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beauty in meaning
意美
1.
The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on several well-known Tang poetry s English versions,to show that the beauty in meaning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during the translation.
本文比较研究了几首脍炙人口的唐诗的翻译,表明在唐诗的翻译过程中表现出唐诗的意美是译诗三美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并对如何才能达到意美作了简单说明。
2.
Poems call for the beauty in meaning,sound and form.
“忠实”是翻译中最重要的一条原则 ,这应用于诗歌翻译 ,就应在译文中忠实地再现原文的“三美”———“意美、音美、形美”。
3.
Furthermore,it has put forward how to realize brands\' beauty in form,beauty in sound,and beauty in meaning by analyzing the basic rules and citing several examples of brand-translation.
本文根据美学原理阐述了商标翻译的美学原则,并结合商标翻译的基本准则和实例分析了翻译商标时,如何使译名具有形美、音美、意美等美学特征。
2) beauty in sense
意美
1.
By analyzing the specific examples,the realm of Xu Yuanchong s translation of classic Chinese poem are discussed,which is the beauty in sense,sound and form, in order to make the readers understand the version,like it and appreciate it.
举例论述了许渊冲在翻译中国古典诗词中努力达到的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境界,以使目的语读者对译文知之,好之,乐之。
2.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English versions of some poems in Hong Lou Meng, this paper indicates that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oetry into English lie in how to transmit faithfully the "beauty in sense", "beauty in sound" and "beau.
本文通过对《红楼梦》里部分诗歌英译的分析,阐明了汉诗英译的困难在于如何忠实地传达原文的“意美”、“音美”、“形美”,指出在无法三者兼顾的情况下,应侧重传达原诗的“意美”。
3.
This article tries to explore how "three methods of transmission" could facilitate the expression of "beauty in sens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Mr.
许渊冲教授的译诗方法论"三化"是经过其多年实践及总结前人经验和理论的基础上得出的适合中诗英译的文学翻译方法;"意美"在"三美"中居于首位,是许教授进行文学翻译的不懈追求。
3) romantic charm
意美
1.
This article,taking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Mulan Ci" as the example,analyzes and comments the "romantic charm,musical charm,form charm"represented in the versions.
本文以《木兰辞》两个英译本为对象,对比解读其诗歌翻译中"意美、音美和形美"的具体表现,从而证明诗歌的可译性。
4) logopoeia
意美
1.
This paper tries to probe into the translatability limitation of Chinese poetry from the three essential factors: melopoeia, phanopoeia, logopoeia, with the aim of throwing out a minnow to catch a whale.
本文试从诗歌的三要素:音美、形美、意美对英译诗歌的可译性限度进行探讨,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效
5) imagery beauty
意象美
1.
The imagery beauty of China ancient jew.
从首饰艺术特有的表现形式主题、造型及材质、装饰方式出发,通过分析、比较最能体现传统意象审美特征(整体性、多义性、象征性和真实的生命特性)的典型首饰作品,探讨中国古代首饰艺术的意象美表现特点。
6)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审美意识
1.
The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that the editors should possess in the strategy of creating the name brand journal;
论编辑在实施品牌书刊战略中应具备的审美意识
2.
Editorial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in natural science;
自然科学编辑的审美意识
3.
Deaf students painting techniques and fragmentary ideas on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聋生绘画技法与审美意识断想
补充资料:意大利美术
意大利位于欧洲南部,公元前后曾先后建立埃特鲁斯坎、罗马等国,拥有丰富的古典美术遗产(见埃特鲁斯坎美术、罗马美术)。中世纪时虽一度衰落,但仍然是西欧各国接触拜占庭文化和东方文化的前沿。到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成为西方美术最发达地区,其领先地位从14至17世纪历数百年而不衰。18世纪后,法国才逐渐取代意大利的地位。因此,不仅在美术史研究上,而且在一般美术教育和博物馆陈列中,意大利美术皆具有重大意义,是人类美术遗产中十分珍贵的部分。但是,在政治上,自罗马帝国灭亡后,从中世纪直至19世纪中期,意大利一直处于分裂割据局面,美术的发展也很不平衡,地区性的流派各有特色,使意大利美术在其长期发展中呈现复杂交错的景象。
中世纪 罗马帝国灭亡之时,基督教已经传播于意大利全境,早期基督教美术已在4~5世纪间以罗马为中心发展起来。但在哥特人及其他蛮族纷纷入侵、帝国政权瓦解、形势极为动荡的情况下,早期基督教美术也趋衰微。6~8世纪的意大利美术实际上是拜占庭美术的附庸,因为只有在拜占庭帝国占领的意大利北部,较正规的美术活动才能进行。当时以拉韦纳为中心,拜占庭风格的建筑和镶嵌画曾达到很高水平,留下了圣维塔莱教堂和圣阿波利纳雷教堂等拜占庭美术的杰出作品。但在意大利其他地区,文化和美术遭到破坏的情况则相当严重,因而有"黑暗时代"之称。从8世纪后期起,意大利北部、中部归加洛林王朝统治,与其联合的罗马教皇势力也日渐壮大,中世纪美术开始形成。由于政治上的附属地位和经济恢复的缓慢,意大利从此时直到11世纪,美术发展上仍无重大贡献,除了一些地方特点外,不过是加洛林美术(8~9世纪)和奥托美术(10~11世纪)的延伸。同时,南部的西西里岛长期受阿拉伯帝国统治,伊斯兰教美术传于其间。东北部从威尼斯到拉韦纳,拜占庭美术影响还很强烈。因此意大利中世纪美术在风格传统上又较西欧其他地区更为复杂。
从11世纪起,意大利城市渐趋活跃,中世纪美术也显露生机。在北部的伦巴第地区形成的擅长砖石砌筑技术的匠师行会,为解决教堂的石造屋顶技术作出了贡献,其匠师不仅在意大利,也在法国、德国、西班牙等地活动。伦巴第建筑的杰出代表则是米兰圣安布罗焦教堂(11世纪末~1150),它的石造屋顶采取了十字架拱顶的结构,在欧洲尚属首创。随着拱顶和拱门的广泛运用,中世纪建筑中的罗马式风格渐趋成熟,意大利从11世纪中叶到12世纪之间,陆续产生了许多罗马式建筑的杰作,如中部著名的商业城市比萨大教堂及其钟楼──比萨斜塔(1053~1272)、佛罗伦萨圣米尼亚托教堂(1018~12世纪)及洗礼堂(1059)、威尼斯圣马可教堂(1063~1094)以及西西里蒙雷亚莱大教堂(1172~1189)。比萨大教堂及其驰名世界的斜塔都建筑在一个开阔的广场上,外部饰以白色大理石,间以黑色大理石的横带,拱门按层排列,统一规划中又富于变化,被誉为最美丽的中世纪建筑之一。佛罗伦萨圣米尼亚托教堂和洗礼堂风格基本上与比萨大教堂相仿,但图案更趋稳定,而且用古典式石柱,在精神的庄重典雅方面颇接近古典艺术,因此受到文艺复兴时代的大师如米开朗琪罗等的重视。威尼斯圣马可教堂则具有较浓厚的拜占庭色彩,据说它是由来自希腊的拜占庭匠师设计,并仿照君士坦丁堡的圣使徒教堂的形制,以中央圆顶和周围四个圆顶构成十字型厅堂,装饰华丽,在西欧的罗马式建筑中独树一帜。西西里岛在10世纪后期转归来自北欧的诺曼人统治,建立诺曼王朝。此地在12世纪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西西里-诺曼建筑,蒙雷亚莱大教堂即以其完美而著称。它熔诺曼人的雄伟气魄和阿拉伯艺术的瑰丽装饰于一炉,在罗马式建筑中放出异彩。与此同时,中世纪雕刻也有所发展,12世纪后期北部地区产生了著名雕刻家B.安泰拉密,现存主要作品为装饰于帕尔马大教堂(1178)和洗礼堂(1196)的浮雕,人物造形虽有幼稚之处,但体态端庄,布局亦讲究平稳对称,说明古典艺术的影响在意大利尚未绝迹。
12世纪后期,作为欧洲中世纪美术最典型代表的哥特式美术首先在法国形成,13世纪传入意大利。但这时意大利社会发展已有新变化,哥特式美术虽在各地传播,却始终未获充分发展。从13世纪后期开始,佛罗伦萨这样的先进城市已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政治上也独立为城市共和国,中世纪美术逐渐向文艺复兴美术过渡,在这方面,南部的美术发展起了特殊作用。当时西西里和南部政权由诺曼王朝转归霍亨斯陶芬王朝的腓特烈二世。他在西西里发展经济,提倡文化,全力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和罗马教皇发生很大矛盾。腓特烈二世由于反教皇而扶持一些为教会排斥的文化,如古典文化、伊斯兰教文化等等,因此南部一带在13世纪中期曾出现一批仿效古典风格的美术作品,如腓特烈二世在阿普利亚建造的蒙特堡,以及他本人和一些大臣的半身雕像等。这些仿古之风,虽然由于这个王朝的迅速衰败而只是昙花一现,它却促使阿普利亚产生了一个很有影响的雕刻家N.皮萨诺,他后来移居比萨,以古典风格创作了第一批文艺复兴雕刻品,揭开了文艺复兴美术的序幕。
在皮萨诺活动之际,比萨、佛罗伦萨和罗马也出现了一些具有过渡倾向的艺术家。比萨画家G.皮萨诺首先在中世纪绘画中表现激烈的感情。比萨领域卢卡的画家B.贝林吉耶里则在表现同时代的圣徒生平故事中尝试描写现实生活情景。罗马画家P.卡瓦利尼更吸收了古典壁画的传统,开始向写实方面迈一大步。他的作品光暗显明,姿态自然,具有生活气息。与他同时的佛罗伦萨画家奇马布埃则是佛罗伦萨画派的先驱,人物形象开始具有立体感,空间则有深远感,并注意线条的轻快优美。因此,意大利的13世纪美术虽然是哥特式的中世纪传统仍占优势,却开始萌发了文艺复兴的革新运动,终于引起意大利美术以至整个西方美术的巨变。
14~15世纪 14世纪的意大利美术是文艺复兴美术发展的第一阶段,亦称初期文艺复兴。但新美术主要在佛罗伦萨及其周围地区发展,全意各地仍保持中世纪传统,故有人把它称之为"后期哥特式美术",但这个提法忽略了新美术已成主流的时代特点,也割断了14世纪与15世纪的直接联系。
佛罗伦萨和它所在的托斯卡纳地区的初期文艺复兴美术,可以上溯到13世纪后期的皮萨诺的雕刻与奇马布埃的绘画,但其真正代表和取得最大成就的艺术家则是佛罗伦萨的乔托。乔托以奇马布埃为师,同时吸收了皮萨诺父子和罗马画家卡瓦利尼的艺术成果,配合着佛罗伦萨在14世纪初年经济文化皆趋高涨的形势,在艺术领域内掀起了声势浩大的革新运动。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在宗教题材中表现世俗生活,使绘画从中世纪程式中解放出来,开始注意空间深远关系和人物立体造形。乔托还赴阿西西、罗马、那不勒斯、帕多瓦等地作画,大受人们欢迎,门生众多,形成乔托画派。现存主要代表作是帕多瓦阿雷纳礼拜堂壁画(1305~1309),以38幅组画形式表现圣母和基督生平故事,被认为是14世纪文艺复兴美术最辉煌的成就。乔托晚年还负责佛罗伦萨大教堂建筑工程(1334~1337),设计了大教堂的钟楼,说明他在建筑、雕刻方面也有很深造诣,显示了文艺复兴美术大师普遍具有的多才多艺的特点。乔托之后,其门生皆成为佛罗伦萨画派主角,如B.达迪、T.加迪及其子A.加迪等。但这些被称为乔托画派的艺术家多仿效先师而怯于创新,成就远不如乔托。
14世纪佛罗伦萨的建筑与雕刻也有较大发展。雕刻家和建筑家阿诺尔福·迪坎比奥主持了该城两大建筑的设计与建造。一为市政厅大厦(今称旧宫),1298~1310年建成。这是一座方形多层石砌大厦,并在顶层建有高耸的钟楼,气魄雄伟,虽然门窗及雉堞形式仍具有中世纪色彩,它作为城市共和政治的象征却开创了市政建筑的新体制。另一建筑是佛罗伦萨大教堂,自1296年开工后,整个14世纪期间工程持续不断,直到15世纪中叶才告完工。这座大教堂的建造已不归教会主持,而属于政府管理的公共工程,政府有关决议要求它成为"全托斯卡纳地区最美丽高贵的教堂",以作为城市繁荣昌盛的象征。阿诺尔福·迪坎比奥的设计在十字形地基、一主厅两侧厅的结构等方面承袭了中世纪传统,但其规模的宏大与空间的开阔、装修的明朗等则反映了有异于哥特式宗教建筑的倾向。乔托为这座大教堂设计的钟楼(独立于教堂南侧),在他死后于50年代由F.塔伦蒂完成,被誉为佛罗伦萨最优美的建筑之一。它继承了托斯卡纳地区传统的深浅石料交错砌筑的格式,层次分明,风格优雅。装饰于这座钟楼底层的一系列浮雕,底稿可能出自乔托,但完成刻制者则是14世纪的雕刻家A.皮萨诺。这些浮雕以精于写实著称,其中表现世俗职业活动(包括绘画、雕刻、建筑等)更富于情趣。A.皮萨诺的另一代表作是佛罗伦萨洗礼堂青铜门浮雕(1336),它是该堂3个大门中的第1座青铜门,以连环性的多幅浮雕表现圣经故事,刻制相当精美,遂使日后其他两座青铜门的雕刻也成为佛罗伦萨公众瞩目的艺坛盛事。
14世纪期间,在托斯卡纳地区与佛罗伦萨画派并立的还有锡耶纳画派。锡耶纳城为佛罗伦萨南邻,银行业较发达,艺术上也自成一派。锡耶纳画派创始人是杜乔·迪博宁塞纳,他的作品秀丽多姿,用色精细,只在写实方面略逊于乔托。然而锡耶纳画派在杜乔之后却名家辈出,影响及于法国及西欧各地,代表大师有S.马丁尼、洛伦泽蒂兄弟等。马丁尼富于抒情色彩,线条优美,色彩绚丽;洛伦泽蒂兄弟则精于写实,尤以A.洛伦泽蒂进展巨大,他的杰作──锡耶纳市政厅壁画《好政府与坏政府》(1338~1339),被誉为14世纪风俗画的最大杰作。与佛罗伦萨相仿,锡耶纳城市政府也倾全力于建筑,在工程规模和质量精美方面互相竞争,因此锡耶纳市政厅(1297~1310)和锡耶纳大教堂(1284~1366,G.皮萨诺设计)也都是14世纪意大利建筑的杰作。在托斯卡纳地区的另一大城比萨,虽未形成自己的画派,却产生了14世纪最著名的一幅壁画──比萨公墓廊庑中的《死的胜利》(约14世纪中叶),它也像A.洛伦泽蒂的壁画那样以鸟瞰全景的形式展开广阔的画面。左边描绘 3位游猎行乐的骑士突然遇到3具卧于棺木中的尸体,右边表现仕女于花园中奏乐欢聚,中间则有恶魔驱赶灵魂坠入地狱。这类《死的胜利》的题材反映了市民群众中认为死对一切人皆无区别的宗教思想,其在当时的流行则可能和14世纪中叶席卷西欧的大瘟疫有关。这幅壁画在状物传情和布局设色上皆有很高水平,经近人考证,一般认为它的作者是当地画家F.特拉伊尼。
佛罗伦萨和托斯卡纳地区之外,意大利全境则基本上保持着中世纪哥特式美术的传统,尤以建筑为甚。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代表是1386年动工的米兰大教堂,曾聘请法国和德国的哥特式专家参与设计,工程浩大,至16世纪中期才基本完成。虽然细部雕刻在后期吸取了一些文艺复兴的因素,但米兰大教堂却是意大利哥特式建筑的最著名代表。在绘画方面,由于乔托曾长期在北意的帕多瓦工作,并留下了他最重要的作品阿雷纳壁画,因此北意画界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革新。米兰和伦巴第地区在14世纪后期产生了一批精于写实的书籍插图艺术家,著名代表如乔瓦尼诺·德格拉西,所绘花草鸟兽,栩栩如生。他们这一派的艺术对法国和尼德兰绘画很有影响。北部的维罗纳城画家阿蒂基耶罗,在帕多瓦工作时深受乔托影响,写实方面大有提高,他作于帕多瓦的一些壁画被认为是北部画坛最杰出的成就。
15世纪开启了意大利文艺复兴蓬勃发展的阶段。佛罗伦萨仍然是新美术的最大中心,但其他各地也出现了许多重要流派。15世纪的意大利美术一般称为早期文艺复兴美术(相对于16世纪的盛期而言),在建筑、雕刻和绘画方面,其共同特点是较前一时期更为自觉和彻底地学习古典艺术遗产,并开始运用空间透视、人体解剖等科学技法,使其写真传神的成就不仅可以直追古典,而且在风格和技法上具有了不同于东方艺术以及一切近代以前艺术的特点。另一方面,15世纪艺术的现实主义表现是和它的人文主义思想紧密结合的,人文主义歌颂人性崇高和重视世俗生活的基本观点,在当时的美术作品上体现得最为鲜明,对市民群众影响巨大。15世纪初年,佛罗伦萨首先在建筑和雕刻方面形成新美术的高潮。建筑家F.布鲁内莱斯基首倡实地考察古典遗迹,在建筑设计中充分运用古典柱式,仿效古典建筑的开朗和谐,抛弃哥特式宗教建筑的奇幻神秘。他继续主持佛罗伦萨大教堂的修建工程,完成了该工程最棘手的项目──大圆顶的设计与建造(1420~1436),并建造了佛罗伦萨育婴堂(1419~1426)和圣克罗切教堂的帕齐礼拜堂 (1430~1440)等一系列具有典型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物,成为新建筑界的楷模,影响极其深远。他还是历史上第1个研究和发明透视画法的艺术家,虽然他用透视法画的街景图等已失传,但却把有关知识教给了雕刻家多纳太罗和画家马萨乔等人,引起了造型艺术的巨大革命。多纳太罗不仅运用透视于浮雕,还努力学习古典艺术的写实手法,他曾和布鲁内莱斯基一道赴罗马实地考察,又认真研究人体结构,遂创作出一系列堪与古典杰作媲美的青铜和大理石雕像。马萨乔首次杰出地把透视和人体结构的科学技法用于绘画创作,他的作品气魄宏伟,形象浑厚坚实,充分体现了新时代的精神。代表作《纳税钱》,成为日后所有文艺复兴大师学习的楷模。
在15世纪中期和后期,佛罗伦萨艺坛群星灿烂,产生了许多世界美术史上的第一流大师。建筑方面有L.B.阿尔贝蒂,他作品中的古典色彩更为浓厚;他同时还是重要的艺术理论家和人文主义学者,名著《绘画论》(1435)、《建筑论》(1452)在奠定新美术理论方面功绩尤著。建筑家米凯洛佐建筑的美第奇宫(1444~1459),树立了文艺复兴宫室建筑的范例。雕刻方面有L.吉贝尔蒂,穷毕生之力继A.皮萨诺之后刻制了佛罗伦萨洗礼堂的两座青铜大门,尤以后一座东门技艺最精,有"天堂之门"的美誉。罗比亚家族则石雕陶塑兼精,作品清雅秀美。多纳太罗的学生迪西德里奥也发展了新雕刻中的秀美风格,所作妇女肖像雕刻尤为动人。但15世纪佛罗伦萨艺坛最繁荣的仍是绘画。继马萨乔之后,陆续出现了F.安杰利科、P.乌切洛、F.利皮、A.del卡斯塔尼奥、A.波拉尤奥洛、A.del韦罗基奥、S.博蒂切利、 D.吉兰达约等名家。他们都继承并发扬了马萨乔开倡的现实主义与人文主义相结合的传统,着重空间的透视表现和人物的坚实造型,并善于运用线条。但在风格上则各有个人特色,如安杰利科的秀婉虔诚、卡斯塔尼奥的粗朴雄强、博蒂切利的精深博雅等,皆为后人称道。
在佛罗伦萨影响下,中部也出现了艺术繁荣。雕刻家有 J.della奎尔恰、画家有皮耶罗·德拉弗兰切斯卡、L.西尼奥雷利、梅洛佐·达福尔利等。锡耶纳画派在15世纪已趋衰落,继之而起的是翁布里亚画派,代表大师有佩鲁吉诺、平托里乔,风格以静雅优美取胜。这个画派不仅很受时人欢迎,并且由于培养了盛期文艺复兴大师拉斐尔而影响深远。另一著名画家真蒂莱·德法布里亚诺则是15世纪初期保守风格的代表,他虽未能吸收马萨乔的新技法,却在细部写实方面极其认真,色彩尤为绚丽。继承其传统的有北部画家皮萨内洛,亦以精于写生著称。但是佛罗伦萨的影响终于使北部意大利也产生了新美术大师,著名代表如A.曼泰尼亚和威尼斯画派的贝利尼家族,其成就亦可与佛罗伦萨大师相当。威尼斯画派的形成是15世纪北部艺坛上的另一重大事件,它配合当时威尼斯这个国际商业中心与东方联系密切的特点,作画首重色彩,与佛罗伦萨画派首重线条有别,到16世纪即发展为意大利最重要的一个画派。此外,在北部还形成了费拉拉画派,主要服务于费拉拉公爵宫廷,代表有C.图拉、F.del科萨等,亦以华美见称,但发展不如威尼斯画派,到16世纪即告衰微。在建筑方面,来自佛罗伦萨的建筑家A.菲拉雷特约在米兰奠定了新建筑传统,他不仅传播了布鲁内莱斯基的建筑风格,而且写有重要的理论著作。威尼斯则有新建筑家P.隆巴尔多,他的作品以华美的装饰取胜,开创了具有特色的文艺复兴建筑风格。
15世纪时,罗马和意大利南部的美术活动也从长期沉寂转趋活跃。罗马作为教皇驻地,开始了较大规模的建筑活动,并请佛罗伦萨和各地大师前往作画。先后到罗马工作的有阿尔贝蒂、安杰利科、博蒂切利、佩鲁吉诺、梅洛佐·达福尔利、平托里乔等,逐渐使罗马成为一个新美术中心,到下一世纪发展尤快。南部首府那不勒斯的城堡,于1452~1466年兴建仿古典凯旋门式的大门,上下数层雕饰精美,是当地文艺复兴建筑代表作。由于那不勒斯王室与西班牙、尼德兰关系密切,尼德兰油画技法首先传于其地,并由南部著名画家安东内洛·达梅西纳介绍给威尼斯画派,使其运用色彩的技巧有极大提高。
16世纪 16世纪意大利美术达到繁荣的顶点,亦称盛期文艺复兴。在15世纪美术已基本掌握现实主义表现方法的基础上,16世纪则更进一步,集中全力于艺术典型的创造。3 位主要代表为L.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达·芬奇虽成长于佛罗伦萨,却长期工作于米兰,晚年远走法国。米开朗琪罗也是生于佛罗伦萨而主要工作于罗马。拉斐尔师出翁布里亚画派,在佛罗伦萨学习时深受达·芬奇和米开朗琪罗的影响,主要工作地点也在罗马。他们的艺术创作反映了更为广阔的生活内容,对古典文化的吸收也较前人更为深刻和丰富。当时意大利的经济和政治皆出现危机,外敌入侵,时局动荡,从而对艺术家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时代要求,这些都促使他们在比15世纪更为复杂的情况下提高和改进自己的艺术,创造出不朽的杰作。达·芬奇的特点是熔艺术与科学于一炉,他的绘画既有巧妙的艺术加工又有深厚的科学探讨,既逼真精绝而又富于气韵,在现实主义成就上较15世纪又有极大提高。他生平完成的作品不多,但件件皆属不朽之作,尤以《最后晚餐》、《莫娜丽萨》最为著名,被推为西方绘画杰作之首。米开朗琪罗则在雕刻、绘画和建筑三方面都留下了最能代表盛期文艺复兴水平的典范作品,雕刻有 《哀悼基督》、《大卫》、 《夜》、《摩西》等,绘画有西斯廷礼拜堂的壁画,建筑则有圣彼得大教堂的圆顶。他以雄伟壮健极富英雄气概的人物形象反映了新时代进步势力的信心与力量,显示了艺术家在写实基础上非同寻常的理想加工,并着重人体的强力表现,为西方艺术奠定了最有特色的传统。拉斐尔则以秀美典雅的风格著称,他的构图和谐,人物情态自然,最能体现人文主义的完美理想,代表作有梵蒂冈教皇宫的一系列壁画以及许多备受欢迎的圣母像,例如《带金莺的圣母》、《西斯廷圣母》、《椅中圣母》等。拉斐尔的圣母形象谦和静雅,寓崇高于平凡,彻底摆脱了宗教神秘气息,被誉为善和美的化身,是意大利美术最成功的典型。
除了上述3位主要代表外,16世纪的意大利还产生了许多著名大师,在建筑、雕刻、绘画方面为日后的西方艺术树立了典范,从而使意大利美术在西方美术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6世纪的建筑大师D.布拉曼特和A.帕拉迪奥是西方当时建筑中古典风格的主要代表。他们在细部形式和整体风格上都更能吸取希腊罗马古典建筑的精华,并能学古创新,所作皆以和谐匀称、高雅清秀取胜。布拉曼特努力探求中心型建筑的理想结构,认为它是最适于体现人文主义思想的形式,这也是达·芬奇和米开朗琪罗等同代大师共同的追求。在主持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梵蒂冈)新建工程时(1506~1514),布拉曼特就把这座基督教世界的最大教堂设计为宏伟的中心型建筑,上以圆顶为盖。但工程只进行到砌墙基时他便去世了,以后持续达100余年, 到巴洛克时代才告竣工,只有米开朗琪罗设计的圆顶是这个工程在16世纪取得的最大成就。但是布拉曼特的建筑理想已体现于罗马蒙多里奥圣彼得教堂的小庙(1502~1514)上,这座带有古典柱廊的圆形建筑规模虽小,却气象端庄,比例完美,予人以极大启迪。帕拉迪奥则在丰富的建筑实践之外,还写有《建筑四书》(1570)这部极重要的理论著作,日后数百年间一直是古典主义建筑学派的基本教科书。他的代表作有维琴察巴西利卡大厅(1549)、威尼斯圣乔治·马焦雷教堂(1566)及其近郊的圆厅别墅(1551~1554)等,在西方建筑界影响深远。绘画方面的古典风格大师则有佛罗伦萨的巴尔托洛梅奥、A.da萨尔托、中部的科雷乔等,但是能和达·芬奇等并驾齐驱的只是威尼斯画派的提香和乔尔乔涅。提香的创作生涯在所有文艺复兴大师中最为漫长,成果也最丰富。乔尔乔涅则是奠定威尼斯绘画盛期风格的先驱。乔尔乔涅精于描画风景,境界高雅。提香的风格则以健美丰盛取胜,以使用油画色彩最为成功,树立了近代西方油画艺术的楷模。在他们两人之后,威尼斯画派还有丁托列托和P.韦罗内塞两大名家,前者的宏伟构思和后者的富丽豪华,也从新的角度丰富了文艺复兴美术的成果。
然而,在社会?苋涨餮现氐男问葡拢?16世纪的意大利美术也出现了样式主义(亦译风格主义)。这一流派首先萌发于佛罗伦萨,16世纪中后期遍及全国,只有威尼斯画派受其影响较少。样式主义的艺术家都以崇拜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等盛期大师自许,有不少人还是他俩的学生,但他们只追求大师的风格形式而不学其精神,甚至由于标新立异而走向畸形怪诞,不惜违反新美术的现实主义方向。样式主义的代表者有J.da蓬托尔莫、F.罗索、朱利奥罗马诺、帕尔米贾尼诺、Il布龙齐诺、G.瓦萨里和詹博洛尼亚等。就其消极倾向而言,样式主义的流行在一定意义上已标志着盛期文艺复兴的结束。但是,样式主义艺术也保留了文艺复兴的一些基本形式,它在西欧各国仍被当作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的新近支派而受到重视,因而在传播文艺复兴影响方面仍有一定作用。
17~18世纪 17世纪是巴洛克美术占主导地位之时,故有巴洛克时代之称。巴洛克原是古典主义批评家使用的贬义词,含有荒悖违理之义,以此形容17世纪那些不合乎古典法度的艺术作品。但实际上巴洛克美术是继文艺复兴美术之后的一个推陈出新的发展,它以热情奔放、运动强烈、华美绚丽补充了文艺复兴的庄重典雅,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现实主义传统,克服了样式主义的消极倾向。另一方面,巴洛克美术比较能适应当时群众的宗教情感,并被罗马天主教会利用为争取信众的宣传工具,因而不仅在意大利广为流传,也迅速扩展到欧洲各地,为各国宫廷贵族所喜爱。17世纪巴洛克美术的最大中心是罗马,佛罗伦萨已退居次要的地位。一般认为,意大利的巴洛克美术分为 3个阶段:1600~1625年为初期,1625~1685年为盛期,1685~1750年为后期。但18世纪初年以后的巴洛克美术又另有罗可可美术之称。与此同时,在整个巴洛克美术发展期间也并行存在着古典主义和现实主义等艺术流派,而且彼此互有影响,因此17世纪意大利美术仍是相当丰富多采。
在巴洛克美术中,建筑占有很突出的地位,巴洛克风格的一些要素首先在建筑体现出来,绘画、雕刻的发展往往与之配合,形成综合艺术。实际上,在16世纪美术中,已孕育着巴洛克建筑风格的一些萌芽。例如米开朗琪罗宏伟大胆的建筑设计、G.da维尼奥拉与G.da波尔塔建造的罗马耶稣教堂(1568~1584)等。但在16世纪后期流行的样式主义建筑中,这些健康因素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至17世纪才形成为真正的巴洛克建筑。早期巴洛克建筑的重要代表在罗马有C.马代尔诺,在北部有F.M.里基诺。他们的作品强调中央主体效果,门面突出中央大门,层次富于变化。马代尔诺还继米开朗琪罗和波尔塔等人之后主持了罗马圣彼得教堂的续建工程,加长了主厅,完成了教堂门面(1603~1612),使这个天主教会最大的教堂基本完工。后来,另一位巴洛克大师G.L.贝尼尼又长期为教堂内部进行装修,建造了巨型青铜华盖(1624~1633)和圣彼得法座的建筑一雕刻综合体(1556~1666),并在教堂前面建造了一个完美的广场和柱廊(1556~1565),从而结束了这个教堂延续100余年的创建过程。
早期巴洛克绘画的发展却比较复杂,在克服样式主义的消极倾向中,影响最早最大的两位画家卡拉瓦乔和A.卡拉奇,分别以现实主义和古典主义为其主要艺术倾向。虽然卡拉瓦乔的强烈光暗对比和卡拉奇的坚实造形也含有一些巴洛克特色,但巴洛克绘画主要是在他俩的弟子和追随者手上形成。卡拉奇兄弟在博洛尼亚开设的艺术学院培养了一代意大利画家,其中佼佼者如G.雷尼、圭尔奇诺、多梅尼基诺等,皆能在继承古典主义衣钵的基础上,逐渐发挥巴洛克的风格特色,作品光色明丽、动态强烈,并巧用透视画法,情景逼真,遂形成博洛尼亚画派。A.卡拉奇的最大杰作是罗马法尔内塞宫画廊天顶壁画,他的弟子也继承了这一传统,以天顶壁画为生平力作,进而奠定了这种巧用透视法的壁画在巴洛克绘画中的统治地位。卡拉瓦乔的追随者有博尔詹尼、萨拉切尼和O.真蒂莱斯基等人,后者的女儿A.真蒂莱斯基也是一位卓有成效的女画家。他们主要继承了卡拉瓦乔的明暗强烈对比的技法,与热情奔放的人物造型相配合,从而形成巴洛克绘画的特色。
盛期巴洛克的伟大代表是雕刻家兼建筑家贝尼尼、建筑家F.博罗米尼和画家兼建筑家彼德罗·达科尔托纳。贝尼尼的雕刻技艺最为精到,他的作品生动飘逸,尤善于表现激动的情感和炽热的意境,一生创作丰富,许多作品皆被认为是巴洛克雕刻最有代表性的名作。贝尼尼的建筑除完成圣彼得教堂工程之外,还有一些规模甚小但设计极佳的教堂,有富于巴洛克特色的曲线体形和椭圆形的圆顶,装饰与光暗处理也变化多端。博罗米尼的作品则标志着巴洛克建筑变化莫测的顶峰。他运用对比互换的凹凸的线和复杂交错的几何形体得心应手,创作出一系列令人叹为观止的巴洛克建筑,如罗马的圣伊沃教堂(1642~1650)、四泉圣卡尔洛教堂(1639~1641)。彼得罗·达科尔托纳的绘画善于塑造丰腴健美的形象,用色华丽,构图灵活。他的杰作罗马巴尔贝里尼宫大厅壁画 (1633~1639),进一步发展了巴洛克天顶壁画的传统,让各色人物从云际空间直接穿插于建筑透视背景之中,有目眩神移之效;另一杰作佛罗伦萨皮蒂宫的壁画与装饰则包括众多的绘画、雕刻与建筑装修综合体,为日后流行欧洲各地的同类作品树立了楷模。因此,他们3人的创作活动全面而充分地显示了巴洛克艺术的成就,影响甚为深远。
盛期巴洛克美术的其他大师,在建筑方面有罗马的C.拉伊纳尔迪、小M.伦基和C.丰塔纳,威尼斯的B.隆盖纳和都灵的瓜里尼,他们以许多华丽秀美的教堂、宫殿、广场和喷泉装饰了罗马和其他城市,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许多意大利名城的面貌,对城市建设贡献殊多。例如隆盖纳建造的威尼斯健康圣玛丽亚教堂(1631~1687),临水亭亭玉立,秀逸优雅兼备,和威尼斯的水城景色结合得很好,在艺术上也被誉为整个巴洛克时代之象征。绘画方面的盛期和后期大师则有B.斯特罗齐、S.罗萨、L.焦尔?锱?、A.波佐等,尤以波佐的天顶壁画最为杰出。他充分继承了自卡拉奇、科尔托纳以来的传统,在宏伟的规模上运用透视画法,把画中建筑和教堂实际结合为一体,又伸展向天空云霄,造成强烈效果。波佐的追随者中包括日后来中国清廷工作终身的传教士画家郎世宁,遂使巴洛克美术也在北京圆明园的西洋楼建筑上见其回响。
18世纪的后期巴洛克美术又有曲折的发展,一方面是经过16~17世纪的艺术繁荣后,已积累了相当丰富并包含多种对立风格的艺术遗产;另一方面则是法国美术的影响愈来愈大。
路易十四时代的法国古典主义以及18世纪初的法国罗可可美术与意大利本土的各种流派相结合,遂使18世纪的巴洛克美术和前一时期有所区别。在建筑方面,具有古典色彩的后期巴洛克大师是F.尤瓦拉,他主要工作于北部,晚年赴西班牙,是一位有国际声誉的建筑家。尤瓦拉的杰作──都灵苏佩加教堂(1716~1731),巧用传统的柱廊、圆顶和两侧钟楼的形式,和其后的修道院大厦结合起来,布局宏伟,气势不凡。他建筑的教堂、宫殿、别墅等也以秀雅端丽为特色。具有同样倾向的罗马建筑杰作可举拉泰拉诺的圣乔瓦尼教堂门面(1733~1736),作者A.加利莱伊,以及特雷维喷泉,作者萨尔维。在南部则有那不勒斯附近的卡塞塔宫(1752~1714),仿效法国凡尔赛宫而建,但在布局的严整和气魄的庄重上且有过之。具有罗可可风格的建筑家有北部的B.A.维托内,作品以纤秀灵巧取胜。南部的罗可可代表作则是那不勒斯波尔蒂奇宫的瓷器大厅(1754~1759),全以仿效中国风格的瓷制部件装饰墙面和屋顶,这些瓷器虽为本地工厂烧制,却说明了中国艺术与罗可可风格的密切关系,也是中意艺术交流的一个佳例。此外,南部的莱切城以及西西里岛上在地震后重建的诺托、莫迪卡等城镇也成为罗可可风格大展宏图的沃土,产生了无数玲珑可爱、装饰华丽的建筑物。
在绘画方面,除了继承17世纪传统的巴洛克天顶壁画继续流行外,大多数有成就的艺术家或加强了写实倾向,注重表现日常生活,如G.M.克雷斯皮、P.隆吉等;或具有较浓厚的罗可可风格,这一类画家除热那亚的A.马尼亚斯科而外,多集中于威尼斯,他们的作品喜用明色淡彩,笔势飘逸,和罗可可建筑的纤秀灵巧互为呼应,使18世纪的威尼斯绘画不仅独步意大利艺坛,而且获得国际声誉,迎来了威尼斯画派的新的复兴。他们中较早的有S.里齐和G.B.皮亚泽塔,但集大成者则是G.B.提埃波罗。他的油画、版画和壁画都充分体现罗可可风格的特色,构图新奇大胆,色调明丽清爽,光彩照人,作品遍布威尼斯地区。他还曾远赴英国、德国、西班牙作画,但其主要杰作不在别的地区,也不在意大利而在德国,如维尔茨堡主教宫的壁画。与此同时,威尼斯绘画中还特别发展了城市风光画。这是结合威尼斯水城特色而形成的一种风景画,以描绘名胜古迹和运河街市为主,写景着色皆极精到。画家有卡纳莱托和F.瓜尔迪。前者喜作全景远睹之图,城市美景和生活风俗皆一一入画;后者则醉心于以微妙的笔触表现威尼斯的水光雾色,富于诗意,类似卡纳莱托的全景画。此外,在罗马也有一著名代表,即G.P.帕尼尼,善画罗马古迹,反映了当时日益加强的对古典遗物的倾慕。
18世纪后半期的意大利艺术进而以新古典主义为其主流。学院派艺术教育的加强(法国艺术学院及其他国家的类似机构皆在罗马设立学校),罗马古城庞贝废墟的发掘等皆有助于新古典主义的形成,但它同时也与政治和思想上的反专制的民主要求相联系,从古典美学出发批判宫廷贵族宠爱的罗可可风格。但在罗马活动的新古典主义艺术家和文艺理论家多非意大利人,前者如德国的A.R.门斯和法国的J.-L.大卫、J.-A.-D.安格尔,后者有德国的J.J.温克尔曼等人,自此而后,意大利美术在西方的领先地位亦告丧失。较早的新古典主义画家P.G.巴托尼与门斯齐名,善作肖像。成熟阶段的大师则有雕刻家A.卡诺瓦,作品端庄秀雅,是新古典主义雕刻的典型代表,他的创作盛期延续到19世纪初。
19世纪 继新古典主义之后,19世纪的意大利艺术也像法国一样,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印象主义等流派的演变。但由于意大利在19世纪前半期国内分裂加剧,民族灾难深重,美术活动也较沉寂。直到19世纪50~70年代,随着民族统一运动的兴起及民族统一的完成,艺术才有蓬勃发展。虽然新古典主义的流行一直持续到19世纪30年代,但除了G.瓦拉迪耶尔主持的罗马市政建筑(其中包括著名的罗马波波洛广场的扩建工程,1816~1820)外,气魄宏伟之作不多。浪漫主义在意大利的回响则可举画家A.丰塔内西,他善画风景,是法国画家C.柯罗的挚友。
在19世纪后半期,多数杰出的意大利画家则兼有写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倾向,尤以集中于佛罗伦萨的一批被称为马基亚伊奥利画派(斑点派)的艺术家最为显著,其中有G.法托里、T.西尼奥里尼、G.阿巴蒂等人。他们都热烈支持统一运动,创作严肃认真,色调活泼多变。但成就最大的则是活动于阿尔卑斯山区的G.塞甘蒂尼,他善于表现山区景色与农村风情,虽采用印象主义手法,意境却比较深远温厚,作品充满诗意。在19世纪后半期的建筑、雕刻活动中,比较突出的则是适应民族统一而出现的建设热潮。结果在罗马和其他大城市出现了融合意大利传统艺术遗产的纪念性建筑与雕刻,其中著名代表可举罗马维克托·伊曼纽尔二世纪念堂(1884~1911)和司法宫(1888~1910)。前者为萨科尼设计,后者为卡尔代里尼设计。它们都有熔古典和巴洛克传统于一炉的气概,宏伟华美兼备。
20世纪 20世纪的意大利美术也和欧洲其他国家一样,兴起了现代派的运动,主要有未来主义和形而上画派。1909年,以F.马里内蒂为首,发布了《未来主义宣言》,画家U.博乔尼、C.卡拉、L.鲁索洛、G.巴拉、G.塞韦里尼成为这一运动的中坚。他们的宣言表露出对速度和力量的推崇,以及对创造一种新的、工业社会的艺术的狂热。1909~1914年,未来主义一共举办了4次画展,作品曾送往法国、德国、比利时、荷兰、奥地利等国的城市巡展, 部分作品如博乔尼《城市的兴起》(1910)、巴拉的 《拴着皮带的狗》(1912)、鲁索洛的 《雾》(1912)等,都产生了较大的反响。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大部分未来主义者入了伍,作为运动的未来主义告一终结。在米兰和罗马,未来主义虽仅仅是个不大的、实验性的艺术群体,但它在国外的影响却很大。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以G.de基里科为首的形而上画派的兴起,与大战的遭遇和气氛,以及普遍的沉郁、冥想思潮有关。基里科深受瑞士画家A.勃克林以及F.W.尼采学说的影响,作品超出了一般的象征和寓意,而以独特的构图、光影和色调,使平淡神秘的画面唤起某种梦幻般的抒情性,成为超现实主义的先声。他的实践吸引了前未来派画家C.卡拉。博洛尼亚画家G.莫兰迪也是形而上画派的出色实践者。
20年代,A.萨维尼奥曾与基里科一道,想重振形而上画派的理论,结果和未来派一样,收效甚微。意大利国内对这种标新立异的美术表示出反感,突出的反映是20世纪画派的崛起。这原来是米兰一个画家团体,以A.富尼和P.马鲁西格为代表,意在振兴传统的绘画主题和技巧,期望再现意大利历史上曾有过的光辉。这群人中的A.托西和P.塞梅吉尼是比较朴实的印象主义画家;M.西罗尼侧重工业题材;都灵画家F.卡索拉蒂则沉浸于画室艺术,喜作人体。此外,V.圭迪和P.博拉,还有像O.罗萨伊、A.唐吉这样的写实主义画家,也接受了20世纪画派的理想。一些移居国外的画家,如久住巴黎的M.坎皮利和F.T.de皮西斯等人的作品,也都不同程度地保留着意大利古典艺术的热情。
30年代,意大利当局鼓励沙文主义,干扰并削减对外交流,文化艺术备受压抑。20世纪画派新古典主义的浮华风格和回避现实生活是与此吻合的。从这个画派的首次展览开始,它的因循守旧的狭隘民族主义的倾向就受到了抨击。当然,在法西斯专制统治时期,意大利绘画几乎与世隔绝,只有少数年轻画家去了巴黎等地,外国的当代艺术也极少进来。这种封锁状况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才有所改变。1948年威尼斯双年展第一次比较全面地展出了法国印象主义绘画。
1930~1935年间,意大利与官方审美旨趣相对立的主要艺术潮流,是由希皮奥内和M.马法伊创立的罗马画派。希皮奥内善于以富有表现性的色彩和生动的想像力,绘制静物、肖像和意大利的广场景致。马法伊画强烈的阳光下枯萎的花木,以示对法西斯主义的不满。罗马画派致力用直接描绘和抒发感情的新浪漫艺术去取代老一代画家的新古典主义及原始主义,反映了进步画家的人道主义呼声。希皮奥内29岁时因结核病夭折,然而他的才识使他成为年轻一代艺术家的精神领袖。C.卡利也是罗马画派的重要成员。
在反法西斯主义运动中,意大利艺术家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R.古图索和R.比罗利的速写集,反映了人民的斗争和胜利。战争初期,比罗利在米兰聚集了一些画家,他们也反对20世纪画派,期望比罗马画派走得更远。这个名为"潮流"的运动因为战争而解散了。1946年,意大利艺术新分离派在比罗利倡导下宣告成立。第2年,更名为新美术阵线。在有11名画家、雕刻家联名签署的《1949年宣言》中,主张在想像的天地里,以道德的需求作为观察和独立创作的基础,并将它们作为生命的表现一样结合在一起。他们以激进的姿态,努力使艺术反映现实,反映出人道主义的立场。在造型观念上却受P.毕加索和立体主义以及表现主义的影响。他们中间最杰出的代表,是当代享有较高声望的古图索,他的笔触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广泛的领域,画出了意大利工农民众在迫害和饥饿面前的尊严。他的代表作《逃离埃特纳火山》(1938)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虽然带有毕加索的影响,却保留着传统的意大利艺术那种深沉雄浑的精神气质。
19世纪末,意大利印象主义雕塑家M.罗索的艺术风格曾经给未来主义画家博乔尼以启示,后者转向雕塑创作之后,着力于雕塑的运动和气氛。他与另一位富有才气的画家A.莫迪利亚尼的雕塑作品被列入20世纪初意大利的杰作。
后来的"三M",即A.马丁尼、M.马里尼和 G.曼佐,在欧洲现代雕塑史上,具有一定的意义。马蒂尼的作品《代达罗斯与伊卡洛斯》,从原始艺术和样式主义艺术中汲取古风式的力量和崇高感。马里尼的代表作《马与骑手》(1947,青铜)概括洗练。曼佐作品本质上沿袭传统的古典法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所作的青铜浮雕《耶稣受难》(1942)中,行刑的刽子手被表现成纳粹士兵的模样。
意大利的现代建筑也有发展,罗马、米兰、佛罗伦萨等城市建造了一些颇有特点的车站、运动场和高层建筑。著名的罗马体育场(P.L.内尔维设计,1957)以外露的Y形结构支撑屋顶,空旷明朗,具有代表性。
参考书目
A.Veuturi, Storiɑ dell'ɑrte in Itɑliɑ,23 vols, Milan,1901~1941.
A.Chastel, Itɑliɑn Art,New York,1963.
James Thrall Soby and Alfred·H·Barr,JR, TwentiethCentury Itɑliɑn Art, Reprint Edition, 1972.
中世纪 罗马帝国灭亡之时,基督教已经传播于意大利全境,早期基督教美术已在4~5世纪间以罗马为中心发展起来。但在哥特人及其他蛮族纷纷入侵、帝国政权瓦解、形势极为动荡的情况下,早期基督教美术也趋衰微。6~8世纪的意大利美术实际上是拜占庭美术的附庸,因为只有在拜占庭帝国占领的意大利北部,较正规的美术活动才能进行。当时以拉韦纳为中心,拜占庭风格的建筑和镶嵌画曾达到很高水平,留下了圣维塔莱教堂和圣阿波利纳雷教堂等拜占庭美术的杰出作品。但在意大利其他地区,文化和美术遭到破坏的情况则相当严重,因而有"黑暗时代"之称。从8世纪后期起,意大利北部、中部归加洛林王朝统治,与其联合的罗马教皇势力也日渐壮大,中世纪美术开始形成。由于政治上的附属地位和经济恢复的缓慢,意大利从此时直到11世纪,美术发展上仍无重大贡献,除了一些地方特点外,不过是加洛林美术(8~9世纪)和奥托美术(10~11世纪)的延伸。同时,南部的西西里岛长期受阿拉伯帝国统治,伊斯兰教美术传于其间。东北部从威尼斯到拉韦纳,拜占庭美术影响还很强烈。因此意大利中世纪美术在风格传统上又较西欧其他地区更为复杂。
从11世纪起,意大利城市渐趋活跃,中世纪美术也显露生机。在北部的伦巴第地区形成的擅长砖石砌筑技术的匠师行会,为解决教堂的石造屋顶技术作出了贡献,其匠师不仅在意大利,也在法国、德国、西班牙等地活动。伦巴第建筑的杰出代表则是米兰圣安布罗焦教堂(11世纪末~1150),它的石造屋顶采取了十字架拱顶的结构,在欧洲尚属首创。随着拱顶和拱门的广泛运用,中世纪建筑中的罗马式风格渐趋成熟,意大利从11世纪中叶到12世纪之间,陆续产生了许多罗马式建筑的杰作,如中部著名的商业城市比萨大教堂及其钟楼──比萨斜塔(1053~1272)、佛罗伦萨圣米尼亚托教堂(1018~12世纪)及洗礼堂(1059)、威尼斯圣马可教堂(1063~1094)以及西西里蒙雷亚莱大教堂(1172~1189)。比萨大教堂及其驰名世界的斜塔都建筑在一个开阔的广场上,外部饰以白色大理石,间以黑色大理石的横带,拱门按层排列,统一规划中又富于变化,被誉为最美丽的中世纪建筑之一。佛罗伦萨圣米尼亚托教堂和洗礼堂风格基本上与比萨大教堂相仿,但图案更趋稳定,而且用古典式石柱,在精神的庄重典雅方面颇接近古典艺术,因此受到文艺复兴时代的大师如米开朗琪罗等的重视。威尼斯圣马可教堂则具有较浓厚的拜占庭色彩,据说它是由来自希腊的拜占庭匠师设计,并仿照君士坦丁堡的圣使徒教堂的形制,以中央圆顶和周围四个圆顶构成十字型厅堂,装饰华丽,在西欧的罗马式建筑中独树一帜。西西里岛在10世纪后期转归来自北欧的诺曼人统治,建立诺曼王朝。此地在12世纪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西西里-诺曼建筑,蒙雷亚莱大教堂即以其完美而著称。它熔诺曼人的雄伟气魄和阿拉伯艺术的瑰丽装饰于一炉,在罗马式建筑中放出异彩。与此同时,中世纪雕刻也有所发展,12世纪后期北部地区产生了著名雕刻家B.安泰拉密,现存主要作品为装饰于帕尔马大教堂(1178)和洗礼堂(1196)的浮雕,人物造形虽有幼稚之处,但体态端庄,布局亦讲究平稳对称,说明古典艺术的影响在意大利尚未绝迹。
12世纪后期,作为欧洲中世纪美术最典型代表的哥特式美术首先在法国形成,13世纪传入意大利。但这时意大利社会发展已有新变化,哥特式美术虽在各地传播,却始终未获充分发展。从13世纪后期开始,佛罗伦萨这样的先进城市已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政治上也独立为城市共和国,中世纪美术逐渐向文艺复兴美术过渡,在这方面,南部的美术发展起了特殊作用。当时西西里和南部政权由诺曼王朝转归霍亨斯陶芬王朝的腓特烈二世。他在西西里发展经济,提倡文化,全力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和罗马教皇发生很大矛盾。腓特烈二世由于反教皇而扶持一些为教会排斥的文化,如古典文化、伊斯兰教文化等等,因此南部一带在13世纪中期曾出现一批仿效古典风格的美术作品,如腓特烈二世在阿普利亚建造的蒙特堡,以及他本人和一些大臣的半身雕像等。这些仿古之风,虽然由于这个王朝的迅速衰败而只是昙花一现,它却促使阿普利亚产生了一个很有影响的雕刻家N.皮萨诺,他后来移居比萨,以古典风格创作了第一批文艺复兴雕刻品,揭开了文艺复兴美术的序幕。
在皮萨诺活动之际,比萨、佛罗伦萨和罗马也出现了一些具有过渡倾向的艺术家。比萨画家G.皮萨诺首先在中世纪绘画中表现激烈的感情。比萨领域卢卡的画家B.贝林吉耶里则在表现同时代的圣徒生平故事中尝试描写现实生活情景。罗马画家P.卡瓦利尼更吸收了古典壁画的传统,开始向写实方面迈一大步。他的作品光暗显明,姿态自然,具有生活气息。与他同时的佛罗伦萨画家奇马布埃则是佛罗伦萨画派的先驱,人物形象开始具有立体感,空间则有深远感,并注意线条的轻快优美。因此,意大利的13世纪美术虽然是哥特式的中世纪传统仍占优势,却开始萌发了文艺复兴的革新运动,终于引起意大利美术以至整个西方美术的巨变。
14~15世纪 14世纪的意大利美术是文艺复兴美术发展的第一阶段,亦称初期文艺复兴。但新美术主要在佛罗伦萨及其周围地区发展,全意各地仍保持中世纪传统,故有人把它称之为"后期哥特式美术",但这个提法忽略了新美术已成主流的时代特点,也割断了14世纪与15世纪的直接联系。
佛罗伦萨和它所在的托斯卡纳地区的初期文艺复兴美术,可以上溯到13世纪后期的皮萨诺的雕刻与奇马布埃的绘画,但其真正代表和取得最大成就的艺术家则是佛罗伦萨的乔托。乔托以奇马布埃为师,同时吸收了皮萨诺父子和罗马画家卡瓦利尼的艺术成果,配合着佛罗伦萨在14世纪初年经济文化皆趋高涨的形势,在艺术领域内掀起了声势浩大的革新运动。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在宗教题材中表现世俗生活,使绘画从中世纪程式中解放出来,开始注意空间深远关系和人物立体造形。乔托还赴阿西西、罗马、那不勒斯、帕多瓦等地作画,大受人们欢迎,门生众多,形成乔托画派。现存主要代表作是帕多瓦阿雷纳礼拜堂壁画(1305~1309),以38幅组画形式表现圣母和基督生平故事,被认为是14世纪文艺复兴美术最辉煌的成就。乔托晚年还负责佛罗伦萨大教堂建筑工程(1334~1337),设计了大教堂的钟楼,说明他在建筑、雕刻方面也有很深造诣,显示了文艺复兴美术大师普遍具有的多才多艺的特点。乔托之后,其门生皆成为佛罗伦萨画派主角,如B.达迪、T.加迪及其子A.加迪等。但这些被称为乔托画派的艺术家多仿效先师而怯于创新,成就远不如乔托。
14世纪佛罗伦萨的建筑与雕刻也有较大发展。雕刻家和建筑家阿诺尔福·迪坎比奥主持了该城两大建筑的设计与建造。一为市政厅大厦(今称旧宫),1298~1310年建成。这是一座方形多层石砌大厦,并在顶层建有高耸的钟楼,气魄雄伟,虽然门窗及雉堞形式仍具有中世纪色彩,它作为城市共和政治的象征却开创了市政建筑的新体制。另一建筑是佛罗伦萨大教堂,自1296年开工后,整个14世纪期间工程持续不断,直到15世纪中叶才告完工。这座大教堂的建造已不归教会主持,而属于政府管理的公共工程,政府有关决议要求它成为"全托斯卡纳地区最美丽高贵的教堂",以作为城市繁荣昌盛的象征。阿诺尔福·迪坎比奥的设计在十字形地基、一主厅两侧厅的结构等方面承袭了中世纪传统,但其规模的宏大与空间的开阔、装修的明朗等则反映了有异于哥特式宗教建筑的倾向。乔托为这座大教堂设计的钟楼(独立于教堂南侧),在他死后于50年代由F.塔伦蒂完成,被誉为佛罗伦萨最优美的建筑之一。它继承了托斯卡纳地区传统的深浅石料交错砌筑的格式,层次分明,风格优雅。装饰于这座钟楼底层的一系列浮雕,底稿可能出自乔托,但完成刻制者则是14世纪的雕刻家A.皮萨诺。这些浮雕以精于写实著称,其中表现世俗职业活动(包括绘画、雕刻、建筑等)更富于情趣。A.皮萨诺的另一代表作是佛罗伦萨洗礼堂青铜门浮雕(1336),它是该堂3个大门中的第1座青铜门,以连环性的多幅浮雕表现圣经故事,刻制相当精美,遂使日后其他两座青铜门的雕刻也成为佛罗伦萨公众瞩目的艺坛盛事。
14世纪期间,在托斯卡纳地区与佛罗伦萨画派并立的还有锡耶纳画派。锡耶纳城为佛罗伦萨南邻,银行业较发达,艺术上也自成一派。锡耶纳画派创始人是杜乔·迪博宁塞纳,他的作品秀丽多姿,用色精细,只在写实方面略逊于乔托。然而锡耶纳画派在杜乔之后却名家辈出,影响及于法国及西欧各地,代表大师有S.马丁尼、洛伦泽蒂兄弟等。马丁尼富于抒情色彩,线条优美,色彩绚丽;洛伦泽蒂兄弟则精于写实,尤以A.洛伦泽蒂进展巨大,他的杰作──锡耶纳市政厅壁画《好政府与坏政府》(1338~1339),被誉为14世纪风俗画的最大杰作。与佛罗伦萨相仿,锡耶纳城市政府也倾全力于建筑,在工程规模和质量精美方面互相竞争,因此锡耶纳市政厅(1297~1310)和锡耶纳大教堂(1284~1366,G.皮萨诺设计)也都是14世纪意大利建筑的杰作。在托斯卡纳地区的另一大城比萨,虽未形成自己的画派,却产生了14世纪最著名的一幅壁画──比萨公墓廊庑中的《死的胜利》(约14世纪中叶),它也像A.洛伦泽蒂的壁画那样以鸟瞰全景的形式展开广阔的画面。左边描绘 3位游猎行乐的骑士突然遇到3具卧于棺木中的尸体,右边表现仕女于花园中奏乐欢聚,中间则有恶魔驱赶灵魂坠入地狱。这类《死的胜利》的题材反映了市民群众中认为死对一切人皆无区别的宗教思想,其在当时的流行则可能和14世纪中叶席卷西欧的大瘟疫有关。这幅壁画在状物传情和布局设色上皆有很高水平,经近人考证,一般认为它的作者是当地画家F.特拉伊尼。
佛罗伦萨和托斯卡纳地区之外,意大利全境则基本上保持着中世纪哥特式美术的传统,尤以建筑为甚。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代表是1386年动工的米兰大教堂,曾聘请法国和德国的哥特式专家参与设计,工程浩大,至16世纪中期才基本完成。虽然细部雕刻在后期吸取了一些文艺复兴的因素,但米兰大教堂却是意大利哥特式建筑的最著名代表。在绘画方面,由于乔托曾长期在北意的帕多瓦工作,并留下了他最重要的作品阿雷纳壁画,因此北意画界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革新。米兰和伦巴第地区在14世纪后期产生了一批精于写实的书籍插图艺术家,著名代表如乔瓦尼诺·德格拉西,所绘花草鸟兽,栩栩如生。他们这一派的艺术对法国和尼德兰绘画很有影响。北部的维罗纳城画家阿蒂基耶罗,在帕多瓦工作时深受乔托影响,写实方面大有提高,他作于帕多瓦的一些壁画被认为是北部画坛最杰出的成就。
15世纪开启了意大利文艺复兴蓬勃发展的阶段。佛罗伦萨仍然是新美术的最大中心,但其他各地也出现了许多重要流派。15世纪的意大利美术一般称为早期文艺复兴美术(相对于16世纪的盛期而言),在建筑、雕刻和绘画方面,其共同特点是较前一时期更为自觉和彻底地学习古典艺术遗产,并开始运用空间透视、人体解剖等科学技法,使其写真传神的成就不仅可以直追古典,而且在风格和技法上具有了不同于东方艺术以及一切近代以前艺术的特点。另一方面,15世纪艺术的现实主义表现是和它的人文主义思想紧密结合的,人文主义歌颂人性崇高和重视世俗生活的基本观点,在当时的美术作品上体现得最为鲜明,对市民群众影响巨大。15世纪初年,佛罗伦萨首先在建筑和雕刻方面形成新美术的高潮。建筑家F.布鲁内莱斯基首倡实地考察古典遗迹,在建筑设计中充分运用古典柱式,仿效古典建筑的开朗和谐,抛弃哥特式宗教建筑的奇幻神秘。他继续主持佛罗伦萨大教堂的修建工程,完成了该工程最棘手的项目──大圆顶的设计与建造(1420~1436),并建造了佛罗伦萨育婴堂(1419~1426)和圣克罗切教堂的帕齐礼拜堂 (1430~1440)等一系列具有典型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物,成为新建筑界的楷模,影响极其深远。他还是历史上第1个研究和发明透视画法的艺术家,虽然他用透视法画的街景图等已失传,但却把有关知识教给了雕刻家多纳太罗和画家马萨乔等人,引起了造型艺术的巨大革命。多纳太罗不仅运用透视于浮雕,还努力学习古典艺术的写实手法,他曾和布鲁内莱斯基一道赴罗马实地考察,又认真研究人体结构,遂创作出一系列堪与古典杰作媲美的青铜和大理石雕像。马萨乔首次杰出地把透视和人体结构的科学技法用于绘画创作,他的作品气魄宏伟,形象浑厚坚实,充分体现了新时代的精神。代表作《纳税钱》,成为日后所有文艺复兴大师学习的楷模。
在15世纪中期和后期,佛罗伦萨艺坛群星灿烂,产生了许多世界美术史上的第一流大师。建筑方面有L.B.阿尔贝蒂,他作品中的古典色彩更为浓厚;他同时还是重要的艺术理论家和人文主义学者,名著《绘画论》(1435)、《建筑论》(1452)在奠定新美术理论方面功绩尤著。建筑家米凯洛佐建筑的美第奇宫(1444~1459),树立了文艺复兴宫室建筑的范例。雕刻方面有L.吉贝尔蒂,穷毕生之力继A.皮萨诺之后刻制了佛罗伦萨洗礼堂的两座青铜大门,尤以后一座东门技艺最精,有"天堂之门"的美誉。罗比亚家族则石雕陶塑兼精,作品清雅秀美。多纳太罗的学生迪西德里奥也发展了新雕刻中的秀美风格,所作妇女肖像雕刻尤为动人。但15世纪佛罗伦萨艺坛最繁荣的仍是绘画。继马萨乔之后,陆续出现了F.安杰利科、P.乌切洛、F.利皮、A.del卡斯塔尼奥、A.波拉尤奥洛、A.del韦罗基奥、S.博蒂切利、 D.吉兰达约等名家。他们都继承并发扬了马萨乔开倡的现实主义与人文主义相结合的传统,着重空间的透视表现和人物的坚实造型,并善于运用线条。但在风格上则各有个人特色,如安杰利科的秀婉虔诚、卡斯塔尼奥的粗朴雄强、博蒂切利的精深博雅等,皆为后人称道。
在佛罗伦萨影响下,中部也出现了艺术繁荣。雕刻家有 J.della奎尔恰、画家有皮耶罗·德拉弗兰切斯卡、L.西尼奥雷利、梅洛佐·达福尔利等。锡耶纳画派在15世纪已趋衰落,继之而起的是翁布里亚画派,代表大师有佩鲁吉诺、平托里乔,风格以静雅优美取胜。这个画派不仅很受时人欢迎,并且由于培养了盛期文艺复兴大师拉斐尔而影响深远。另一著名画家真蒂莱·德法布里亚诺则是15世纪初期保守风格的代表,他虽未能吸收马萨乔的新技法,却在细部写实方面极其认真,色彩尤为绚丽。继承其传统的有北部画家皮萨内洛,亦以精于写生著称。但是佛罗伦萨的影响终于使北部意大利也产生了新美术大师,著名代表如A.曼泰尼亚和威尼斯画派的贝利尼家族,其成就亦可与佛罗伦萨大师相当。威尼斯画派的形成是15世纪北部艺坛上的另一重大事件,它配合当时威尼斯这个国际商业中心与东方联系密切的特点,作画首重色彩,与佛罗伦萨画派首重线条有别,到16世纪即发展为意大利最重要的一个画派。此外,在北部还形成了费拉拉画派,主要服务于费拉拉公爵宫廷,代表有C.图拉、F.del科萨等,亦以华美见称,但发展不如威尼斯画派,到16世纪即告衰微。在建筑方面,来自佛罗伦萨的建筑家A.菲拉雷特约在米兰奠定了新建筑传统,他不仅传播了布鲁内莱斯基的建筑风格,而且写有重要的理论著作。威尼斯则有新建筑家P.隆巴尔多,他的作品以华美的装饰取胜,开创了具有特色的文艺复兴建筑风格。
15世纪时,罗马和意大利南部的美术活动也从长期沉寂转趋活跃。罗马作为教皇驻地,开始了较大规模的建筑活动,并请佛罗伦萨和各地大师前往作画。先后到罗马工作的有阿尔贝蒂、安杰利科、博蒂切利、佩鲁吉诺、梅洛佐·达福尔利、平托里乔等,逐渐使罗马成为一个新美术中心,到下一世纪发展尤快。南部首府那不勒斯的城堡,于1452~1466年兴建仿古典凯旋门式的大门,上下数层雕饰精美,是当地文艺复兴建筑代表作。由于那不勒斯王室与西班牙、尼德兰关系密切,尼德兰油画技法首先传于其地,并由南部著名画家安东内洛·达梅西纳介绍给威尼斯画派,使其运用色彩的技巧有极大提高。
16世纪 16世纪意大利美术达到繁荣的顶点,亦称盛期文艺复兴。在15世纪美术已基本掌握现实主义表现方法的基础上,16世纪则更进一步,集中全力于艺术典型的创造。3 位主要代表为L.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达·芬奇虽成长于佛罗伦萨,却长期工作于米兰,晚年远走法国。米开朗琪罗也是生于佛罗伦萨而主要工作于罗马。拉斐尔师出翁布里亚画派,在佛罗伦萨学习时深受达·芬奇和米开朗琪罗的影响,主要工作地点也在罗马。他们的艺术创作反映了更为广阔的生活内容,对古典文化的吸收也较前人更为深刻和丰富。当时意大利的经济和政治皆出现危机,外敌入侵,时局动荡,从而对艺术家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时代要求,这些都促使他们在比15世纪更为复杂的情况下提高和改进自己的艺术,创造出不朽的杰作。达·芬奇的特点是熔艺术与科学于一炉,他的绘画既有巧妙的艺术加工又有深厚的科学探讨,既逼真精绝而又富于气韵,在现实主义成就上较15世纪又有极大提高。他生平完成的作品不多,但件件皆属不朽之作,尤以《最后晚餐》、《莫娜丽萨》最为著名,被推为西方绘画杰作之首。米开朗琪罗则在雕刻、绘画和建筑三方面都留下了最能代表盛期文艺复兴水平的典范作品,雕刻有 《哀悼基督》、《大卫》、 《夜》、《摩西》等,绘画有西斯廷礼拜堂的壁画,建筑则有圣彼得大教堂的圆顶。他以雄伟壮健极富英雄气概的人物形象反映了新时代进步势力的信心与力量,显示了艺术家在写实基础上非同寻常的理想加工,并着重人体的强力表现,为西方艺术奠定了最有特色的传统。拉斐尔则以秀美典雅的风格著称,他的构图和谐,人物情态自然,最能体现人文主义的完美理想,代表作有梵蒂冈教皇宫的一系列壁画以及许多备受欢迎的圣母像,例如《带金莺的圣母》、《西斯廷圣母》、《椅中圣母》等。拉斐尔的圣母形象谦和静雅,寓崇高于平凡,彻底摆脱了宗教神秘气息,被誉为善和美的化身,是意大利美术最成功的典型。
除了上述3位主要代表外,16世纪的意大利还产生了许多著名大师,在建筑、雕刻、绘画方面为日后的西方艺术树立了典范,从而使意大利美术在西方美术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6世纪的建筑大师D.布拉曼特和A.帕拉迪奥是西方当时建筑中古典风格的主要代表。他们在细部形式和整体风格上都更能吸取希腊罗马古典建筑的精华,并能学古创新,所作皆以和谐匀称、高雅清秀取胜。布拉曼特努力探求中心型建筑的理想结构,认为它是最适于体现人文主义思想的形式,这也是达·芬奇和米开朗琪罗等同代大师共同的追求。在主持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梵蒂冈)新建工程时(1506~1514),布拉曼特就把这座基督教世界的最大教堂设计为宏伟的中心型建筑,上以圆顶为盖。但工程只进行到砌墙基时他便去世了,以后持续达100余年, 到巴洛克时代才告竣工,只有米开朗琪罗设计的圆顶是这个工程在16世纪取得的最大成就。但是布拉曼特的建筑理想已体现于罗马蒙多里奥圣彼得教堂的小庙(1502~1514)上,这座带有古典柱廊的圆形建筑规模虽小,却气象端庄,比例完美,予人以极大启迪。帕拉迪奥则在丰富的建筑实践之外,还写有《建筑四书》(1570)这部极重要的理论著作,日后数百年间一直是古典主义建筑学派的基本教科书。他的代表作有维琴察巴西利卡大厅(1549)、威尼斯圣乔治·马焦雷教堂(1566)及其近郊的圆厅别墅(1551~1554)等,在西方建筑界影响深远。绘画方面的古典风格大师则有佛罗伦萨的巴尔托洛梅奥、A.da萨尔托、中部的科雷乔等,但是能和达·芬奇等并驾齐驱的只是威尼斯画派的提香和乔尔乔涅。提香的创作生涯在所有文艺复兴大师中最为漫长,成果也最丰富。乔尔乔涅则是奠定威尼斯绘画盛期风格的先驱。乔尔乔涅精于描画风景,境界高雅。提香的风格则以健美丰盛取胜,以使用油画色彩最为成功,树立了近代西方油画艺术的楷模。在他们两人之后,威尼斯画派还有丁托列托和P.韦罗内塞两大名家,前者的宏伟构思和后者的富丽豪华,也从新的角度丰富了文艺复兴美术的成果。
然而,在社会?苋涨餮现氐男问葡拢?16世纪的意大利美术也出现了样式主义(亦译风格主义)。这一流派首先萌发于佛罗伦萨,16世纪中后期遍及全国,只有威尼斯画派受其影响较少。样式主义的艺术家都以崇拜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等盛期大师自许,有不少人还是他俩的学生,但他们只追求大师的风格形式而不学其精神,甚至由于标新立异而走向畸形怪诞,不惜违反新美术的现实主义方向。样式主义的代表者有J.da蓬托尔莫、F.罗索、朱利奥罗马诺、帕尔米贾尼诺、Il布龙齐诺、G.瓦萨里和詹博洛尼亚等。就其消极倾向而言,样式主义的流行在一定意义上已标志着盛期文艺复兴的结束。但是,样式主义艺术也保留了文艺复兴的一些基本形式,它在西欧各国仍被当作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的新近支派而受到重视,因而在传播文艺复兴影响方面仍有一定作用。
17~18世纪 17世纪是巴洛克美术占主导地位之时,故有巴洛克时代之称。巴洛克原是古典主义批评家使用的贬义词,含有荒悖违理之义,以此形容17世纪那些不合乎古典法度的艺术作品。但实际上巴洛克美术是继文艺复兴美术之后的一个推陈出新的发展,它以热情奔放、运动强烈、华美绚丽补充了文艺复兴的庄重典雅,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现实主义传统,克服了样式主义的消极倾向。另一方面,巴洛克美术比较能适应当时群众的宗教情感,并被罗马天主教会利用为争取信众的宣传工具,因而不仅在意大利广为流传,也迅速扩展到欧洲各地,为各国宫廷贵族所喜爱。17世纪巴洛克美术的最大中心是罗马,佛罗伦萨已退居次要的地位。一般认为,意大利的巴洛克美术分为 3个阶段:1600~1625年为初期,1625~1685年为盛期,1685~1750年为后期。但18世纪初年以后的巴洛克美术又另有罗可可美术之称。与此同时,在整个巴洛克美术发展期间也并行存在着古典主义和现实主义等艺术流派,而且彼此互有影响,因此17世纪意大利美术仍是相当丰富多采。
在巴洛克美术中,建筑占有很突出的地位,巴洛克风格的一些要素首先在建筑体现出来,绘画、雕刻的发展往往与之配合,形成综合艺术。实际上,在16世纪美术中,已孕育着巴洛克建筑风格的一些萌芽。例如米开朗琪罗宏伟大胆的建筑设计、G.da维尼奥拉与G.da波尔塔建造的罗马耶稣教堂(1568~1584)等。但在16世纪后期流行的样式主义建筑中,这些健康因素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至17世纪才形成为真正的巴洛克建筑。早期巴洛克建筑的重要代表在罗马有C.马代尔诺,在北部有F.M.里基诺。他们的作品强调中央主体效果,门面突出中央大门,层次富于变化。马代尔诺还继米开朗琪罗和波尔塔等人之后主持了罗马圣彼得教堂的续建工程,加长了主厅,完成了教堂门面(1603~1612),使这个天主教会最大的教堂基本完工。后来,另一位巴洛克大师G.L.贝尼尼又长期为教堂内部进行装修,建造了巨型青铜华盖(1624~1633)和圣彼得法座的建筑一雕刻综合体(1556~1666),并在教堂前面建造了一个完美的广场和柱廊(1556~1565),从而结束了这个教堂延续100余年的创建过程。
早期巴洛克绘画的发展却比较复杂,在克服样式主义的消极倾向中,影响最早最大的两位画家卡拉瓦乔和A.卡拉奇,分别以现实主义和古典主义为其主要艺术倾向。虽然卡拉瓦乔的强烈光暗对比和卡拉奇的坚实造形也含有一些巴洛克特色,但巴洛克绘画主要是在他俩的弟子和追随者手上形成。卡拉奇兄弟在博洛尼亚开设的艺术学院培养了一代意大利画家,其中佼佼者如G.雷尼、圭尔奇诺、多梅尼基诺等,皆能在继承古典主义衣钵的基础上,逐渐发挥巴洛克的风格特色,作品光色明丽、动态强烈,并巧用透视画法,情景逼真,遂形成博洛尼亚画派。A.卡拉奇的最大杰作是罗马法尔内塞宫画廊天顶壁画,他的弟子也继承了这一传统,以天顶壁画为生平力作,进而奠定了这种巧用透视法的壁画在巴洛克绘画中的统治地位。卡拉瓦乔的追随者有博尔詹尼、萨拉切尼和O.真蒂莱斯基等人,后者的女儿A.真蒂莱斯基也是一位卓有成效的女画家。他们主要继承了卡拉瓦乔的明暗强烈对比的技法,与热情奔放的人物造型相配合,从而形成巴洛克绘画的特色。
盛期巴洛克的伟大代表是雕刻家兼建筑家贝尼尼、建筑家F.博罗米尼和画家兼建筑家彼德罗·达科尔托纳。贝尼尼的雕刻技艺最为精到,他的作品生动飘逸,尤善于表现激动的情感和炽热的意境,一生创作丰富,许多作品皆被认为是巴洛克雕刻最有代表性的名作。贝尼尼的建筑除完成圣彼得教堂工程之外,还有一些规模甚小但设计极佳的教堂,有富于巴洛克特色的曲线体形和椭圆形的圆顶,装饰与光暗处理也变化多端。博罗米尼的作品则标志着巴洛克建筑变化莫测的顶峰。他运用对比互换的凹凸的线和复杂交错的几何形体得心应手,创作出一系列令人叹为观止的巴洛克建筑,如罗马的圣伊沃教堂(1642~1650)、四泉圣卡尔洛教堂(1639~1641)。彼得罗·达科尔托纳的绘画善于塑造丰腴健美的形象,用色华丽,构图灵活。他的杰作罗马巴尔贝里尼宫大厅壁画 (1633~1639),进一步发展了巴洛克天顶壁画的传统,让各色人物从云际空间直接穿插于建筑透视背景之中,有目眩神移之效;另一杰作佛罗伦萨皮蒂宫的壁画与装饰则包括众多的绘画、雕刻与建筑装修综合体,为日后流行欧洲各地的同类作品树立了楷模。因此,他们3人的创作活动全面而充分地显示了巴洛克艺术的成就,影响甚为深远。
盛期巴洛克美术的其他大师,在建筑方面有罗马的C.拉伊纳尔迪、小M.伦基和C.丰塔纳,威尼斯的B.隆盖纳和都灵的瓜里尼,他们以许多华丽秀美的教堂、宫殿、广场和喷泉装饰了罗马和其他城市,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许多意大利名城的面貌,对城市建设贡献殊多。例如隆盖纳建造的威尼斯健康圣玛丽亚教堂(1631~1687),临水亭亭玉立,秀逸优雅兼备,和威尼斯的水城景色结合得很好,在艺术上也被誉为整个巴洛克时代之象征。绘画方面的盛期和后期大师则有B.斯特罗齐、S.罗萨、L.焦尔?锱?、A.波佐等,尤以波佐的天顶壁画最为杰出。他充分继承了自卡拉奇、科尔托纳以来的传统,在宏伟的规模上运用透视画法,把画中建筑和教堂实际结合为一体,又伸展向天空云霄,造成强烈效果。波佐的追随者中包括日后来中国清廷工作终身的传教士画家郎世宁,遂使巴洛克美术也在北京圆明园的西洋楼建筑上见其回响。
18世纪的后期巴洛克美术又有曲折的发展,一方面是经过16~17世纪的艺术繁荣后,已积累了相当丰富并包含多种对立风格的艺术遗产;另一方面则是法国美术的影响愈来愈大。
路易十四时代的法国古典主义以及18世纪初的法国罗可可美术与意大利本土的各种流派相结合,遂使18世纪的巴洛克美术和前一时期有所区别。在建筑方面,具有古典色彩的后期巴洛克大师是F.尤瓦拉,他主要工作于北部,晚年赴西班牙,是一位有国际声誉的建筑家。尤瓦拉的杰作──都灵苏佩加教堂(1716~1731),巧用传统的柱廊、圆顶和两侧钟楼的形式,和其后的修道院大厦结合起来,布局宏伟,气势不凡。他建筑的教堂、宫殿、别墅等也以秀雅端丽为特色。具有同样倾向的罗马建筑杰作可举拉泰拉诺的圣乔瓦尼教堂门面(1733~1736),作者A.加利莱伊,以及特雷维喷泉,作者萨尔维。在南部则有那不勒斯附近的卡塞塔宫(1752~1714),仿效法国凡尔赛宫而建,但在布局的严整和气魄的庄重上且有过之。具有罗可可风格的建筑家有北部的B.A.维托内,作品以纤秀灵巧取胜。南部的罗可可代表作则是那不勒斯波尔蒂奇宫的瓷器大厅(1754~1759),全以仿效中国风格的瓷制部件装饰墙面和屋顶,这些瓷器虽为本地工厂烧制,却说明了中国艺术与罗可可风格的密切关系,也是中意艺术交流的一个佳例。此外,南部的莱切城以及西西里岛上在地震后重建的诺托、莫迪卡等城镇也成为罗可可风格大展宏图的沃土,产生了无数玲珑可爱、装饰华丽的建筑物。
在绘画方面,除了继承17世纪传统的巴洛克天顶壁画继续流行外,大多数有成就的艺术家或加强了写实倾向,注重表现日常生活,如G.M.克雷斯皮、P.隆吉等;或具有较浓厚的罗可可风格,这一类画家除热那亚的A.马尼亚斯科而外,多集中于威尼斯,他们的作品喜用明色淡彩,笔势飘逸,和罗可可建筑的纤秀灵巧互为呼应,使18世纪的威尼斯绘画不仅独步意大利艺坛,而且获得国际声誉,迎来了威尼斯画派的新的复兴。他们中较早的有S.里齐和G.B.皮亚泽塔,但集大成者则是G.B.提埃波罗。他的油画、版画和壁画都充分体现罗可可风格的特色,构图新奇大胆,色调明丽清爽,光彩照人,作品遍布威尼斯地区。他还曾远赴英国、德国、西班牙作画,但其主要杰作不在别的地区,也不在意大利而在德国,如维尔茨堡主教宫的壁画。与此同时,威尼斯绘画中还特别发展了城市风光画。这是结合威尼斯水城特色而形成的一种风景画,以描绘名胜古迹和运河街市为主,写景着色皆极精到。画家有卡纳莱托和F.瓜尔迪。前者喜作全景远睹之图,城市美景和生活风俗皆一一入画;后者则醉心于以微妙的笔触表现威尼斯的水光雾色,富于诗意,类似卡纳莱托的全景画。此外,在罗马也有一著名代表,即G.P.帕尼尼,善画罗马古迹,反映了当时日益加强的对古典遗物的倾慕。
18世纪后半期的意大利艺术进而以新古典主义为其主流。学院派艺术教育的加强(法国艺术学院及其他国家的类似机构皆在罗马设立学校),罗马古城庞贝废墟的发掘等皆有助于新古典主义的形成,但它同时也与政治和思想上的反专制的民主要求相联系,从古典美学出发批判宫廷贵族宠爱的罗可可风格。但在罗马活动的新古典主义艺术家和文艺理论家多非意大利人,前者如德国的A.R.门斯和法国的J.-L.大卫、J.-A.-D.安格尔,后者有德国的J.J.温克尔曼等人,自此而后,意大利美术在西方的领先地位亦告丧失。较早的新古典主义画家P.G.巴托尼与门斯齐名,善作肖像。成熟阶段的大师则有雕刻家A.卡诺瓦,作品端庄秀雅,是新古典主义雕刻的典型代表,他的创作盛期延续到19世纪初。
19世纪 继新古典主义之后,19世纪的意大利艺术也像法国一样,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印象主义等流派的演变。但由于意大利在19世纪前半期国内分裂加剧,民族灾难深重,美术活动也较沉寂。直到19世纪50~70年代,随着民族统一运动的兴起及民族统一的完成,艺术才有蓬勃发展。虽然新古典主义的流行一直持续到19世纪30年代,但除了G.瓦拉迪耶尔主持的罗马市政建筑(其中包括著名的罗马波波洛广场的扩建工程,1816~1820)外,气魄宏伟之作不多。浪漫主义在意大利的回响则可举画家A.丰塔内西,他善画风景,是法国画家C.柯罗的挚友。
在19世纪后半期,多数杰出的意大利画家则兼有写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倾向,尤以集中于佛罗伦萨的一批被称为马基亚伊奥利画派(斑点派)的艺术家最为显著,其中有G.法托里、T.西尼奥里尼、G.阿巴蒂等人。他们都热烈支持统一运动,创作严肃认真,色调活泼多变。但成就最大的则是活动于阿尔卑斯山区的G.塞甘蒂尼,他善于表现山区景色与农村风情,虽采用印象主义手法,意境却比较深远温厚,作品充满诗意。在19世纪后半期的建筑、雕刻活动中,比较突出的则是适应民族统一而出现的建设热潮。结果在罗马和其他大城市出现了融合意大利传统艺术遗产的纪念性建筑与雕刻,其中著名代表可举罗马维克托·伊曼纽尔二世纪念堂(1884~1911)和司法宫(1888~1910)。前者为萨科尼设计,后者为卡尔代里尼设计。它们都有熔古典和巴洛克传统于一炉的气概,宏伟华美兼备。
20世纪 20世纪的意大利美术也和欧洲其他国家一样,兴起了现代派的运动,主要有未来主义和形而上画派。1909年,以F.马里内蒂为首,发布了《未来主义宣言》,画家U.博乔尼、C.卡拉、L.鲁索洛、G.巴拉、G.塞韦里尼成为这一运动的中坚。他们的宣言表露出对速度和力量的推崇,以及对创造一种新的、工业社会的艺术的狂热。1909~1914年,未来主义一共举办了4次画展,作品曾送往法国、德国、比利时、荷兰、奥地利等国的城市巡展, 部分作品如博乔尼《城市的兴起》(1910)、巴拉的 《拴着皮带的狗》(1912)、鲁索洛的 《雾》(1912)等,都产生了较大的反响。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大部分未来主义者入了伍,作为运动的未来主义告一终结。在米兰和罗马,未来主义虽仅仅是个不大的、实验性的艺术群体,但它在国外的影响却很大。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以G.de基里科为首的形而上画派的兴起,与大战的遭遇和气氛,以及普遍的沉郁、冥想思潮有关。基里科深受瑞士画家A.勃克林以及F.W.尼采学说的影响,作品超出了一般的象征和寓意,而以独特的构图、光影和色调,使平淡神秘的画面唤起某种梦幻般的抒情性,成为超现实主义的先声。他的实践吸引了前未来派画家C.卡拉。博洛尼亚画家G.莫兰迪也是形而上画派的出色实践者。
20年代,A.萨维尼奥曾与基里科一道,想重振形而上画派的理论,结果和未来派一样,收效甚微。意大利国内对这种标新立异的美术表示出反感,突出的反映是20世纪画派的崛起。这原来是米兰一个画家团体,以A.富尼和P.马鲁西格为代表,意在振兴传统的绘画主题和技巧,期望再现意大利历史上曾有过的光辉。这群人中的A.托西和P.塞梅吉尼是比较朴实的印象主义画家;M.西罗尼侧重工业题材;都灵画家F.卡索拉蒂则沉浸于画室艺术,喜作人体。此外,V.圭迪和P.博拉,还有像O.罗萨伊、A.唐吉这样的写实主义画家,也接受了20世纪画派的理想。一些移居国外的画家,如久住巴黎的M.坎皮利和F.T.de皮西斯等人的作品,也都不同程度地保留着意大利古典艺术的热情。
30年代,意大利当局鼓励沙文主义,干扰并削减对外交流,文化艺术备受压抑。20世纪画派新古典主义的浮华风格和回避现实生活是与此吻合的。从这个画派的首次展览开始,它的因循守旧的狭隘民族主义的倾向就受到了抨击。当然,在法西斯专制统治时期,意大利绘画几乎与世隔绝,只有少数年轻画家去了巴黎等地,外国的当代艺术也极少进来。这种封锁状况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才有所改变。1948年威尼斯双年展第一次比较全面地展出了法国印象主义绘画。
1930~1935年间,意大利与官方审美旨趣相对立的主要艺术潮流,是由希皮奥内和M.马法伊创立的罗马画派。希皮奥内善于以富有表现性的色彩和生动的想像力,绘制静物、肖像和意大利的广场景致。马法伊画强烈的阳光下枯萎的花木,以示对法西斯主义的不满。罗马画派致力用直接描绘和抒发感情的新浪漫艺术去取代老一代画家的新古典主义及原始主义,反映了进步画家的人道主义呼声。希皮奥内29岁时因结核病夭折,然而他的才识使他成为年轻一代艺术家的精神领袖。C.卡利也是罗马画派的重要成员。
在反法西斯主义运动中,意大利艺术家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R.古图索和R.比罗利的速写集,反映了人民的斗争和胜利。战争初期,比罗利在米兰聚集了一些画家,他们也反对20世纪画派,期望比罗马画派走得更远。这个名为"潮流"的运动因为战争而解散了。1946年,意大利艺术新分离派在比罗利倡导下宣告成立。第2年,更名为新美术阵线。在有11名画家、雕刻家联名签署的《1949年宣言》中,主张在想像的天地里,以道德的需求作为观察和独立创作的基础,并将它们作为生命的表现一样结合在一起。他们以激进的姿态,努力使艺术反映现实,反映出人道主义的立场。在造型观念上却受P.毕加索和立体主义以及表现主义的影响。他们中间最杰出的代表,是当代享有较高声望的古图索,他的笔触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广泛的领域,画出了意大利工农民众在迫害和饥饿面前的尊严。他的代表作《逃离埃特纳火山》(1938)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虽然带有毕加索的影响,却保留着传统的意大利艺术那种深沉雄浑的精神气质。
19世纪末,意大利印象主义雕塑家M.罗索的艺术风格曾经给未来主义画家博乔尼以启示,后者转向雕塑创作之后,着力于雕塑的运动和气氛。他与另一位富有才气的画家A.莫迪利亚尼的雕塑作品被列入20世纪初意大利的杰作。
后来的"三M",即A.马丁尼、M.马里尼和 G.曼佐,在欧洲现代雕塑史上,具有一定的意义。马蒂尼的作品《代达罗斯与伊卡洛斯》,从原始艺术和样式主义艺术中汲取古风式的力量和崇高感。马里尼的代表作《马与骑手》(1947,青铜)概括洗练。曼佐作品本质上沿袭传统的古典法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所作的青铜浮雕《耶稣受难》(1942)中,行刑的刽子手被表现成纳粹士兵的模样。
意大利的现代建筑也有发展,罗马、米兰、佛罗伦萨等城市建造了一些颇有特点的车站、运动场和高层建筑。著名的罗马体育场(P.L.内尔维设计,1957)以外露的Y形结构支撑屋顶,空旷明朗,具有代表性。
参考书目
A.Veuturi, Storiɑ dell'ɑrte in Itɑliɑ,23 vols, Milan,1901~1941.
A.Chastel, Itɑliɑn Art,New York,1963.
James Thrall Soby and Alfred·H·Barr,JR, TwentiethCentury Itɑliɑn Art, Reprint Edition, 1972.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