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双重公民身份
1)  dual citizenship
双重公民身份
2)  citizenship [英]['sɪtɪzənʃɪp]  [美]['sɪtəzṇ'ʃɪp]
公民身份
1.
On Citizenship of Public Manager;
论公共管理者的公民身份
2.
New agendas? Culture and citizenship in EU policy
欧盟政策中的文化与公民身份
3.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inspects the moral politics of HIV/AIDS actionism of South African how to be helpful to the new form appearance of citizenship.
在本文中,我考察了南非HIV/AIDS行动主义的道德政治如何有助于公民身份(citizen-ship)新形式的出现,这种新形式既与基于权利(rights-based)的斗争相关,又与个体HIV/AIDS患者对病痛和污名化(stigmatization)极端体验的共享意义相关。
3)  Double status
双重身份
1.
Som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erms have special "double status".
部分科学技术史名词具有特别的"双重身份",有的是一身二任,兼在古代、现代科技中有其特定含义;有的是古今交汇,创造于现代,用来表现古代科技事物。
4)  double identity
双重身份
1.
Call of the Wild,the dog Buck has a double identity:on the one hand,he is a dog that reminds us of the primitive beast hidden in human s heart and on the other hand,he is a hero serving as a symbol of all living creatures that have to obey different laws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s.
在《野性的呼唤》中,巴克拥有双重身份:一方面,作为一只狗,提醒人类内心深处隐藏着的原始的野性,另一方面,他又有人的特质,作为所有生物的标志,象征着生物在不同的环境必须要遵循不同的生物规则。
2.
Based on the regulation,a national public servant has double identity and has to distinguish them strictly to fulfil his duty.
基于这种法律规定国家公务员既具有公民身份,又具有公务员身份,因而使得其具有双重身份。
3.
Through a study of the novel,the writer of the thesis concludes that the madness of the narrator is a reflection of the ideology and women s social status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whose madness bears double meaning due to her double identity as a woman and a woman writer.
由于她兼具受束缚的女性和女作家的双重身份,其疯癫也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它反映了女性追求独立和自我空间的要求,另一方面它也体现了19世纪女作家构建自己女性文学传统的努力。
5)  double roles
双重身份
6)  dual role
双重身份
1.
Going forward hardly in the conflict of dual role,dual goal ——A brief analysis of Feng Yu-Hsiang;
在双重身份双重目标的矛盾中曲折前行——冯玉祥略评
补充资料:美军士兵身份牌
Image:11824700181835105.jpg
美军士兵身份牌

士兵身份牌早在美国南北战争时,北军就在部队中开始配发了。当时的身份牌非常简陋,只是一个小纸牌,上面写着携带者所属部队的番号及本人姓名。作战中,若有人员伤亡,根据其身份牌上的记载,别人就可以知道伤亡者属于哪个部队。虽然这种身份牌质地粗糙,并且作用单一,但它却开创了世界军事史上军人佩带身份牌的先河。

时光飞逝,转眼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战争打得非常残酷。由于新式武器的巨大威力,许多士兵受伤或阵亡后已血肉模糊,没法辨认。而那些极易损坏的纸质身份牌已不能适应军队的需要,于是金属身份牌便在战火中应运而生了。美军在一战中佩带的身份牌为圆形,由铝制成,在上面压印出佩戴者的部队番号、血型、姓名。当时,参战的各国军队基本上也都配发了金属身份牌,而美军在战争末期更是增加到每人两枚。

二战时期,美军的身份牌又有了新的改进,首先,它的形状由圆形变为椭圆形,在材料上用铝合金取代了铝,使之更加坚实耐用。并且边缘处有一个小缺口。

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下,许多尸体根本无法辨认,有的尸体更是被随便掩埋,当数年后被发现时早已成为了枯骨。而这时,美军的铝合金身份牌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某人阵亡后,其战友会把阵亡者的两枚身份牌中的一枚放入死者嘴里,一枚放在尸体旁边。当死者无法被运回国时,也可以带走一枚身份牌当做死亡证明。

但二战时的美军身份牌有一个缺点,就是各军种的形状都不一样,陆军偏小,陆战队与海、空军的大小也不一样,这给后勤保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于是,到朝鲜战争爆发时,美军各兵种的身份牌都改为统一的形状及尺寸,同时边缘上的缺口也消失了,比起二战时的身份牌,这种统一的身份牌有了很大进步,特别是其材质采用不锈钢,比铝合金更加坚固耐用。

越南战争期间,50年代研制的身份牌逐渐暴露出它的缺点。首先,越战时美军因为在热带丛林作战,所以在军服内穿的都是无领背心或索性什么都不穿,外面只穿一件热带战斗服。这样,不锈钢的身份牌便极易划伤裸露的皮肤。其次,这种身份牌在战斗中,特别是执行潜伏任务时,容易与武器碰撞,发出声响,暴露自己。由于以上的缺点,美国的地面部队及大部分海、空军士兵开始对这种身份牌深恶痛绝,许多人把这种被戏称为"狗牌"的小金属牌子扔在一边,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宗教符号的标志或和平纪念章。针对这种情况,美国军方对这种身份牌又做了改进。先是在牌子四周包上一层塑料薄膜以改善其上述缺陷。这种方法虽然成本低,但由于塑料膜不结实,容易磨损,所以很快就不用了。很快地,一种新的改进方案被提了出来,就是在其四周套上橡胶圈。这样,不锈钢身份牌的上述缺点就不存在了,美国大兵们又把这些小牌子重新挂到了脖子上。

美军现在使用的身份牌与越战时的区别不是很大,主要差异是在制作方法上。以前的身份牌上的铭文是采用机器压字的方法,成本高而且不漂亮。现在的美军身份牌上的铭文是采用光电技术来进行雕刻的,成本低而且美观大方。

由于美国是个移民国家,所以在今天的美军身份牌上,除了常有的一些标识,如兵种、部队番号、姓名、军衔、血型外,还增加了宗教信仰一项,不同的宗教信仰用不同的字母来表示,如c代表信仰基督教(christianity ),b代表佛教(buddhism ),j代表犹太教(judaism ),l代表伊斯兰教(lslam)等,而无宗教信仰者则用nr表示。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