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hinese Marxism
中国马克思主义
1.
On the Rational Integration Annotation Patterns of the Chinese Marxism’s Hermeneutics;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理性整合型诠释模式
2.
On the Future Trends of the Chinese Marxism’s Hermeneutics;
试论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研究的未来走势
3.
Historical Role of the Chinese Marxism s Hermeneutics Research;
试论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研究的历史定位
2) Chinese Marxism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1.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arxism;
熟知并非真知——关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几个问题
2.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and Developing Chinese Marxism;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3.
China Interpreted Marxism and Chinese Marxism:Concept and Problems;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概念刍议与问题解析
3) Marxism in China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
Historical Process and Experience Summarization of Marxism in China;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经验启示
2.
Commemoration of the CPC and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Marxism in China;
中共纪念活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3.
The Exploration of Mao Zedong s Marxism in China;
论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
4) Marxism in contemporary China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1.
Era characteristics of Marxism in contemporary China are reflected in the responses of issues of the times and the grasp of the spirit of the times,thus advancing the social progress.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特色体现在对时代课题的回应和时代精神的把握,并不断推动社会前进。
2.
First,this paper analyzes and explores the necessity and the major points of, as well as the approaches and methods for the popularity of Marxism in contemporary China.
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着重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与方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外部环境建设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3.
Only in this way could Marxism in contemporary China, namely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e popular, ordering and normalized gradually, and convert unfixed form into fixed model step by step.
这样才能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走向大众,逐步规范化、有序化,逐步从不固定的形式转向固定模式化;才能真正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被群众所接受,起到引领群众的作用;也才能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系列成果固化,提高和增强党的执政能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进一步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6) Chinese Marxism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
Chinese Marxism as Viewed from the Epistemology of Michael Oakeshott;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方法——奥克肖特政治认识论的启示
2.
Deng Xiaoping s Exploration Process of Chinese Marxism;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历程
3.
On the Historical Contribution of Deng Xiaoping to Chinese Marxism;
论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贡献
补充资料: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著作在中国的传播(1903~1949)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著作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介绍,从20世纪初开始传入中国,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内,得到了迅速的广泛的传播。
辛亥革命前后 在中国最早介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著作的,是1903年赵必振译日本福井准造著的《近世社会主义》,上海广智书局出版。该书第二编第一章《加陆马陆科斯(即卡尔·马克思)及其主义》中,介绍了K.马克思的生平,马克思与F.恩格斯的友谊以及他们的几篇代表作:《共产主义宣言》(即《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经济学之评论》(即《政治经济学批判》、《自哲理上所见之贫困》(即《哲学的贫困》、《英国社会劳动之状态》(即《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等。该书还介绍了以《资本论》为主要内容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如劳动价值、劳动力价格、剩余价值、资本的来源等,并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存在、发展和必然灭亡的规律性。
1905年 11月蛰伸(朱执信)在《民报》第2号发表了《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文中节译了《共产党宣言》,并着重介绍了资本的实质及利润的来源、无产阶级贫困化等问题,得出了"资本基于掠夺"的结论。虽然对《资本论》介绍的深度和广度远不如《近世社会主义》一书,但却是作者根据自己对《资本论》中某些观点的领会来写的,是中国人早期介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著作。
"五四"运动至中国共产党成立 "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1919年5月李大钊(1889~1927)在《新青年》第6卷第5、6号"马克思主义专号"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文章介绍了唯物史观、科学社会主义和《资本论》的主要内容,阐述了剩余价值理论,剖析了资本剥削的实质,阐明了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北京《晨报》副刊在李大钊主持下开辟了《马克思研究》专栏,并在1919年 5月9日至6月 1日的专栏中发表了食力从日文转译的《劳动与资本》(即《雇佣劳动与资本》),这是中国第一次发表马克思重要经济著作的译文。在1919年 6月3日至11月1日的专栏中发表了渊泉(陈溥贤)译的《马氏资本论释义》(即K.考茨基的《马克思的经济学说》)。1920年8月,上海社会主义研究社出版了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1920年9月上海新文化书社出版了李汉俊译马尔西的《马克思资本论入门》。1920年10月北京《民国》杂志发表了费觉天译的《马克思底资本论自叙》(即《资本论》第一版序言》)。1920年《新青年》第 8卷第4号发表了震瀛译列宁的《过渡时代的经济》(即《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这段时间中,已初步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经济思想。 中国共产党成立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从群众的自发行动,开始变为在共产党领导下有计划有组织的政治活动。1921年 9月中共中央委派李达在上海成立人民出版社,计划出版"马克思全书"、"列宁全书"、"康民尼斯特(共产主义)丛书"等著作。虽然由于白色恐怖和物质条件不足而没完成计划,但仍有一批著作问世。有关经济学的著作有:袁湘(袁让)译《工钱劳动与资本》(即马克思的《雇佣劳动与资本》),李漱石(李汉俊)译《资本论入门》,李立译《劳农会之建设》(即列宁的《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等。1922年5月5日马克思诞生 104周年,在中共中央领导下,各地共产党、共青团组织和进步团体纷纷开展纪念活动。上海专门编辑出版了《马克思纪念册》,载有马克思传记和学说。1922年,李季译《价值、价格及利润》(即《工资、价格和利润》),商务印书馆出版;1926年新青年出版社出版斯大林的《列宁主义概论》(即《论列宁主义基础》);1927年3月陈寿僧译R.卢森堡的《新经济学》,中国新文社出版。当时,李大钊等还采取演说、讲课等形式来宣传马克思主义及经济学说。李大钊在1922年 2月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举办的演讲会上,讲了"马克思的经济学说",1923年1月又在北京大学经济学会讲了"社会主义下的经济组织"。李达在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后,应毛泽东的邀请任湖南自修大学校长,讲授剩余价值学说等课程。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后,革命处于低潮。但在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在中国的传播却有新的进展。在翻译原著方面,1929年,杜竹君译《哲学之贫困》,上海水沫书店出版。1930年,吴黎平译《反杜林论》,上海江南书店出版。《资本论》第一卷,有多种译本:一是陈启修(陈豹隐)译,第1分册(1~3章);二是潘冬舟译,第2、3分册,上海昆仑书店1930年版和北京东亚书店1932年版;三是王慎明(王思华、玉枢)和侯外庐(右铭)译,分上下册,北京国际学社 1932,1936年版;四是吴半农译,第1卷第1分册(第1、2章),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刘埜平译《资本主义最后阶段帝国主义论》,上海启智书局1929年版。彭苇秋等译:《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上海春秋书店1930年版。画室译:《科学的社会主义之梗概》(即《卡尔·马克思》),上海泰东图书局1930年版等。
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革命根据地也得到传播。由于国民党军队的反革命"围剿",根据地的纸张和印刷条件非常困难,但仍用油印机、石印、木板来印刷或用毛笔手抄马克思主义著作。如手抄本《马克思主义浅说》,通俗地解释了什么是资本、商品、价值、使用价值。中共兴国县委曾翻印过另一版本的《马克思主义浅说》,闽西根据地出版过《社会主义浅说》等。
抗日战争时期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一直关怀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出版工作,并号召全党深入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来提高党的战斗力。在这种形势下,延安成为出版发行马克思主义著作的重要阵地。解放社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丛书》、《列宁选集》、《斯大林选集》等。其中有《政治经济学论丛》、《〈资本论〉提纲》、《哥达纲领批判》等。此外,在解放区的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等学校还开设有政治经济学和现实经济的课程。
在上海、武汉、重庆等国民党统治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著作的出版工作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一方面重印延安解放社的书籍,以及重译和再版一些已有的经济学著作;另一方面又出版了一批新的译著,1938年郭大力、王亚南译《资本论》全书,由上海读书生活出版社首次出版;1939年又出版了郭大力译《资本论通信集》;章汉夫和许涤新译《恩格斯论〈资本论〉》。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1949年5月上海实践出版社出版了郭大力译《剩余价值学说史》。到此为止,马克思的主要经济著作几乎都有了中译本。
这一时期,在解放区继续出版发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著作。1949年 2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审定的"干部必读"书目,其中一半是与经济学有关的著作:《政治经济学》、《帝国主义论》、《国家与革命》、《列宁主义基础》、《列宁斯大林论社会主义建设》(上、下)、《列宁斯大林论中国》等。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著作在中国传播产生了巨大影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力地指导了中国革命。
参考书目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在中国的传播》,人民出版社,北京,1983。
张静庐:《马克思、恩格斯重要著作中译文年表》,《新建设》1953年第5期,北京。
辛亥革命前后 在中国最早介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著作的,是1903年赵必振译日本福井准造著的《近世社会主义》,上海广智书局出版。该书第二编第一章《加陆马陆科斯(即卡尔·马克思)及其主义》中,介绍了K.马克思的生平,马克思与F.恩格斯的友谊以及他们的几篇代表作:《共产主义宣言》(即《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经济学之评论》(即《政治经济学批判》、《自哲理上所见之贫困》(即《哲学的贫困》、《英国社会劳动之状态》(即《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等。该书还介绍了以《资本论》为主要内容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如劳动价值、劳动力价格、剩余价值、资本的来源等,并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存在、发展和必然灭亡的规律性。
1905年 11月蛰伸(朱执信)在《民报》第2号发表了《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文中节译了《共产党宣言》,并着重介绍了资本的实质及利润的来源、无产阶级贫困化等问题,得出了"资本基于掠夺"的结论。虽然对《资本论》介绍的深度和广度远不如《近世社会主义》一书,但却是作者根据自己对《资本论》中某些观点的领会来写的,是中国人早期介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著作。
"五四"运动至中国共产党成立 "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1919年5月李大钊(1889~1927)在《新青年》第6卷第5、6号"马克思主义专号"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文章介绍了唯物史观、科学社会主义和《资本论》的主要内容,阐述了剩余价值理论,剖析了资本剥削的实质,阐明了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北京《晨报》副刊在李大钊主持下开辟了《马克思研究》专栏,并在1919年 5月9日至6月 1日的专栏中发表了食力从日文转译的《劳动与资本》(即《雇佣劳动与资本》),这是中国第一次发表马克思重要经济著作的译文。在1919年 6月3日至11月1日的专栏中发表了渊泉(陈溥贤)译的《马氏资本论释义》(即K.考茨基的《马克思的经济学说》)。1920年8月,上海社会主义研究社出版了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1920年9月上海新文化书社出版了李汉俊译马尔西的《马克思资本论入门》。1920年10月北京《民国》杂志发表了费觉天译的《马克思底资本论自叙》(即《资本论》第一版序言》)。1920年《新青年》第 8卷第4号发表了震瀛译列宁的《过渡时代的经济》(即《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这段时间中,已初步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经济思想。 中国共产党成立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从群众的自发行动,开始变为在共产党领导下有计划有组织的政治活动。1921年 9月中共中央委派李达在上海成立人民出版社,计划出版"马克思全书"、"列宁全书"、"康民尼斯特(共产主义)丛书"等著作。虽然由于白色恐怖和物质条件不足而没完成计划,但仍有一批著作问世。有关经济学的著作有:袁湘(袁让)译《工钱劳动与资本》(即马克思的《雇佣劳动与资本》),李漱石(李汉俊)译《资本论入门》,李立译《劳农会之建设》(即列宁的《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等。1922年5月5日马克思诞生 104周年,在中共中央领导下,各地共产党、共青团组织和进步团体纷纷开展纪念活动。上海专门编辑出版了《马克思纪念册》,载有马克思传记和学说。1922年,李季译《价值、价格及利润》(即《工资、价格和利润》),商务印书馆出版;1926年新青年出版社出版斯大林的《列宁主义概论》(即《论列宁主义基础》);1927年3月陈寿僧译R.卢森堡的《新经济学》,中国新文社出版。当时,李大钊等还采取演说、讲课等形式来宣传马克思主义及经济学说。李大钊在1922年 2月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举办的演讲会上,讲了"马克思的经济学说",1923年1月又在北京大学经济学会讲了"社会主义下的经济组织"。李达在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后,应毛泽东的邀请任湖南自修大学校长,讲授剩余价值学说等课程。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后,革命处于低潮。但在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在中国的传播却有新的进展。在翻译原著方面,1929年,杜竹君译《哲学之贫困》,上海水沫书店出版。1930年,吴黎平译《反杜林论》,上海江南书店出版。《资本论》第一卷,有多种译本:一是陈启修(陈豹隐)译,第1分册(1~3章);二是潘冬舟译,第2、3分册,上海昆仑书店1930年版和北京东亚书店1932年版;三是王慎明(王思华、玉枢)和侯外庐(右铭)译,分上下册,北京国际学社 1932,1936年版;四是吴半农译,第1卷第1分册(第1、2章),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刘埜平译《资本主义最后阶段帝国主义论》,上海启智书局1929年版。彭苇秋等译:《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上海春秋书店1930年版。画室译:《科学的社会主义之梗概》(即《卡尔·马克思》),上海泰东图书局1930年版等。
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革命根据地也得到传播。由于国民党军队的反革命"围剿",根据地的纸张和印刷条件非常困难,但仍用油印机、石印、木板来印刷或用毛笔手抄马克思主义著作。如手抄本《马克思主义浅说》,通俗地解释了什么是资本、商品、价值、使用价值。中共兴国县委曾翻印过另一版本的《马克思主义浅说》,闽西根据地出版过《社会主义浅说》等。
抗日战争时期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一直关怀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出版工作,并号召全党深入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来提高党的战斗力。在这种形势下,延安成为出版发行马克思主义著作的重要阵地。解放社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丛书》、《列宁选集》、《斯大林选集》等。其中有《政治经济学论丛》、《〈资本论〉提纲》、《哥达纲领批判》等。此外,在解放区的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等学校还开设有政治经济学和现实经济的课程。
在上海、武汉、重庆等国民党统治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著作的出版工作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一方面重印延安解放社的书籍,以及重译和再版一些已有的经济学著作;另一方面又出版了一批新的译著,1938年郭大力、王亚南译《资本论》全书,由上海读书生活出版社首次出版;1939年又出版了郭大力译《资本论通信集》;章汉夫和许涤新译《恩格斯论〈资本论〉》。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1949年5月上海实践出版社出版了郭大力译《剩余价值学说史》。到此为止,马克思的主要经济著作几乎都有了中译本。
这一时期,在解放区继续出版发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著作。1949年 2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审定的"干部必读"书目,其中一半是与经济学有关的著作:《政治经济学》、《帝国主义论》、《国家与革命》、《列宁主义基础》、《列宁斯大林论社会主义建设》(上、下)、《列宁斯大林论中国》等。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著作在中国传播产生了巨大影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力地指导了中国革命。
参考书目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在中国的传播》,人民出版社,北京,1983。
张静庐:《马克思、恩格斯重要著作中译文年表》,《新建设》1953年第5期,北京。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