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NA dot blot
RNA斑点杂交
1.
The expression of hTR and telomerase activity in gastric mucosa was measured by RNA dot blot and telomere repeat amplification protocol (TRAP) assay , respectively.
方法 制备人端粒酶RNA ,(humantelomeraseRNA ,hTR)的cDNA探针 ,分别应用RNA斑点杂交与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 (TRAP)分析检测不同胃粘膜的端粒酶RNA的表达与端粒酶活性。
2) RNA dot blot
RNA点杂交
1.
By means of in situ hybridization and RNA dot blot,mRNA expression of a telomereic associated zinc finger gene(TASL30 )was observed.
采用原位杂交和RNA点杂交方法 ,观察了一种新的端粒相关锌指基因TASL30在早期人胚与50种器官组织中的mRNA表达。
3) total RNA dot blotting
总RNA点杂交
4) dot blotting
斑点杂交
1.
The dot blotting detection method was established to detect the V.
分别用胶原蛋白酶DNA探针和外膜蛋白DNA探针对实验室保种的溶藻弧菌以及鱼排分离的溶藻弧菌进行斑点杂交检测,检测结果表明,胶原蛋白酶基因探针与保种的溶藻弧菌以及鱼排分离的溶藻弧菌DNA产生较强的阳性反应,而与霍乱弧菌、哈氏弧菌和副溶血弧菌DNA等均无反应,表明该胶原蛋白酶DNA探针的特异性较强;而外膜蛋白基因探针与保种的溶藻弧菌以及鱼排分离的溶藻弧菌DNA产生较强的阳性反应,但与哈氏弧菌和副溶血弧菌DNA也出现了较强的阳性反应,与霍乱弧菌DNA则无反应,表明该外膜蛋白DNA探针的特异性较低。
5) Dot Blot
斑点杂交
1.
Evaluation or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nd Dot blot for HBV DNA Detection;
聚合酶链反应结合斑点杂交测定乙型肝炎病毒DNA的评价
2.
A quantitative dot blot method of detection for target gene relatively copy numbers in DNA sample;
DNA样品目的基因相对拷贝数的定量斑点杂交测定方法
3.
Methods Dot blot of chromatosome and plasmid DNA were performed in 2 Enterobacter cloacaes.
方法 分别提取细菌的染色体DNA和质粒DNA通过斑点杂交的方式 ,并将整合子聚合酶链反应(PCR)产物测序 ,来确定编码AmpC酶DHA 1型基因存在的位置。
6) Dot blot hybridization
斑点杂交
1.
Detection of IHHNV in shrimp by dot blot hybridization with digoxigenin labeled DNA probe by PCR;
PCR法制备地高辛标记DNA探针斑点杂交检测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
2.
anguillarum by dot blot hybridization.
选取2株鳗弧菌和8株与鳗弧菌亲缘关系非常接近的常见水产动物致病弧菌,通过斑点杂交法对制备的探针进行特异性检测,结果显示该探针对鳗弧菌杂交阳性,而与弧菌属的其它8株细菌均无交叉反应。
3.
Then 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was detected by PCR and dot blot hybridization before and after soaking Brachionus plicatilis.
对褶皱臂尾轮虫进行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攻毒,然后将攻毒前后的轮虫进行PCR及核酸探针斑点杂交检测。
补充资料:感染性RNA病原RNA
分子式:
CAS号:
性质:又称感染性RNA病原RNA;壳病毒,是一种和病毒(virus)相似的感染性颗粒。为无蛋白外壳的单链RNA,分子量1.1×105~1.3×105。它是比已知病毒都小的能在宿主细胞内自主复制的病原体之一。已知的近20种类病毒中,大部分已测得了一级结构,都是无蛋白外壳的共价闭合的单链环状RNA分子。在天然状态下类病毒RNA以高度碱基配对的棒状结构形式存在。最先是由T. O. Diener等人(1969)在马铃薯纤块茎病(potato spindle tuber disease)的病株上首先发现的,在电镜下可见到这RNA分子呈50nm长的杆状分子,共有359个碱基对,并证实是游离的RNA,为此正式命名为类病毒。它通常在宿主细胞核内,借助汁液传染,分子量75000~130000,比最小病毒还小80倍。后又相继在菊花矮缩病(chrysanthemum stunt)、菊花绿斑病(chrysanthenum chlorotic mottle)、柑橘剥皮病(citrus excortis)等患病植株中分离到低分子量的病原RNA。推测它也可能存在于其他植物、动物甚至人体内。绝大部分类病毒均具有共同的结构特征:(1)位于棒状结构中心有一个高度保守的序列;(2)靠近这一保守中心区的左侧有一个多聚嘌呤区;(3)棒状结构左侧序列保守性强,右侧变异性大。它可能是通过核苷酸序列或结构改变直接与寄主细胞相互作用、干扰细胞的代谢而致病。对类病毒的研究可能为揭示生命起源和进化、生命过程的实现等生命科学的重大理论问题作出贡献。
CAS号:
性质:又称感染性RNA病原RNA;壳病毒,是一种和病毒(virus)相似的感染性颗粒。为无蛋白外壳的单链RNA,分子量1.1×105~1.3×105。它是比已知病毒都小的能在宿主细胞内自主复制的病原体之一。已知的近20种类病毒中,大部分已测得了一级结构,都是无蛋白外壳的共价闭合的单链环状RNA分子。在天然状态下类病毒RNA以高度碱基配对的棒状结构形式存在。最先是由T. O. Diener等人(1969)在马铃薯纤块茎病(potato spindle tuber disease)的病株上首先发现的,在电镜下可见到这RNA分子呈50nm长的杆状分子,共有359个碱基对,并证实是游离的RNA,为此正式命名为类病毒。它通常在宿主细胞核内,借助汁液传染,分子量75000~130000,比最小病毒还小80倍。后又相继在菊花矮缩病(chrysanthemum stunt)、菊花绿斑病(chrysanthenum chlorotic mottle)、柑橘剥皮病(citrus excortis)等患病植株中分离到低分子量的病原RNA。推测它也可能存在于其他植物、动物甚至人体内。绝大部分类病毒均具有共同的结构特征:(1)位于棒状结构中心有一个高度保守的序列;(2)靠近这一保守中心区的左侧有一个多聚嘌呤区;(3)棒状结构左侧序列保守性强,右侧变异性大。它可能是通过核苷酸序列或结构改变直接与寄主细胞相互作用、干扰细胞的代谢而致病。对类病毒的研究可能为揭示生命起源和进化、生命过程的实现等生命科学的重大理论问题作出贡献。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