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olstoyism
托尔斯泰主义
1.
A Well-drawn Blueprint of Tolstoyism——On the Revival of "Seal of Evil";
一幅精心绘制的托尔斯泰主义蓝图——论《复活》中的复活
2.
The Positive Meaning of Tolstoyism;
托尔斯泰主义的积极意义
2) A Brief Study on Tolstoyism
浅析托尔斯泰主义
3) Tolstoy
[英]['tɔlstɔi] [美]['tɑlstɔɪ]
托尔斯泰
1.
Characters and Origin of the Autobiographical Confession in Tolstoy s A Confession;
托尔斯泰《忏悔录》的自传忏悔特色及其成因
2.
On Tolstoy’s Creative Labour;
托尔斯泰的创造性劳动刍议
4) Leo Tolstoy
托尔斯泰
1.
An Analysis to the "Confession" of Leo Tolstoy;
解读托尔斯泰的《忏悔》
2.
Leo Tolstoy s Influence on Luxun s Thought of Humanistic Education——To the 70th Anniversary of Luxun s Death;
托尔斯泰对鲁迅人道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纪念鲁迅逝世70周年
3.
Facing the Nothingness of One s Life and Experiencing the Forethought of "Death"——Leo Tolstoy s Nega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Existentialism;
直面生存虚无 先行体验“死亡”——从存在主义视野看托尔斯泰精神中的否定倾向
5) Leo Tolstoy
列夫·托尔斯泰
1.
Noted as a distinguished novelist, Leo Tolstoy is unfairly ignored as an educator.
列夫·托尔斯泰是举世公认的世界级文学家,但他从事教育事业的经历人们知之不多。
2.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make a more profound analysis of Leo Tolstoy s representative masterpiece War and Peace with the purpose of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his writing style.
本文试图对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进行一次较为深入的分析,从而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他的写作方式。
6) Lev Tolstoy
列夫·托尔斯泰
1.
The Development of Lev Tolstoy s Artistic Theory in China;
列夫·托尔斯泰艺术理论在中国的命运
2.
Lev Tolstoy’s Spiritual Rebirth and Resurrection
列夫·托尔斯泰的精神重生与《复活》
补充资料:托尔斯泰,А.Н.
苏联俄罗斯作家。1882年12月29日生于萨马拉一贵族家庭。1901年入彼得堡工学院,后中途离校,在象征主义影响下开始文学创作。第一本诗集《抒情诗》(1907),作者自认是"颓废派"的作品。第二本诗集《蓝色河流后面》(1911)和童话集《喜鹊的故事》(1910),表明作者努力摆脱象征主义的影响,继承了俄罗斯民间文学和现实主义的传统。短篇小说集《伏尔加河左岸》(1910)、长篇小说《怪人》(1911)和《跛老爷》(1912),都描写俄罗斯贵族地主的经济破产和精神堕落。由于作者尚未完全摆脱象征主义的影响,这些作品写得并不成功。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以战地记者身份上前线,到过英国和法国(1916),写了一些有关战争的随笔、特写以及小说和戏剧,如特写《途中寄语》(1915),短篇小说《美丽的夫人》(1916),和剧本《燕子》(1916)、《魔鬼》(1916)、《苦命的花》(1917)等。这些作品表明他的思想感情开始接近人民。
阿·托尔斯泰热情地迎接了1917年的二月革命,但对接着发生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却并不理解;出于困惑和恐惧,于1918年秋离开祖国,流亡巴黎,1921年又移居柏林。流亡期间对祖国的怀念使他写出自传体中篇小说《尼基塔的童年》(1920~1922)。他还写了后来作为《苦难的历程》三部曲第一部的《两姊妹》(1922),完成了长篇科学幻想小说《艾里达》(1922~1923)。这个时期他曾错误地加入流亡知识分子组成的"路标转换派"。1922年高尔基来到柏林,与他建立了友谊,使他对社会主义祖国逐渐有了正确的认识。1922年初发表了《给恰伊科夫斯基的公开信》,宣布与白俄流亡集团决裂。次年回到祖国。从这时起,阿·托尔斯泰的创作生活开始了新的阶段,他首先写出一系列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优秀作品,如短篇小说《海市蜃楼》(1924)、《五人同盟》(1925),长篇讽刺小说《涅夫佐罗夫的奇遇或伊比库斯》(1924),科学幻想小说《加林工程师的双曲线体》(1925~1927),反映现代生活的小说《蓝色的城》(1925)等。代表作三部曲《苦难的历程》的后两部《一九一八年》(1927~1928)、《阴暗的早晨》(1940~1941)也在这个时期完成。三部曲以十月革命前夕、革命时期和国内战争时期的历史事件为背景,描写以达莎、卡嘉两姊妹和她们的爱人捷列金、罗欣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经历曲折的道路最后走向革命的过程,表明知识分子只有与人民相结合才是出路,只有献身祖国才能获得幸福。中篇小说《粮食》(1937,一译《保卫察里津》)描写国内战争时期苏联人民保卫察里津的英勇战斗。《彼得大帝》 (第一卷,1929~1930;第二卷,1933~1934;第三卷,1944~1945,未完成)被高尔基赞为"真正卓越的长篇历史小说",描写17世纪至18世纪20年代俄罗斯国内外的阶级斗争和社会矛盾。作者在承认人民是历史发展动力的前提下,评价了彼得一世在历史上的作用和地位,既肯定他与大贵族集团进行斗争,改变落后面貌,建立并巩固地主阶级与商人统治的民族国家的历史功绩,也指出他以野蛮的斗争手段来反对野蛮势力,靠残酷剥削农民来实现各种改革的历史事实,但对彼得一世企图"征服世界"(马克思语)的侵略野心和片面醉心西欧文化的不良后果,缺乏揭露与批判。
卫国战争时期,阿·托尔斯泰写了大量政论,其中反响最大的有《我们在保卫什么?》、《祖国》、《人民的血》等。他继续发掘历史题材,完成"戏剧故事"《伊凡雷帝》(包括《雌雄鹰》,1942;《艰难的年代》,1943),同时还发表了以卫国战争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伊凡·苏达廖夫的故事》(1942~1944)。他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被选为最高苏维埃代表、科学院院士。曾获列宁勋章。1945年 2月23日于莫斯科逝世。三部曲《苦难的历程》和《彼得大帝》第一、二卷均获斯大林奖金。《伊凡雷帝》于作者逝世后的1946年被追授斯大林奖金。
阿·托尔斯泰善于描绘大规模的群众场面,安排复杂的情节结构,塑造各种类型的人物形象。他还被认为是一位语言大师。
阿·托尔斯泰热情地迎接了1917年的二月革命,但对接着发生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却并不理解;出于困惑和恐惧,于1918年秋离开祖国,流亡巴黎,1921年又移居柏林。流亡期间对祖国的怀念使他写出自传体中篇小说《尼基塔的童年》(1920~1922)。他还写了后来作为《苦难的历程》三部曲第一部的《两姊妹》(1922),完成了长篇科学幻想小说《艾里达》(1922~1923)。这个时期他曾错误地加入流亡知识分子组成的"路标转换派"。1922年高尔基来到柏林,与他建立了友谊,使他对社会主义祖国逐渐有了正确的认识。1922年初发表了《给恰伊科夫斯基的公开信》,宣布与白俄流亡集团决裂。次年回到祖国。从这时起,阿·托尔斯泰的创作生活开始了新的阶段,他首先写出一系列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优秀作品,如短篇小说《海市蜃楼》(1924)、《五人同盟》(1925),长篇讽刺小说《涅夫佐罗夫的奇遇或伊比库斯》(1924),科学幻想小说《加林工程师的双曲线体》(1925~1927),反映现代生活的小说《蓝色的城》(1925)等。代表作三部曲《苦难的历程》的后两部《一九一八年》(1927~1928)、《阴暗的早晨》(1940~1941)也在这个时期完成。三部曲以十月革命前夕、革命时期和国内战争时期的历史事件为背景,描写以达莎、卡嘉两姊妹和她们的爱人捷列金、罗欣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经历曲折的道路最后走向革命的过程,表明知识分子只有与人民相结合才是出路,只有献身祖国才能获得幸福。中篇小说《粮食》(1937,一译《保卫察里津》)描写国内战争时期苏联人民保卫察里津的英勇战斗。《彼得大帝》 (第一卷,1929~1930;第二卷,1933~1934;第三卷,1944~1945,未完成)被高尔基赞为"真正卓越的长篇历史小说",描写17世纪至18世纪20年代俄罗斯国内外的阶级斗争和社会矛盾。作者在承认人民是历史发展动力的前提下,评价了彼得一世在历史上的作用和地位,既肯定他与大贵族集团进行斗争,改变落后面貌,建立并巩固地主阶级与商人统治的民族国家的历史功绩,也指出他以野蛮的斗争手段来反对野蛮势力,靠残酷剥削农民来实现各种改革的历史事实,但对彼得一世企图"征服世界"(马克思语)的侵略野心和片面醉心西欧文化的不良后果,缺乏揭露与批判。
卫国战争时期,阿·托尔斯泰写了大量政论,其中反响最大的有《我们在保卫什么?》、《祖国》、《人民的血》等。他继续发掘历史题材,完成"戏剧故事"《伊凡雷帝》(包括《雌雄鹰》,1942;《艰难的年代》,1943),同时还发表了以卫国战争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伊凡·苏达廖夫的故事》(1942~1944)。他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被选为最高苏维埃代表、科学院院士。曾获列宁勋章。1945年 2月23日于莫斯科逝世。三部曲《苦难的历程》和《彼得大帝》第一、二卷均获斯大林奖金。《伊凡雷帝》于作者逝世后的1946年被追授斯大林奖金。
阿·托尔斯泰善于描绘大规模的群众场面,安排复杂的情节结构,塑造各种类型的人物形象。他还被认为是一位语言大师。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