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保尔1932年8月17日出生于加勒比地区特立尼达岛(位于向风群岛最南端、委内瑞拉东北部海岸外)的一个印度婆罗门家庭,祖父1880年作为契约劳工从印度北部漂洋过海移民特立尼达。奈保尔年幼时,父亲凭自学谋到特立尼达英语《卫报》记者之职,于是举家从乡间小镇搬迁到特立尼达首府西班牙港。 西班牙港的市井生活才是年轻的奈保尔眼中“真实的世界”。但另一个世界也许更为真实,那就是英国文化与文学的世界。奈保尔的父亲喜爱英国文学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读书读到精彩处就要念给儿子听,让他一同欣赏。奈保尔在《阅读与写作》(1999)一书中回忆道,他十二岁之前就已经记得英国文学中很多片断,它们主要来自莎剧《裘力斯·凯撒》、狄更斯的《雾都孤儿》、《尼古拉斯·尼克尔贝》和《大卫·科波菲尔》、乔治·艾略特的《弗洛斯河上的磨坊》、兰姆的《莎士比亚故事集》和查尔斯·金斯利的《英雄》。至于他当时对印度的印象则完全来自英国作家(毛姆、艾克利和奥尔都斯·赫胥黎)笔下的印度。换句话说,他自幼就从英国人的视角来认识与他没有直接关联的印度。 在父亲的感染下奈保尔从小立志做作家。 于200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附:关于奈保尔的小故事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奈保尔:我感谢妓女
2001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作家奈保尔11月31日说,他对在婚姻出现危机时他经常光顾的妓女们表示“感谢”。
瑞典的小报当日都用整版篇幅报道这一自爆绯闻的做法纷纷予以报道。
以文笔犀利而富于争议著称的奈保尔承认,由于忙于工作,他无暇去追求更体面的情妇,他只有常常在妓女的怀中寻求慰藉。
他在接受美国npr电台采访时说:“她们给予我安慰,我知道,当我需要时她们乐意效劳。”他的采访内容部分经瑞典公共电台转播。
他说:“我无法去追求其他的女人,因为这耗费时间。如果你想引诱一个女人,如果你的婚姻在各方面都不如意,你就无法决定这样去追求,这需要很多天,很多星期的时间,这等于是放弃事业。”
他还强调说,妓女“给我以生活中别处无法寻得的性慰藉。”但同时他又承认,这种经历并未教会他什么。毫不以之为耻的奈保尔说:“这种女人不会教给我们什么东西。”
负责颁发诺贝尔文学奖的瑞典文学院的成员说,对2001年文学奖得主的言论丝毫不以为意,因为他们是纯粹按照文学成就的标准来选择获奖者的。
马儿姆维斯特教授说:“我们只对作品进行判断。有很多诺贝尔文学讲的得主我永远不会引以为友。”
文学院的成员艾伦说:“诺贝尔奖是对文学的褒奖。与他事无关,这不是品行或道德的评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