这一体裁的发展作出了影响深远的巨大贡献。他的交响曲对整个19世纪交响曲的发展有重大影响。19世纪以后浪漫主义时期交响曲的代表性作曲家有F.舒伯特、F.门德尔松、H.柏辽兹、J.勃拉姆斯、P.I.柴可夫斯基、A.布鲁克纳、G.马勒、A.德沃夏克、J.西贝柳斯等。现代交响曲的发展中,I.F.斯特拉文斯基、P.欣德米特以及R.沃恩·威廉斯、C.C.普罗科菲耶夫、D.肖斯塔科维奇等人均作出各自的突出贡献。在中国的交响曲发展中,冼星海、江文也、马思聪、罗忠镕、陈培勋、朱践耳等人都留下了一些有影响的作品。 |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