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墓前石刻
1)  stone carvings before tombs
墓前石刻
2)  burial carved stones
墓葬石刻
3)  grave-stone carvings
陵墓石刻
1.
During the period of Six Dynasties, literature, philosophical talks, painting, calligraphy, grave-stone carvings,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came the component parts of the classics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China.
六朝时期的文学与清谈、绘画与书法、陵墓石刻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以建康为代表的南朝文化,与同时期的西方古罗马文化同样被认为是人类古典文明的两大中心。
4)  stone carvings in the tomb
墓室石刻
5)  stone curvings in the walls of tumuli of Song Dynasty
宋墓石刻
6)  tablets sculptures of Southern Dynasty
南朝陵墓石刻
补充资料:嘉祥武氏墓群石刻
      中国东汉晚期武氏家族墓地石刻建筑。又称武梁祠、武氏祠。在山东省嘉祥县武宅山村北。现存双石阙、1对石狮、2通武氏碑和4组零散的祠堂画像石,雕刻精美,刻技娴熟,系珍贵的历史资料。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氏墓相当于东汉桓、灵帝时期(147~189)。除石阙外,诸石祠于宋代以后倾圮。其中的"武梁祠"画像,最早见于北宋赵明诚的《金石录》,南宋洪适又录其部分榜文、图像于《隶释》和《隶续》,始以"武梁祠画像"名之。清乾隆年间,黄易等人掘出祠石,当时认为有 4座祠堂,即武梁祠和根据武梁祠位置定名的前石室、后石室、左石室。经筹划保护,就地建屋,将画像石砌于壁间,外绕石垣,围双阙于内,题门额曰"武氏祠堂"。
  
  此后好事者陆续将零星汉画石增置祠内,并且拓墨流传,中外书刊广为著录,毕沅、瞿中溶、容庚等作了专门的考证和著录。1941年,美国学者费尉梅根据画像拓层对祠堂进行复原,但未能解决全部祠石的复原。1981年,中国考古工作者通过对原石全面考察,重新对武氏祠进行配置复原,确证包括武梁祠、前石室、左石室 3 座祠堂,不存在后石室。
  
  石阙与石狮  原为武氏墓地神道设施。双阙间距6.15米,高4.30米,重檐高大的母阙傍依单檐子阙,皆由基座、阙身、栌斗、檐顶部分组成,四周刻画像与边饰。两只圆雕石狮,相对立于阙前两侧。西阙正面有建和元年 (147)阙铭,并记载了造阙、作狮子的工匠名字。
  
  武氏碑  宋代以来金石家累有著录。武梁碑、武开明碑早佚,现存武斑碑、武荣碑。武斑碑作圭形,额有圆穿,高2.10米。
  
  武氏祠堂  武梁祠原为单开间悬山顶石构建筑。现存 6石,即"武梁祠画像"3石、"祥瑞图"2石、"武家林"断石柱 1石。祠内墙壁和屋顶上都刻满画像。三壁上部罗列历史故事,和祥瑞画像最丰富,其旁皆有隶书榜题。
  
  前石室原为双开间悬山顶石构建筑,后壁正中有龛。现存16石,祠内刻满画像。东西壁山尖部位,对应刻有西王母、东王公等神话故事。其下三壁刻有孔子见老子与孔门弟子、表现祠主经历和生活的车骑出行、宴乐、庖厨以及仙灵神话。前石室车骑画像有大量榜题,与武荣碑所记经历多相吻合,一般推定祠主为武荣。
  
  左石室原形制与前石室相同,现存17石,画像内容与布局也类似前石室,该室画像均无榜题。
  
  武氏墓群画像石雕刻技法主要采用压地隐起,既保持了平齐的壁面,又使画像跃然而出。物像外石面留有整齐细密的竖线凿纹。构图分层分格组合,层次井然(见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此设立文物保管所。1964年,将位于坑中的双阙原位提升现地面,其上建了高大宽敞的保护室;1972年,又将祠石从旧屋中拆出,移置阙室内四周石台上。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