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汉学研究
1)  Sinology research
汉学研究
2)  Franco-Chinese Sinology Study Center
中法汉学研究所
1.
Nie Chongqi-The Person Who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mpilations of 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 Sinological Index Series and Franco-Chinese Sinology Study Center Index Series;
聂崇岐:从哈佛燕京“引得”到中法汉学研究所“通检”的关键人物
3)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汉语教学研究
1.
This paper,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data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points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and the causes,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文章在统计分析近年来汉语教学研究论文资料的基础上,指出当前汉语教学研究中存在的理论贫乏问题及其成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4)  Chinese grammatical study
汉语语法学研究
1.
Therefore syntax should be the base and core in Chinese grammatical study.
句法规律应是汉语语法学研究的基础与核
5)  overseas sinological study
海外汉学研究
6)  A Study on the School System in Han Dynasty
汉代学制研究
补充资料:中法汉学研究所
      法国在中国开设的学术研究机构。1941年在北平(今北京)成立,前身为《法文研究月刊》出版委员会。经费主要来自中法庚子赔款余额。由法国驻京使馆聘请汉学家铎尔孟任所长,使馆秘书杜伯秋主管行政。珍珠港事变后,燕京大学停办,该所乃扩大编制,除原有研究员杨瀍(社会学)、曾觉之(法国文学)、傅惜华(俗文学)及法国青年汉学家施来麦、甘茂德外,增聘燕大教授高名凯(语言学)、聂崇歧(历史学)及原燕大引得编纂处职员多人。所址设在东皇城根原中法大学校舍。1945年前,该所设有通检(引得)组、民族研究组、历史考古组、翻译组、《法文研究》组,图书馆,附设法语夜校(由原中法大学教师任教)。抗战胜利后,原燕京、中法大学教职工回校,杜伯秋调回巴黎,工作一度停顿。1947年该所隶属巴黎大学,改名"北平汉学研究所",由巴黎大学中国学院院长戴密微任所长,汉学家韩百诗主管行政,青年汉学家李嘉乐、于儒伯等来华参加工作。经费由法国外交部文化司拨付。1949年后实际上停止工作,1953年正式停办。
  
  该所出版物有:①通检丛刊。出版《论衡》、《吕氏春秋》、《风俗通义》、《春秋繁露》、《淮南子》等十余种通检。②《汉学》学报。 共出三辑(1942、1947、1948)。③展览会目录三种:民间新年神像(1942),18~19世纪之法国汉学(1943),明代版画书籍(1944)。④图书馆馆刊。⑤《法文研究》。自1933~1945年共出三十六期。⑥《艺文萃译》(1945)。在通检编纂、民俗研究及中法学术交流方面作出了一定的成绩。
  
  该所图书馆收藏有中国民俗、方志、笔记、小说、汉代壁画拓片等珍贵书籍。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