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moral education teacher
德育教师
1.
Physical and mental qualit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oral education teachers quality structur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身心素质是高校德育教师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德育教师的思想品德、知识能力等素质建立的基础。
2.
of moral education teachers are important resources of recessive education.
其中,德育教师的品德、语言举止、亲和力等因素,是促进大学生思想认识水平提高的至关重要的隐性教育资源。
3.
Moral education teachers of humanistic concerning the education and spiritual growth of students has an important role.
德育教师在德育活动占有主导地位。
2) moral teachers
德育教师
1.
Analysis on specialization degree of moral teachers in ordinary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es——A case study on Henan province;
普通高校德育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的调查分析——以河南省为案例
3) teachers of moral education
德育教师
1.
Among thos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transference, the initiatives and enthusiasm of the teachers of moral education are the major, direct ones in applying the theory to practice.
在影响高校德育改革理论向实践转化的诸因素中,德育教师实践德育改革理论的主动性、积极性是直接的、重要的因素。
4) Moral Teacher
德育教师
1.
On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Moral Teacher;
论高校德育教师业务素质
5) moral education teachers
德育教师
1.
This paper discusses on the pressure the moral education teachers face to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作为新建本科师院德育教师如何适应这种社会发展潮流,完成自己光荣而艰巨的育人义务呢?文章就从自身现在面临的压力和主要对策来探讨这个问题的。
补充资料:德育心理学
研究学生品德的心理成分,揭示其形成过程和规律及其在学校道德教育中的应用的教育心理学分支。
中国先秦时期以来的许多思想家都曾对德育心理问题有所阐述。但直到19世纪末叶,西方一些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才开始对儿童的道德发展进行科学实验,从而揭开了德育心理研究的帷幕。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瑞士心理学家J.皮亚杰和美国心理学家H.哈茨霍恩和M.A.梅伊分别对儿童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进行了大量而深入的研究,在理论上和方法上为现今德育心理研究奠定了初步的基础。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从50年代末以后,西方德育心理研究又重新活跃起来,并且逐渐形成了三派理论,即以皮亚杰和L.科尔伯格为代表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以A.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学习理论和以E.埃里克森为代表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苏联心理学界一直把道德品质作为个性结构的一个部分。德育心理学研究在苏联直到40年代以后才有了真正的发展。近些年来,苏联教育心理学家对德育心理研究的兴趣更为强烈,他们的注意中心已转到与个性的道德品质直接有关的心理学问题上来。在苏联,指导德育心理研究的理论也已形成,以Α.Н.列昂节夫为代表的活动-个性理论和以Л.И.包若维奇为代表的活动-动机理论具代表性。
德育心理学的具体任务是:研究并揭示社会规范和教育要求如何成为学生的道德认识和行为意向的过程;影响这种转化过程的内外因素;促进这一转化的方式和条件。德育心理学还要研究揭示品德发展各个阶段中的新质,并据以划分品德发展的年龄阶段。并依据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确定每一年龄阶段中品德培养的目标。揭示符合心理学规律、有效的道德教育方法和措施。对少数品德不良学生的行为进行心理分析,提供矫正和预防的措施,也是德育心理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德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把所要研究的道德品质的各种成分分离出来,放在设定的控制条件下进行实证研究,从中找出内在的必然规律;另一类是通过个案调查、教师的经验总结、班务会和团队活动、学生档案等等多种途径去取得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从中概括出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两类方法可以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同时还应根据研究的主题,灵活运用。
中国先秦时期以来的许多思想家都曾对德育心理问题有所阐述。但直到19世纪末叶,西方一些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才开始对儿童的道德发展进行科学实验,从而揭开了德育心理研究的帷幕。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瑞士心理学家J.皮亚杰和美国心理学家H.哈茨霍恩和M.A.梅伊分别对儿童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进行了大量而深入的研究,在理论上和方法上为现今德育心理研究奠定了初步的基础。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从50年代末以后,西方德育心理研究又重新活跃起来,并且逐渐形成了三派理论,即以皮亚杰和L.科尔伯格为代表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以A.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学习理论和以E.埃里克森为代表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苏联心理学界一直把道德品质作为个性结构的一个部分。德育心理学研究在苏联直到40年代以后才有了真正的发展。近些年来,苏联教育心理学家对德育心理研究的兴趣更为强烈,他们的注意中心已转到与个性的道德品质直接有关的心理学问题上来。在苏联,指导德育心理研究的理论也已形成,以Α.Н.列昂节夫为代表的活动-个性理论和以Л.И.包若维奇为代表的活动-动机理论具代表性。
德育心理学的具体任务是:研究并揭示社会规范和教育要求如何成为学生的道德认识和行为意向的过程;影响这种转化过程的内外因素;促进这一转化的方式和条件。德育心理学还要研究揭示品德发展各个阶段中的新质,并据以划分品德发展的年龄阶段。并依据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确定每一年龄阶段中品德培养的目标。揭示符合心理学规律、有效的道德教育方法和措施。对少数品德不良学生的行为进行心理分析,提供矫正和预防的措施,也是德育心理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德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把所要研究的道德品质的各种成分分离出来,放在设定的控制条件下进行实证研究,从中找出内在的必然规律;另一类是通过个案调查、教师的经验总结、班务会和团队活动、学生档案等等多种途径去取得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从中概括出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两类方法可以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同时还应根据研究的主题,灵活运用。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