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托尔斯泰
1)  Tolstoy [英]['tɔlstɔi]  [美]['tɑlstɔɪ]
托尔斯泰
1.
Characters and Origin of the Autobiographical Confession in Tolstoy s A Confession;
托尔斯泰《忏悔录》的自传忏悔特色及其成因
2.
On Tolstoy’s Creative Labour;
托尔斯泰的创造性劳动刍议
2)  Leo Tolstoy
托尔斯泰
1.
An Analysis to the "Confession" of Leo Tolstoy;
解读托尔斯泰的《忏悔》
2.
Leo Tolstoy s Influence on Luxun s Thought of Humanistic Education——To the 70th Anniversary of Luxun s Death;
托尔斯泰对鲁迅人道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纪念鲁迅逝世70周年
3.
Facing the Nothingness of One s Life and Experiencing the Forethought of "Death"——Leo Tolstoy s Nega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Existentialism;
直面生存虚无 先行体验“死亡”——从存在主义视野看托尔斯泰精神中的否定倾向
3)  Tolstoyism
托尔斯泰主义
1.
A Well-drawn Blueprint of Tolstoyism——On the Revival of "Seal of Evil";
一幅精心绘制的托尔斯泰主义蓝图——论《复活》中的复活
2.
The Positive Meaning of Tolstoyism;
托尔斯泰主义的积极意义
4)  Leo Tolstoy
列夫·托尔斯泰
1.
Noted as a distinguished novelist, Leo Tolstoy is unfairly ignored as an educator.
列夫·托尔斯泰是举世公认的世界级文学家,但他从事教育事业的经历人们知之不多。
2.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make a more profound analysis of Leo Tolstoy s representative masterpiece War and Peace with the purpose of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his writing style.
本文试图对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进行一次较为深入的分析,从而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他的写作方式。
5)  Lev Tolstoy
列夫·托尔斯泰
1.
The Development of Lev Tolstoy s Artistic Theory in China;
列夫·托尔斯泰艺术理论在中国的命运
2.
Lev Tolstoy’s Spiritual Rebirth and Resurrection
列夫·托尔斯泰的精神重生与《复活》
6)  "The scarf of Tolstoy"
《托尔斯泰围巾》
1.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amine the same and different points between Wang Anyi s novel"Fuping"and Chi Li s novel"The scarf of Tolstoy".
文章从文本细读入手,围绕都市民间这一核心范畴,对王安忆的《富萍》与池莉的《托尔斯泰围巾》这两篇小说之观察视角、叙述对象、叙述心态、叙述方式进行了比较研究。
补充资料: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1883~1945)
Tolstoi,Aleksei Nikolaevich
    俄国、苏联作家。1883年1月10日生于伏尔加河畔尼古拉耶夫斯克市,1945年2月23日卒于莫斯科。
   贵族家庭出身,母亲是儿童文学作家。曾就读于彼得堡工学院,因爱好文学于1907年未毕业离校。第一本诗集《抒情诗》自称属于颓废派作品。第二本诗集《蓝色河流后面》和童话集《喜鹊的故事》开始摆脱象征派影响。同时发表的短篇小说集《伏尔加左岸》、长篇小说《怪人》和《跛老爷》描写贵族庄园的经济破产和精神堕落,仍留有象征派印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任《俄罗斯新闻报》记者在前线采访。因不理解十月革命于1918年秋流亡巴黎  ,1921年移居柏林;在此期间参加流亡知识分子组织路标转换派,完成自传体中篇小说《尼基塔的童年》和长篇科学幻想小说《艾里达》。1922年在柏林见到高尔基后,遂与流亡组织脱离关系,翌年春回到祖国。自此潜心创作,发表《苦难的历程》和《彼得大帝》第一、二卷等长篇小说,均获斯大林奖。
    《苦难的历程》是由《 两姐妹》、《一九一八年》和《阴暗的早晨》组成的三部曲长篇小说。它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描写名医的女儿卡嘉、达莎两姐妹和她们的情侣贵族军官罗欣、工程师捷列奎经历曲折的道路最后走向革命的过程,生动揭示知识分子只有与工农大众同呼吸共命运、献身祖国才能幸福这一重要主题。作品还通过四个不同知识分子主人公的经历和命运,反映了历史大转折时期俄罗斯社会的某些本质特点,具有史诗性的规模和气势。
   
   

《苦难的历程》插图

《苦难的历程》插图


   
   被高尔基称为“真正卓越的历史长篇小说”的《彼得大帝》第一  、二卷完成于1929~1934年。作品广泛描写17世纪~18世纪初俄罗斯国内外的阶级冲突和社会矛盾,既肯定彼得一世作为一个胸怀大志的改革家的历史功绩,也表现了他用野蛮手段反对野蛮势力及对农民实施的残酷剥削政策。美中不足,是对主人公企图征服世界的野心和片面醉心西方文化的不良后果,未作应有的揭露和批判。
    作家回国后的其他作品,有讽刺小说《涅夫佐罗夫的奇遇或伊比库斯》、科学幻想小说《加林工程师的双曲线体》、中篇小说《粮食》、历史戏剧小说《伊凡雷帝》和短篇小说《俄罗斯性格》等。1939年当选为苏联科学院院士。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