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3rd proof edition
三校本
1.
The authors have reason to think that the work was not written by Xu himself,so it is not the authentic 3rd proof edition stored by Xu s family.
上海博物馆所藏徐光启译《几何原本》前三卷书中有很多修改的字迹,该文对这些笔迹、用词规律、标点符号、数学符号等细节进行考辨,认为不是徐光启所写,因而该书并非徐氏家藏的“三校本”。
2) independent college
三本院校
1.
Research on the Learning Strategies of English in the independent college;
三本院校学生学习策略研究
2.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Current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Situation in the Independent College
三本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分析
3) The ABC of School-Based Research
校本研究一二三
4) school-based
校本
1.
Developing School-based Specialization of Teachers in Primary Schools;
试论小学教师的校本专业发展
2.
Short commentar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chool-based talent-cultivation mode in the high-vocational education;
试论高职教育校本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
3.
Action Research: An Effective Way of Improving School-based Teacher Training;
行动研究:一种促进校本教师培训的有效途径
5) school-base
校本
1.
On "school-based" education and the tendency of its development;
试论校本教育及其发展趋势
2.
The main problems are the revers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hool-base" and "nation-base" and the partial exaggeration of the function of "school-base" in basic educational reform.
“校本”的推广加速了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步伐,但随着改革的深化,其中的问题逐渐显露,不可小觑。
3.
An important strategy of school development is to develop a school-based mechanism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ization, whose core is "learning" and goes through the whol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al process of "speaking, doing, and writing.
经过近三年的努力,以《开发教育教学案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课题为载体,依据对话、行动研究、案例开发等理论,初步构建了以"学习"为核心,贯穿"说、做、写"全过程的校本教师专业发展机制。
补充资料:《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穿关》
明代戏曲服饰史料。脉望馆为明代藏书家赵琦美书室名。赵琦美(1563~1624)一名开美,字玄度,号清常道人,常熟人。万历、天启年间,历任太常寺典簿、都察院都事、刑部郎中等职。生平好"网罗古今载籍","损衣削食,假借缮写"(钱谦益《初学集·刑部郎中赵君墓表》),"所裒聚凡数万卷"(龚立本《烟艇永怀》)。赵氏钞校的元明杂剧,清初为钱曾(1629~1702)所得,录于《也是园书目》中,故有称《也是园古今杂剧》。后又数易其主。1938年收为国有,藏北京图书馆。1939年,商务印书馆选出144种排印出版,题为《孤本元明杂剧》。此纸型于1957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重印。1958年,郑振铎又将现存的全部脉望馆钞校元明杂剧共 242种编入由他主编的《古本戏曲丛刊》第4集中,影印出版。在这批元明杂剧中,有102种附有"穿关"。"穿关"详列了每折戏的登场人物及其应穿戴的衣冠、髯口,应执的砌末。"穿关"即穿戴关目之意。附有"穿关"的剧本,赵琦美在卷末题识中大都注明录自"内本"或据"内本"校过,可知"穿关"所记录的,乃是明代宫中演出这些剧本时的装扮实况。从题识看,赵氏钞校这些剧本的时间是在万历四十二至四十五年间(1614~1617)。其时北曲已经衰微,宫中演剧时尚也由北杂剧趋向各种南曲声腔,"如'弋阳'、'海盐'、'昆山'诸家俱有之"(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补遗·禁中演戏》)。所以产生这批"穿关"的年代,当比赵氏转录的时间为早,很可能是由嘉靖、隆庆年间或者更早一些时候的宫廷艺人们制定的。
"穿关"记载有主要冠服名目 200多种,经过不同搭配所形成的装束样式近 300种。此外还记载了假发和髯口30多种,面具和形儿40多种,刀枪把子及其他砌末近百种。此虽非宫廷戏衣、戏具的全部,但明代宫廷杂剧的装扮面貌,于此可见大略。"穿关"中的冠服名目,大都可以从史籍上找到它们的生活来源,其中既有明代以前的服饰因素,也掺杂了明代的服饰,但其用法,同生活实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艺术加工程度,因无图象,无从判断。在近 300种装束样式中,男扮比女扮丰富得多,男扮中武扮又比文扮丰富,这是同所收北杂剧有较多的军事题材相适应的。"穿关"所反映的穿戴规制表明,当时除了注意区分男女、老幼、文武之外,还强调表现人物的不同的社会地位,民族的差别在服饰上也有标志。但所有这些表现,都是经过了程式化的。它们不表现某朝某代的历史具体性以及地区、季节的差别,以通用于各个朝代的历史故事戏。"穿关"包括的装束样式,比起后世戏曲来,还是简单的。不少戏剧场面的装扮,显得呆板、单调。但对于某些人物形象却已作了相当生动的刻画,如关羽、张飞、孟良、焦赞、李逵等,这同吸收说唱、小说的艺术描写有关。这批"穿关",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比较系统的戏曲服饰史料,对于研究戏曲舞台美术的历史演变,有重要价值。
"穿关"记载有主要冠服名目 200多种,经过不同搭配所形成的装束样式近 300种。此外还记载了假发和髯口30多种,面具和形儿40多种,刀枪把子及其他砌末近百种。此虽非宫廷戏衣、戏具的全部,但明代宫廷杂剧的装扮面貌,于此可见大略。"穿关"中的冠服名目,大都可以从史籍上找到它们的生活来源,其中既有明代以前的服饰因素,也掺杂了明代的服饰,但其用法,同生活实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艺术加工程度,因无图象,无从判断。在近 300种装束样式中,男扮比女扮丰富得多,男扮中武扮又比文扮丰富,这是同所收北杂剧有较多的军事题材相适应的。"穿关"所反映的穿戴规制表明,当时除了注意区分男女、老幼、文武之外,还强调表现人物的不同的社会地位,民族的差别在服饰上也有标志。但所有这些表现,都是经过了程式化的。它们不表现某朝某代的历史具体性以及地区、季节的差别,以通用于各个朝代的历史故事戏。"穿关"包括的装束样式,比起后世戏曲来,还是简单的。不少戏剧场面的装扮,显得呆板、单调。但对于某些人物形象却已作了相当生动的刻画,如关羽、张飞、孟良、焦赞、李逵等,这同吸收说唱、小说的艺术描写有关。这批"穿关",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比较系统的戏曲服饰史料,对于研究戏曲舞台美术的历史演变,有重要价值。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