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
1)  permanent tenure in office of Party congress
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
1.
Pilot work has obtained some effect in permanent tenure in office of Party congress in some places since the 16th N.
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是扩大党内民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有效路径。
2)  permanent system of CPC's congress
党代表大会常任制
3)  the standing system of the party congress
代表大会常任制
4)  the permanent system of the party congress
党代会常任制
1.
Some excellent measures and experience had been groped in the second reform of the permanent system of the party congress,such as the achievements scored in the productive ways,annual session system and the consummative reform of party congress.
第二轮党代会常任制试点改革在实践中摸索到了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比如在党代表的产生方式、年会制和配套改革方面都迈出一定的步伐。
2.
The permanent system of the Party Congress is the new development of Marxist party construction theory made in the 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CP.
党代会常任制是党的八大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新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度的重大改革,但这一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基本上没有付诸实践。
5)  the permanent tenure in office of Party representatives
党代表常任制
6)  Party Representative Congress system
党的代表大会制度
1.
Scientific and perfect Party Representative Congress system as well as a healthy electoral system can safeguard 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democracy inside the Party,and secure its vigor and vitality.
科学完善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党内民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最好的制度设计,也是党保持生机与活力的最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补充资料:常任侠(1904~  )
      中国现代东方艺术史家。原名家选,字秀青,笔名牧原、常征等。1904年 1月31日生于安徽省颍上县。1922年入南京美术专门学校学习。1928年入南京中央大学文学院,攻读古典诗词与宗教民俗艺术史。1931年任中央大学高中部主任,出版《毋忘草》诗集、《祝梁怨》杂剧集。1935年春东渡日本,入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大学院,研究东方艺术史,潜心搜集古代中国与西域、日本的文化艺术交流史料。1936年底归国。1938年至武汉参加政治部第三厅工作,曾任周恩来的秘书。1939年在重庆任中英庚子赔款董事会艺术考古组研究员,撰述《汉唐之间西域乐舞百戏东渐史》、《民俗艺术考古论集》。1942年在南京与滕固、宗白华、傅抱石等30余人组织中国艺术史学会,任常务理事兼秘书长,并与潘菽主编《学术杂志》,出版《收获期》诗集。1943年赴昆明,任东方语言专科学校教授兼教务长。同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与李何林、吕剑、闻一多等组织中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云南分会,出版诗集《蒙古调》。1945年秋,应邀赴印度圣蒂尼克坦国际大学讲学,余暇遵循《大唐西域记》所载玄奘法师的游踪,巡礼印度佛教艺术史迹。1949年 1月,应周恩来总理电召归国,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同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曲艺家协会、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翌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现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兼图书馆馆长、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中央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小组顾问、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学术委员、瑞典音乐考古学会会员、澳亚北非人文科学学会会员。自1956年起载入伦敦《国际名人录》、美国《世界名人录》及《远东与澳洲名人录》。
  
  常任侠毕生治学精勤,涉猎颇广,著述甚丰,文笔典丽。他主要致力于中国与东方诸国美术史及音乐、舞蹈史的研究,特别在研究中国与印度、日本的文化艺术交流史领域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他的主要著作有《汉画艺术研究》(1955)、《中国古典艺术》(1956)、《中印艺术因缘》(1956)、《印度与东南亚美术发展史》(1980)、《丝绸之路与西域文化艺术》(1981)、《中国舞蹈史话》(1983)、《东方艺术丛谈》(1984)、《常任侠艺术考古论文集》(1984)、《美学和中国美术史》(与朱光潜、黄药眠合著,1984)、《海上丝绸之路与文化交流》(1988)、《中国服装史研究》(1988)等;主要译著(均与袁音合译)有《印度的文明》(1965)、《日本绘画史》(1978)、《近东与中东的文明》(1981)、《中国美术史讲义》(日本淡交社,1983)等;编辑有《印度阿旃陀石窟艺术》(1956)、《佛经文学故事选》(1982)等。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