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hinese foklore geography
中国民俗地理学
2) Chinese folklore
中国民俗学
1.
It is well known that since the revival of the Chinese folklore we have scored outstanding successes in it.
众所周知,自中国民俗学复兴以来,我们已经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民俗学学术危机依然存在。
5) Chinese Modern Folklore
中国现代民俗学
1.
Folklore Weekly and the Chinese Modern Folklore Campaign;
《民俗》周刊与中国现代民俗学运动
2.
In the early period of Chinese modern Folklore Campaign, the development of Anthropology failed to pace with Folklore.
在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开创阶段,人类学的发展远赶不上民俗学。
6) the science of Chinese folklore culture
中国民俗文化学
1.
So it is necessary for all ,especially the academic circle itself, to rethink the science of Chinese folklore culture.
本文认为 ,当代的中国民俗文化学有许多特点和不可取代的学科优势 ,但在本学科领域内有许多人都处于知之不清、似知非知或只知其昔而不知其今的状态 ,其他社会各界更是如此 ,再加上追求“大、洋、玄、奇”的社会心态 ,使这一学科受到有意无意的排斥。
补充资料:民俗地理
研究一定空间范围内民俗的起源、形成、传布和融汇的过程中的地理因素、区域特征、发展前景及其对文化、经济环境作用的学科领域。它是介于民俗学和地理学之间的领域,属文化地理学范畴。
民俗是民间所创造,又为民间所通行和传习,为人们共同传承的民间风俗。包括各种物质生产、服饰、饮食、居住、迁徙、岁时、婚丧礼仪以及工艺、农业、贸易、行业、游艺等习俗。它依靠习惯势力、传袭力量和心理信仰约束,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表现。民俗这种社会文化现象,按其表现形式可分为:①心理习俗,以信仰为其核心,主要是崇拜和禁忌,带有奇异性和神秘性;②行为民俗,也是心理的反映,但更多表现为有形的传袭活动,如仪式、祭礼、婚仪、祈禳、驱崇以及岁时节日、纪念、游艺等方面,所以也称有形民俗;③语言民俗,主要是以语言为手段,表现人们的思想、愿望和要求的传承性艺术,包括原始神话、史诗、叙事诗、传说故事、歌谣、谚语等各种口头文学,还有咒语、口诀、韵语等语言形式。
民俗是社会文化的表现手段之一,同其他社会文化有密切关系。各历史时期的民俗现象常常与广泛的历史现象相互交织在一起,并成为民族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各种社会群体民俗的形成,都起源于不断重复的行为。最初是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显现,以后因为它有意义而保持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习惯、教育文化、家庭、宗教等体系会使各种民俗得到发展,并在一定时空领域内从个别群体成员的习俗转变为群体一致的行为,形成固定的模式,甚至形成典范。如中国许多重要的节日习俗,除夕和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便是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顺应于中国自然、社会环境,在民间形成并普及为全国的民俗活动。社会群体成员的迁移,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往,可以使一些民俗传布开来,如中国的许多民俗已融汇到东亚、南亚、东南亚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民俗中去,美洲等地的一些华人聚居区也保持着中国的民俗。
各地区的民俗除受到当地文化、经济和自然环境的促进和制约作用外,在长期的持续中多次受到不同来源的外地民俗影响,从而形成本地的民俗。各地区、民族的民俗都有固定的形式,而且区域性十分明显,尤其是少数民族。例如中国回族的斋月、哈萨克族的叼羊比赛、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赫哲人的鱼皮衣着、彝族的火把节、侗族的斗牛节等民俗,地方色彩都很鲜明。
有关民俗地理的记述和资料,见诸各国古代大量的文学、历史等类著作,如中国古代的《诗经》、《山海经》、《吕氏春秋》、《楚辞》、《搜神记》、《拾遗记》等。但"民俗(folk)"一词在近代人文科学中使用和民俗研究则始于19世纪英国学者的工作。以后德国、法国、美国、日本、苏联和中国等国都开始对民俗学的研究,民俗地理研究随之发展起来。
民俗地理的研究,有助于对民俗这一文化现象的了解,并有助于民族学、历史学、语言学等的研究,促进国家、民族或地区的文化、教育、社会经济建设、旅游事业和出口创汇等工作的开展。
民俗是民间所创造,又为民间所通行和传习,为人们共同传承的民间风俗。包括各种物质生产、服饰、饮食、居住、迁徙、岁时、婚丧礼仪以及工艺、农业、贸易、行业、游艺等习俗。它依靠习惯势力、传袭力量和心理信仰约束,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表现。民俗这种社会文化现象,按其表现形式可分为:①心理习俗,以信仰为其核心,主要是崇拜和禁忌,带有奇异性和神秘性;②行为民俗,也是心理的反映,但更多表现为有形的传袭活动,如仪式、祭礼、婚仪、祈禳、驱崇以及岁时节日、纪念、游艺等方面,所以也称有形民俗;③语言民俗,主要是以语言为手段,表现人们的思想、愿望和要求的传承性艺术,包括原始神话、史诗、叙事诗、传说故事、歌谣、谚语等各种口头文学,还有咒语、口诀、韵语等语言形式。
民俗是社会文化的表现手段之一,同其他社会文化有密切关系。各历史时期的民俗现象常常与广泛的历史现象相互交织在一起,并成为民族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各种社会群体民俗的形成,都起源于不断重复的行为。最初是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显现,以后因为它有意义而保持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习惯、教育文化、家庭、宗教等体系会使各种民俗得到发展,并在一定时空领域内从个别群体成员的习俗转变为群体一致的行为,形成固定的模式,甚至形成典范。如中国许多重要的节日习俗,除夕和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便是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顺应于中国自然、社会环境,在民间形成并普及为全国的民俗活动。社会群体成员的迁移,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往,可以使一些民俗传布开来,如中国的许多民俗已融汇到东亚、南亚、东南亚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民俗中去,美洲等地的一些华人聚居区也保持着中国的民俗。
各地区的民俗除受到当地文化、经济和自然环境的促进和制约作用外,在长期的持续中多次受到不同来源的外地民俗影响,从而形成本地的民俗。各地区、民族的民俗都有固定的形式,而且区域性十分明显,尤其是少数民族。例如中国回族的斋月、哈萨克族的叼羊比赛、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赫哲人的鱼皮衣着、彝族的火把节、侗族的斗牛节等民俗,地方色彩都很鲜明。
有关民俗地理的记述和资料,见诸各国古代大量的文学、历史等类著作,如中国古代的《诗经》、《山海经》、《吕氏春秋》、《楚辞》、《搜神记》、《拾遗记》等。但"民俗(folk)"一词在近代人文科学中使用和民俗研究则始于19世纪英国学者的工作。以后德国、法国、美国、日本、苏联和中国等国都开始对民俗学的研究,民俗地理研究随之发展起来。
民俗地理的研究,有助于对民俗这一文化现象的了解,并有助于民族学、历史学、语言学等的研究,促进国家、民族或地区的文化、教育、社会经济建设、旅游事业和出口创汇等工作的开展。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