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urning from Wei Dynasty to Jin Dynasty
魏晋更替
2) dynastic change from Han to Wei
汉魏更替
3) Wei and Jin Dynasties
魏晋
1.
Anxiety about Personality Choice of Scholars in Wei and Jin Dynasties;
魏晋士人人格选择的焦虑
2.
Review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oetry with Five Characters during Wei and Jin Dynasties;
魏晋五言诗发展状况述评
3.
The Semantic Field of Yumao in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魏晋“羽毛”语义场探微
4) Weijin
魏晋
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Zhang Taiyan s Academic Thoughts on Weijin and His National Consciousness;
“假复古之事业,寄革命之精神”——论章太炎的魏晋学术思想与其民族主义观念之渊源
2.
A Discussion on Wang Bi s Metaphysics and Weijin Aesthetic Fashion of Landscape;
论王弼的玄学思想对魏晋山水审美风尚的影响
5) Wei Jin
魏晋
1.
The South of Wei Jin towards to the Political Exploiture of Guangdong;
魏晋南朝对广东的政治开发
2.
Seclusion Culture of Wei Jin and Ji Kang s Death;
魏晋隐逸文化与嵇康之死
6)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魏晋
1.
The Patterns of People in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in Realizing Self-rescue of Life;
魏晋士人实现生命自救的形态方式
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epmothers and Stepsons in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论魏晋时期的继母子关系
补充资料:《魏晋玄学论稿》
中国现代哲学史家汤用彤的著作。1962年 9月由中华书局第一次正式出版。本书包括论文 9篇,在1938~1947年期间陆续写成,其中除《言意之辨》一篇,其余都曾先后分别发表于当时国内的报刊杂志上。《王弼之周易论语新义》一篇,曾由奥人李华德译成英文,载1947年美国《哈佛亚洲研究杂志》,引起了国外学术界的重视。
《魏晋玄学论稿》的第1篇《读刘劭人物志》,是关于魏晋玄学思想探源的专门论文。第 2篇《言意之辨》,在综论魏晋玄学方法论的同时,比较了过去烦琐的"汉代经学"与新起"魏晋玄学"的根本不同点。第3篇《魏晋玄学流别略论》,对魏晋玄学思想发展史作了扼要的评述,是全书的纲领。本书其他一些论文,对"魏晋玄学"的创始人之一王弼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并阐明了中国汉魏之际的哲学从"宇宙构成论"到形而上学"本体论"的转变。此外,本书对有代表性的玄学家,如向秀与郭象的《庄子注》是怎样"以儒道为一"的思想,也作了具体分析。最后一篇是《谢灵运辨宗论书后》,论及道生的"顿悟"说在中国哲学思想发展史上的意义,指出了它对后来宋明理学的影响。本书附录《魏晋思想的发展》,是根据作者一次专门学术演讲的记录整理而成,是一篇全面总结性的著作,涉及中国魏晋玄学的产生是否受到外来佛教影响的问题。
《魏晋玄学论稿》力图结合中国社会历史条件,具体阐明魏晋玄学思潮产生、发展乃至没落的过程及其规律,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著作。
《魏晋玄学论稿》的第1篇《读刘劭人物志》,是关于魏晋玄学思想探源的专门论文。第 2篇《言意之辨》,在综论魏晋玄学方法论的同时,比较了过去烦琐的"汉代经学"与新起"魏晋玄学"的根本不同点。第3篇《魏晋玄学流别略论》,对魏晋玄学思想发展史作了扼要的评述,是全书的纲领。本书其他一些论文,对"魏晋玄学"的创始人之一王弼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并阐明了中国汉魏之际的哲学从"宇宙构成论"到形而上学"本体论"的转变。此外,本书对有代表性的玄学家,如向秀与郭象的《庄子注》是怎样"以儒道为一"的思想,也作了具体分析。最后一篇是《谢灵运辨宗论书后》,论及道生的"顿悟"说在中国哲学思想发展史上的意义,指出了它对后来宋明理学的影响。本书附录《魏晋思想的发展》,是根据作者一次专门学术演讲的记录整理而成,是一篇全面总结性的著作,涉及中国魏晋玄学的产生是否受到外来佛教影响的问题。
《魏晋玄学论稿》力图结合中国社会历史条件,具体阐明魏晋玄学思潮产生、发展乃至没落的过程及其规律,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著作。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