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陌生化读解
1)  understanding of the reading with strange feeling
陌生化读解
2)  defamiliarization reading
陌生化阅读
3)  strange feeling in reading
阅读陌生感
1.
To bring students strange feeling in reading, their thinking should not be shackled first.
阅读陌生感,能使学生突破思维定势,获得更多的阅读美感。
4)  strangeness [英]['streindʒnis]  [美]['strendʒnɪs]
陌生化
1.
Strangeness and Commonness——The Narrative Analysis of Sunny Sky;
陌生化·平常化——《越过云层的晴朗》叙事分析
2.
The folk art of advertising design——application of “strangeness” theory;
广告设计的民间情结——“陌生化”理论的应用
3.
To realize the strangeness of language, the way of the habitual term must be subverted, and the feeling of freshness and creative expression should be given to the .
“陌生化”是艺术语言的特质。
5)  unfamiliarization
陌生化
1.
Unfamiliarization and The aesthetic effect Of Chinese Classical fiction;
“陌生化”与中国古代小说的审美效果
2.
The unfamiliarization technique in literary writing offers literary works endless aesthetic flexibility.
文学创作的“陌生化”手法使得文学作品具有无穷无尽的审美张力;陌生化使文学典型的欣赏活动出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现象;陌生化使读者进入审美意境时看见更多的像外之像,读出更多的言外之意,听到更多的弦外之音;陌生化使受众在解读象征意象时得到多方面的艺术享受和人生启迪。
3.
This article uses the theory of Aesthetics of Reception to make a full analysis of character Azdak′s "unfamiliarization" and the effect of reception in the drama The Caucasian Chalk Cirle written by Brecht.
运用接受美学理论对布莱希特的剧作《高加索灰阑记》中的人物形象阿兹达克的“陌生化”及其接受效果进行了分析,认为与作者同时期剧作中的伽利略、潘第拉、沈德等形象相比,阿兹达克除在阻止观众的感情共鸣上与上述人物具有大体相当的作用外,在“陌生化”以及引起观众的惊异、惊讶程度方面,在激发观众的能动性和认识能力方面,在经由观众的接受所可能产生的社会效果方面均更为充分地体现了布莱希特在其戏剧创作和实践中所遵循的陌生化原则。
6)  defamiliarization
陌生化
1.
Defamiliarization and Dehumanization——The Comparison of Shklovsky and Ortega;
“陌生化”与“非人化”——什克洛夫斯基与奥尔特加的比较
2.
The Defamiliarization of Literary Language and It s Translation Strategy;
文学语言的“陌生化”取向和翻译策略
3.
On the Aesthetic Effect of the Movie Defamiliarization;
电影接受中的陌生化审美效果
补充资料:陌生化

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

“陌生化”原本是一个著名的文学理论,它由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他说:“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了使人感受事物……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诗学理论是西方“陌生化”诗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西方“陌生化”诗学的成熟标志。“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也是形式主义者最关心的问题。在其看来,“文学语言不仅制造陌生感,而且它本身也是陌生的”。这个理论强调的是在内容与形式上违反人们习见的常情、常理、常事,同时在艺术上超越常境。陌生化的基本构成原则是表面互不相关而内里存在联系的诸种因素的对立和冲突,正是这种对立和冲突造成了“陌生化”的表象,给人以感官的刺激或情感的震动。[[1]]

克雷齐在《心理学纲要》中指出,人们对外界的刺激有“趋新”、“好奇”的特点,而那些“完全确实的情境(无新奇、无惊奇、无挑战)是极少引起兴趣或维持兴趣的”。所以新奇的东西才能唤起人们的兴趣,才能在新的视角、新的层面上发掘出自我本质力量的新的层次并进而保持它,而“陌生化”正是化熟悉为新奇的利器。

广告叙述视角的陌生化,就是把广告中人物的“我”的全知全能视角转化为“它”的视角进行观察。如宝丽来“立可拍”的嘎纳获奖广告片,就是利用“狗”的视角来进行叙述,通过狗的眼睛来看事物。在广告中,一只小狗因为家里被翻得乱七八糟而遭到主人的严厉呵斥。但这一切其实是家里的猫所为。满腹委屈的小狗决心抓住猫的罪证洗脱冤屈。终于等到一次主人离家的时候,猫又开始乱翻东西了,只见狗的眼睛四下张望,眼光从架子上的刀转到了桌上的一架“立可拍”照相机身上,利用“立可拍”拍下了猫乱翻东西的罪证。当主人回家时,狗儿神气地叼着那张充当“罪证”、可以洗清自己冤屈的照片在门口迎接着主人。整个广告都是从狗儿的拟人化的视角进行描述,生动幽默而让人忍俊不禁。它摆脱了以往照相机采用人物拍摄进行叙述的惯例,转而把主人公的表演任务交给了往往是广告配角的动物,叙述视点的交叉移位,使广告表现的内视点孕育出了不同个性色彩的视线。这种陌生化的创造,使得习惯于把任何对象都贴上“我的”标签的人们不得不重新对此作出思考和评判。让消费者以旁观者的身份、从不寻常的视角去看待广告商品,大大拓展了广告艺术表现力和主题说服力,也有利于把消费者从视觉疲劳中解脱出来。(视觉广告的“陌生化”手法)

和人的关系也是有这种陌生化效应的。一个新朋友,彼此有意无意地都要表现出自己的最好方面而克制自己的不良方面,后者例如粗鲁、例如急躁、例如斤斤计较……而一个新朋友就像一个新景点一个新餐馆,乃至一件新衣服一个新政权一样,都会给你的生活带来某种新鲜的体验新鲜的气息,都会满足人们的一种对于新事物新变化的饥渴。结交久了,往往就是好的与不好的方面都显现出来了——当新鲜感逐渐淡漠下来以后,人们将必须面对现实,面对新事物也会褪色也会变旧的事实,面对求新逐变需要付出的种种代价。与其对旁人要求太高,寄予太大的希望,不如这样要求自己与希望自己。与其动辄对旁人失望不如自责。都是凡人,不必抬得过高,也不必发现什么问题就伤心过度。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