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对外宣战
1)  declaration of war against foreign powers
对外宣战
2)  announcement of war against Japan
对日宣战
3)  external publicity
对外宣传
1.
The crucial reason is that we have followed the old routine of external publicity.
究其因,主要是沿袭了对外宣传的老路。
2.
In the context of external publicity and psychology of target readers the omission and deletion of some original text are inevitable due to the different ways of thinking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the English.
对外宣传英译中对原文进行适当的删减为两种语言的民族思维差异所引起。
4)  external propaganda
对外宣传
1.
Based on introducing the importance of the character report,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external propaganda of university,and advances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strengthen the external propaganda influence of university and improve the propaganda art.
在介绍了人物报道重要性的基础上,指出了高校对外宣传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强化高校人物报道影响力,提高其宣传艺术水平,提出了一些建议。
5)  Publicity [英][pʌb'lɪsəti]  [美][pʌb'lɪsətɪ]
对外宣传
1.
As an important complement to mainstream publicity media, hometown newspapers have a loyal overseas readership, and are praised as \'civic messengers\' and \'a collective letter from home.
本文试从乡讯现状出发,对乡讯这一源自福建、面向“三胞”的侨乡报纸进行阐释和理论梳理;在此基础上,采取“解剖麻雀”的方式,以创刊于1956年、在福建乡讯中较有代表性的厦门《鹭风报》为研究个案,结合笔者实习实践,从媒介性质、功能、经营管理等角度系统深入分析探究当前市场环境和媒介环境下乡讯的生存空间及其发展这一课题,以期为当前我国侨刊乡讯改革及对外宣传工作提供一定参考和依据。
6)  foreign publicity
对外宣传
1.
Principles of foreign publicity of traditional sports in China;
中国传统体育对外宣传翻译的原则——以中国健身气功对外宣传册的英文翻译为例
2.
Problems translation of foreign publicity and their countermeasures;
对外宣传外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
Foreign publicity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principle that "foreign publicity is different from publicity in China", which is determined by its particular target readers.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对外宣传资料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其翻译活动也越来越必不可少。
补充资料:宣战
      一国向另一国通知或宣告终止两国之间的和平状态,转入战争状态。它的作用旨在说明进行战争的理由,使对方和中立国获悉战争状态开始存在,战争法和中立法由此适用。
  
  规定开战前需经宣战的国际条约是1907年海牙第 3公约,即《关于战争开始的公约》。该约第 1条规定:"缔约各国承认,除非有预先而明确无误的警告,彼此间不应开始敌对行为。
  
  警告的形式应是说明理由的宣战声明或是有条件宣战的最后通牒"。但不论是公约缔结前还是缔结后,特别是在现代战争中,这一规定并未得到普遍承认和严格遵守。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者在发动侵略战争时,为了取得军事上的优势和政治上的利益,并且规避发动战争的法律责任,往往突然袭击,不宣而战。例如:1931年和1937年日本对中国的侵略,1939年德国对波兰和1941年德国对苏联的进攻,1941年日本袭击珍珠港,1978年越军入侵柬埔寨,1979年苏军入侵阿富汙等,都是如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欧洲和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判决书中,曾判定德国和日本所发动的一系列突然袭击为违反国际条约和国际法的罪行,并据此对责任者判罪。
  
  1928年巴黎《非战公约》,特别是1945年《联合国宪章》缔结后,国际法禁止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禁止在国际关系中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因而,如果一国发动侵略战争或非法使用武力,则不论宣战与否,都是违反国际法的罪行。依据这些规定,宣战不再是判定战争合法与否的必要条件,但也不能认为宣战已经毫无意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许多国家包括当时的中国政府在内,都对德日等轴心国宣战。许多国家在宪法中对宣战权限作了具体规定。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67条18款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决定战争状态的宣布"。第80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宣布战争状态"。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