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斯里兰卡橄榄
1)  the SriLanka olive
斯里兰卡橄榄
1.
The storage effect of the SriLanka olive has been studied under normal and low temperature.
探讨了斯里兰卡橄榄在常温和低温下的贮藏效果。
2)  Sri Lanka
斯里兰卡
1.
An Analysis on Sino-Sri Lanka Relation;
试析中国与斯里兰卡关系的发展
2.
The Dilemma of Development and Racial Conflicts --Experience and Lessons of the Modernization in Sri Lanka;
发展与民族冲突的困境——斯里兰卡现代化的经验与教训
3.
On the Sri Lanka Social Welfare System;
斯里兰卡社会福利制度初探
3)  Ceylon peridot
锡兰橄榄石
4)  Sri Lanka EMU
斯里兰卡动车
1.
Local process of wheels for Sri Lanka EMUs;
斯里兰卡动车组车轮国产化工艺
5)  Ceylon cedar
斯里兰卡楝木
6)  cinnamon wood
斯里兰卡肉桂木
补充资料:斯里兰卡历史
      斯里兰卡全称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古称"兰卡"(汉语音译楞伽)。中国古书称之为师子国、僧伽罗国、僧诃罗国等。僧伽罗系梵语 Simhala一词的音译,意为狮子。古代阿拉伯航海家称其为"塞伦底伯",意为"宝岛","锡兰"一称即由此演变而来。1972年改称"斯里兰卡","斯里"为尊称,无词义,目前"锡兰"一称仍通用。
  
  斯里兰卡是印度半岛南端印度洋中的一个岛国,北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为印度洋东西方海上交通必经之地。面积65610平方公里。人口1580万(1985)。僧伽罗人占72%,泰米尔人占20.5%,摩尔人占 6.7%,柏格人和马来人占 0.8%。僧伽罗语为官方语言,泰米尔语为民族语言,社会上层通用英语。居民67.3%信奉佛教,17.6%信奉印度教,7.9%信奉基督教,7.1%信奉伊斯兰教。首都科伦坡。
  
  早期移民  斯里兰卡有两千多年文字记载的历史。来自南亚次大陆北部的雅利安移民约在公元前 6世纪来到兰卡岛,先在沿海地区落脚,然后沿河流向内地迁移,建立若干沿河村落并种植水稻。移民中最强大的是僧伽罗人。这一名称后来成了所有移民的共同名称。雅利安移民的政治制度是婆罗门式的。在南印度种姓制度影响下,逐渐形成斯里兰卡独特的种姓制度,构成了僧伽罗村社制度的基础。
  
  僧伽罗王朝时期  约在公元前5世纪,维阇耶建立僧伽罗王朝(又称维阇耶王朝)。公元前377年,维阇耶的曾外孙槃陀迦阿巴耶夺得王位,建都阿努拉达普拉。他修建水库池塘,开创了僧伽罗水利文明。公元前250年前后,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派其子来岛上弘扬佛教,受到王家的欢迎。至公元前 2世纪左右僧伽罗人放弃原有的婆罗门教信仰,接受了佛教。(见彩图)
  
  公元前205年,南印度朱罗贵族埃拉腊颠覆了僧伽罗王朝,统治达44年之久。公元前 161年,鲁呼纳地方一位王子杜多迦摩尼率兵打败埃拉腊,统一了国家。公元前 103年,南印度再次入侵。国内干戈扰攘,内讧不止。公元59年,一宫庭守门人篡夺王位,结束了维阇耶王朝的统治。
  
  兰巴建纳王朝  公元65年,兰巴建纳家庭的伐沙巴夺得政权,建立第一兰巴建纳王朝。统治阶级重视水利,农业得到进一步发展。311年佛牙传入,进一步加强了佛教的统治地位。433年,南印度潘地亚人入侵。在抵抗外患的斗争中摩利耶家族势力渐强,达都舍那于459年建立摩利耶王朝。在水利灌溉、建筑工程及绘画艺术方面都取得伟大成就。后来,干戈又起,兰巴建纳和摩利耶家族轮番执掌权柄。684年摩那梵摩在南印度帕拉瓦人支持下建立第二兰巴建纳王朝。778年前后,北方省人民开展抗税斗争,遭到镇压。此后直至1017年第二兰巴建纳王朝解体,僧伽罗王族经常介入南印度潘地亚人、帕拉瓦人和朱罗人之间的斗争,来自南印度的入侵和报复性袭击时有发生。833~843年潘地亚人来攻,索得赔款而去。862年舍那二世出兵南印度,洗劫马杜赖。947年朱罗人把兰卡岛一部分地区并入朱罗帝国版图,1017年推翻兰巴建纳王朝。
  
  波隆纳鲁瓦王朝  1055年僧伽罗王族维阇耶巴忽在鲁呼纳称王,1070年收复阿努拉达普拉,统一了国家。为避开外患,都城迁至波隆纳鲁瓦,史称波隆纳鲁瓦王朝。1153年罗阇罗多地方的波罗迦罗摩巴忽夺得王位称一世,平定割据,开始了岛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大规模修建水库池塘,推动了农业的发展,获得"东方谷仓"的美誉。文学、造型艺术等方面也有新的发展。波罗迦罗摩巴忽一世曾出兵缅甸,进攻南印度的潘地亚人。波罗迦罗摩巴忽一世以后,政权落入羯陵伽人手中。政局混乱,生产荒废,人民生活陷入困境。1214年马来人摩伽率军登陆,结束了波隆纳鲁瓦王朝的统治。
  
  三国时期 1232年僧伽罗族的维阇耶巴忽三世(1232~1236在位)平定马来人,取得佛牙,在檀巴德尼亚建立檀巴德尼亚王朝。僧伽罗王族采取偏安政策,都城一再南迁。北部水利系统遭到破坏,土地荒废,生产衰退。王权所及不出京城。国家进入衰微时期。不时有外族入侵。14世纪初,来自南印度的泰米尔人占领岛的北部,建立贾夫纳王朝,从此兰卡岛分成南北两个不同民族、语言和宗教的地区。
  
  1335年科提人之小弗卢·维阇巴建立甘波罗王朝,在此前后,马拉雅兰人血统的僧伽罗人在西部沿海建立罗依伽摩王国。全国呈三足鼎立之势。
  
  1411年郑和第二次下西洋时。携礼晋见罗依伽摩的国王维罗·阿罗吉湿婆罗。遭国王敌视,双方发生冲突。国王被俘后,解往中国。次年中国明廷释放国王及家属,另立波罗迦罗摩巴忽六世为王,开始了科提王朝的历史。1450年波罗迦罗摩巴忽一度征服贾夫纳,使该岛获得政治上的统一。
  
  殖民统治时期  1505年,一支葡萄牙舰队侵入科伦坡港。1518年葡人修筑炮台并获贸易特许。1521年科提的三个王子杀父割据,建立科提、悉达伐迦和罗依迦摩三个王国。葡萄牙人借机利用矛盾,逐渐取得对沿海地区的控制。侵略者掠夺肉桂、大象和胡椒,胁迫和诱骗当地人改信天主教。占领区内的兰卡人民为驱逐侵略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1519年两万多人包围科伦坡炮台达 7个月之久。悉达伐迦国王摩耶杜恩及其子罗阇辛哈坚持与葡军作战,重创敌军。1559年穆勒利亚一战给侵略者以毁灭性打击。这期间,康提是反抗侵略斗争的基地。康提王国建于1474年。1582年罗阇辛哈将其并入悉达伐迦。在这里僧伽罗人利用山区有利地形开展游击战争。1591年葡军攻入康提,扶植傀儡国王。不久维摩罗·达摩苏里亚登基,宣布独立。1594年率众打败葡军的进攻。1619年,葡萄牙殖民军征服贾夫纳。1638年,葡军血洗康提。但随后即遭僧伽罗军民的沉重打击,几乎全军覆没。由于力量单薄,康提王早在1602年就开始寻求另一个海上强国荷兰的帮助。1612年荷兰人获得广泛的贸易特权,但却不愿提供实际援助。
  
  1638年荷兰人从葡萄牙手里相继夺取巴提卡洛亚和亭可马里并与康提签订不平等条约。1652年,康提军民在罗阇辛哈二世率领下对葡军发起进攻,收复了大片领土并准备攻占科伦坡。荷兰人出面阻止,提出由荷军进攻科伦坡,破城后再把科伦坡交给康提军队。1656年科伦坡葡军投降,但荷兰人以种种借口拒不履行诺言。1658年荷兰人完全取代葡萄牙人,占领了所有沿海地区。荷兰人利用当地传统社会结构和种姓制度对兰卡岛进行统治。大批肉桂、大象被低价或无偿运到欧洲或开罗市场谋取暴利。殖民当局还利用税收进行无情搜刮,制订法律对当地人民进行镇压。同时,基督教会也大肆进行改教活动。
  
  1734年、1760年肉桂工人两次举行暴动。1736年康提王宣布对荷作战。1765年荷军攻入康提,遭到有力抵抗后,被迫退出,与康提议和,向康提纳贡。1766年荷兰人迫使康提签订条约,规定荷人占有沿海地区,独立对外贸易。1798年英国宣布兰卡为"王冠殖民地"。1802年英法亚眠条约(1802)规定兰卡为英国直辖殖民地。
  
  英国人来到后,抗英起义曾席卷全岛。1803年殖民军攻入康提。在马哈韦利河岸康提军民与敌血战,英军惨败。1811年和1815年英国人趁康提内讧之机,两次收买大封建主、最后征服全岛。
  
  殖民主义者践踏当地人民的宗教信仰,激起人民的强烈不满。削弱封建主的特权也引起封建头人的反抗。1817年10月乌瓦省发生抗英起义,得到广泛同情和支持。斗争坚持10个月之久。1848年抗英浪潮再起,殖民当局实行军法统治。
  
  殖民当局在全岛实行统一的司法和行政管理。经济体制也进行了全面改革。英国资本大量流入,控制了主要经济命脉。斯里兰卡成了大英帝国的农产品和其他原料基地。英国殖民主义者对兰卡的掠夺方式是开辟种植园,强征农民的土地,迫使他们到种植园做工。1830~1870年间咖啡种植一度取得成功。后因叶病,遂转向经营茶园、橡胶园和椰子园。当地人不愿背井离乡到种植园劳动。种植园主从南印度招来大批泰米尔契约劳工。这就是无国籍印度人或称"印度泰米尔人"问题的由来。开辟种植园破坏了原有的封建性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逐渐使兰卡变成缺乏制造业,出口茶叶、橡胶、椰子,进口粮食和成品的典型殖民地经济,现代化种植园与封建性小农经济并存。基督教代替了佛教的统治地位,英语成了行政和教学用语。
  
  走向独立  封建性小农经济的破坏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某些条件。一部分封建主开始向种植业等行业投资。民族资产阶级出现在政治舞台上。19世纪末期开始的佛教复兴运动唤起了民族觉悟。1915年殖民当局在僧伽罗人和摩尔人之间挑起冲突并进行镇压,激起当地人的强烈反对。1919年前后,锡兰国民大会等政党成立。19世纪50年代提出的宪法改革要求在这时更加强烈。罢工浪潮此起彼伏。1920年码头工人举行罢工。1923年铁路工人举行罢工。1927年,英国政府派多诺莫尔勋爵为首的委员会就宪法改革进行调查。1931年公布的宪法规定,举行普选,设立有立法和行政权力的国家院和部长会议。实际上是在不损害英帝国统治和利益的前提下,用当地人协助统治当地人。实权仍掌握在英国总督手中,英国人还利用代表制问题加剧僧伽罗人和泰米尔上层人物之间的摩擦,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1934~1935年接踵而来的疟疾和旱灾使当地人民生活更加贫困。1939年中央省和乌瓦省茶园工人掀起罢工浪潮。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由于兰卡岛所处的战略地位,殖民当局向当地改良主义的领导人做出让步。1942年后,部长会议逐渐向责任内阁过渡。1944年,在当地人要求下,英国又指定索尔兹伯里宪法委员会进行宪法改革。翌年发表的宪法草案规定给予当地人内部自治,国防、外交仍由英国负责,总督握有"非常权力"。作为盟军东南亚战区司令部所在地和给养补给地,锡兰经济受到刺激,发展较迅速,国内资本主义有较大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摆脱殖民统治的要求更加强烈。1946年锡兰国民大会和僧伽罗大会合并,成立统一国民党,工人运动高涨,罢工不断发生。在总的战略撤退形势下,英国终于于1947年同意锡兰作为自治领而独立。同年 9月进行首次议会大选,统一国民党获胜组阁,原在殖民政府充任要职的S.森那纳亚克担任政府总理。1948年2月4日锡兰正式独立。
  
  独立后的斯里兰卡  独立后组成两院制议会,实行总理制。总督代表英王,为国家元首。然而森那纳亚克的统一国民党政府仍然执行殖民时期的内外政策,主张"有秩序和保守的进步",对外亲近西方,依靠英国;对内维护大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忽视本国文化。殖民地经济遗留下来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广大人民群众,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沮丧和失望情绪日益强烈,群情激愤,人心思变。
  
  1956年举行的第 3届议会大选中,以斯里兰卡自由党为主体的人民联合阵线得到包括佛教比丘、乡村教师、传统医生以及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广大人民的广泛支持,击败连续两次执政的统一国民党,获胜组阁。S.W.R. D.班达拉奈克就任总理兼国防和外交部长。班达拉奈克政府奉行和平、中立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与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关系。1957年 2月同中国建交。对内收回英国在岛上的海、空军基地,着手清除殖民主义残余;将科伦坡港及银行、运输业收归国有;颁布有利农业生产的《稻田法》,努力发展民族经济;恢复和发展传统文化,重视佛教,使国家开始走上真正独立自主的道路。但这期间僧伽罗佛教民族主义和泰米尔地方民族主义都有抬头,两族关系紧张。1959年班达拉奈克遇刺身亡。以班达拉奈克夫人西丽玛沃·班达拉奈克为总理的自由党政府继续执行班达拉奈克的政策,对外坚持独立自主和不结盟,提出宣布印度洋为和平区的主张;对内加速实行国有化政策,发展民族经济。但经济继续恶化,国营工商业萧条,民族问题加深,政局不稳。1962年发生未遂政变,政府宣布紧急状态。1964年12月,自由党副领袖等14名议员与反对党一起投不信任票,政府倒台。
  
  1965年统一国民党再次执政,鼓励私营企业的发展,增加粮食生产,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仍为通货膨胀和失业所困扰。1970年,自由党与兰卡平等社会党和斯里兰卡共产党组成联合阵线,大选获胜。班达拉奈克夫人再次组阁。由于积重难返,大选中的允诺难以兑现,引起了失业青年和其他青年的不满。1971年 4月发生由人民阵线发动的武装判乱,政府宣布紧急状态。
  
  1972年5月22日国民议会通过新宪法,宣布斯里兰卡为自由、独立和主权的共和国,改行一院制议会。宪法规定给佛教以最优先的地位,并正式规定僧伽罗语为唯一的官方语言,另外在70年代中期,政府在教育等方面实行有利于僧伽罗人的政策,再次引起泰米尔人的不满。泰米尔人政党联邦党、泰米尔大会党和锡兰工人大会等组成泰米尔联合阵线,后改名泰米尔联合解放阵线,继而提出分立口号。
  
  联合阵线政府进行了土地改革,推行国有化政策,使国家资本在主要经济部门中占主导地位,工业有一定发展。但由于殖民地经济残留下来的问题以及政策上的失误,经济发展迟缓,物价上涨,失业更加严重。1975年10月政府在国有化政策上发生分歧,兰卡平等社会党被赶出政府。1977年2月斯里兰卡共产党"退出"联合阵线。自由党内也不断有人辞职、倒戈,政府处境困难。1977年议会大选前夕,统一国民党进行了改组,宣布将改变以往的某些政策,接过中、小资产阶级的一些口号。大选结果统一国民党获胜,由J.R.贾亚瓦德纳担任总理。1978年2月起贾亚瓦德纳任总统。1978年8月16日,议会通过新宪法,改国名为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废除总理制,改行总统制。统一国民党政府奉行独立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对内实行自由化经济,国民经济有较大发展。1980年 6月举行地区发展委员会选举,在全国组成24个地区发展委员会,以便下放行政权力,有效地协调指导开发,给地方以一定的自治权。选举结果统一国民党掌握18个委员会,泰米尔联合解放阵线控制了北方省和东方省 6个委员会。(见彩图)
  
  1982年10月贾亚瓦德纳在总统选举中获胜,1983年2月4日再次就任总统。继续推行自由竞争和对外开放政策,经济发展较快。但由于缺乏资金,以及通货膨胀和民族问题的影响,经济面临许多困难。
  
  1983年7月23日,泰米尔伊拉姆猛虎解放组织在北部城市贾夫纳袭击政府军一支车队,打死13名官兵,引起斯里兰卡25年来最严重的民族骚乱。议会通过关于取缔泰米尔猛虎组织及其他类似组织的法案。1984年 6月议会颁布紧急状态法,对泰米尔恐怖主义活动进行严厉镇压。猛虎组织采取对抗方针,局势进一步恶化。
  
  斯里兰卡和印度之间在泰米尔人问题上存在较大的分歧。1985年贾亚瓦德纳总统访印,就此问题同拉·甘地交换了意见。1987年 7月29日斯、印双方签署了一项旨在结束斯里兰卡长达4年之久种族冲突的和平协议。协议规定,泰米尔武装分子同政府军停火并交出武器,斯政府释放在押的泰米尔人,泰米尔人聚居的北方省和东方省合并,成立单一的省理事会,实行自治。协议签订的第二天,印度军队进驻斯里兰卡,监督协议条款的实施。10月20日印军攻占泰米尔武装分子盘踞的贾夫纳城。"猛虎组织"从此一蹶不振。当时,印度驻斯里兰卡维持和平部队有 5.2万人。此后,斯里兰卡内乱趋于缓和。1988年 5月30日印度国防部长同斯里兰卡政府磋商后决定,印度于6月7日开始从斯里兰卡撤走部队。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