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NA molecular hybrid
RNA分子杂交
2) Northern blot
RNA分子杂交印迹法
3) RNA dot blot
RNA点杂交
1.
By means of in situ hybridization and RNA dot blot,mRNA expression of a telomereic associated zinc finger gene(TASL30 )was observed.
采用原位杂交和RNA点杂交方法 ,观察了一种新的端粒相关锌指基因TASL30在早期人胚与50种器官组织中的mRNA表达。
5) hybridization
[英][,haibridai'zeiʃən] [美][,haɪbrɪdə'zeʃən]
分子杂交
1.
Methods Cyclin D1 DNA amplification and its mRNA and protein overexpresion in 59 cases of breast cancer tissues were detected by in situ hybridization and immunohictochemical staining.
方法 采用原位分子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 5 9例乳腺癌组织细胞周期素D1基因扩增、mRNA及其蛋白和c erbB 2的表达。
6) Molecular hybridization
分子杂交
1.
Methods The expression of MTS1 mRNA in 46 cases of 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 of bladder was detected by in situ molecular hybridization.
方法 应用原位分子杂交方法检测 46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标本中抑癌基因MTS1的分布与表达。
2.
Both homogenous and hetero genous molecular hybridizations between large and small subunits were performed after dissociation of immobilized Rubisco from tobacco or rice at 2.
利用固定化Rubisco大小亚基解离重组技术,进行水稻和烟草Rubisco大小亚基之间的分子杂交,实验表明,无论同源或异源的小亚基重组到固定化的大亚基上去后,其羧化酶活性没有明显的变化,但对加氧酶活性却有明显的影响。
3.
Using principle of molecular hybridization,the compared samples (labelled with fluorescent or radioactivation)were hybridized parallelly with microarrays, then the intensity of hybridized signals were detected and transformed to proficiency of target genes by deta extraction system,the different gene expression of samples were compared in global.
微阵列上“印”有大量已知部分序列的DNA探针,微阵列技术就是利用分子杂交原理,使同时被比较的标本(用同位素或荧光素标记)与微阵列杂交,通过检测杂交信号强度及数据处理,把他们转化成不同标本中特异基因的丰度,从而全面比较不同标本的基因表达水平的差异。
补充资料:感染性RNA病原RNA
分子式:
CAS号:
性质:又称感染性RNA病原RNA;壳病毒,是一种和病毒(virus)相似的感染性颗粒。为无蛋白外壳的单链RNA,分子量1.1×105~1.3×105。它是比已知病毒都小的能在宿主细胞内自主复制的病原体之一。已知的近20种类病毒中,大部分已测得了一级结构,都是无蛋白外壳的共价闭合的单链环状RNA分子。在天然状态下类病毒RNA以高度碱基配对的棒状结构形式存在。最先是由T. O. Diener等人(1969)在马铃薯纤块茎病(potato spindle tuber disease)的病株上首先发现的,在电镜下可见到这RNA分子呈50nm长的杆状分子,共有359个碱基对,并证实是游离的RNA,为此正式命名为类病毒。它通常在宿主细胞核内,借助汁液传染,分子量75000~130000,比最小病毒还小80倍。后又相继在菊花矮缩病(chrysanthemum stunt)、菊花绿斑病(chrysanthenum chlorotic mottle)、柑橘剥皮病(citrus excortis)等患病植株中分离到低分子量的病原RNA。推测它也可能存在于其他植物、动物甚至人体内。绝大部分类病毒均具有共同的结构特征:(1)位于棒状结构中心有一个高度保守的序列;(2)靠近这一保守中心区的左侧有一个多聚嘌呤区;(3)棒状结构左侧序列保守性强,右侧变异性大。它可能是通过核苷酸序列或结构改变直接与寄主细胞相互作用、干扰细胞的代谢而致病。对类病毒的研究可能为揭示生命起源和进化、生命过程的实现等生命科学的重大理论问题作出贡献。
CAS号:
性质:又称感染性RNA病原RNA;壳病毒,是一种和病毒(virus)相似的感染性颗粒。为无蛋白外壳的单链RNA,分子量1.1×105~1.3×105。它是比已知病毒都小的能在宿主细胞内自主复制的病原体之一。已知的近20种类病毒中,大部分已测得了一级结构,都是无蛋白外壳的共价闭合的单链环状RNA分子。在天然状态下类病毒RNA以高度碱基配对的棒状结构形式存在。最先是由T. O. Diener等人(1969)在马铃薯纤块茎病(potato spindle tuber disease)的病株上首先发现的,在电镜下可见到这RNA分子呈50nm长的杆状分子,共有359个碱基对,并证实是游离的RNA,为此正式命名为类病毒。它通常在宿主细胞核内,借助汁液传染,分子量75000~130000,比最小病毒还小80倍。后又相继在菊花矮缩病(chrysanthemum stunt)、菊花绿斑病(chrysanthenum chlorotic mottle)、柑橘剥皮病(citrus excortis)等患病植株中分离到低分子量的病原RNA。推测它也可能存在于其他植物、动物甚至人体内。绝大部分类病毒均具有共同的结构特征:(1)位于棒状结构中心有一个高度保守的序列;(2)靠近这一保守中心区的左侧有一个多聚嘌呤区;(3)棒状结构左侧序列保守性强,右侧变异性大。它可能是通过核苷酸序列或结构改变直接与寄主细胞相互作用、干扰细胞的代谢而致病。对类病毒的研究可能为揭示生命起源和进化、生命过程的实现等生命科学的重大理论问题作出贡献。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