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州城是辽王朝在西南部兴建的一座军事重镇,金元两代相继沿用,城址在今呼和浩特市东郊白塔村。
920年(神册五年)党项族诸部叛离契丹统治者,辽太祖率部亲自征讨,由皇太子耶律倍领导迭刺部夷离堇汗里轸进兵云内和天德军。天德军本是唐王朝的边防重镇,唐末被党项族占领。当契丹兵马进攻天德军时,节度使宋瑶便宣布投降,于是赐给他弓箭、鞍马和旗鼓等物,改天德军为应天军随即撤军东归。当契丹兵马撤退后,宋瑶立即反叛,于是契丹兵马立即攻入城内,擒获了宋瑶和其家属。契丹统治者鉴于天德军城地处乌拉山后(今乌拉特前旗乌梁素海东南角的阿拉奔),不便于直接管领,便将天德军城和丰州城(今乌拉特前旗东土城)的入口强行东迁,在大青山南面另筑新城安置,命名为丰州天德军。
丰州天德军是辽王朝西南边境地区的军事重镇,重兵屯戍以对付党项诸部,任命契丹贵族为节度使。早在916年(神册元年)辽太祖就曾亲自率兵攻入党项诸部领地,攻入胜州(今准格尔旗十二连城),将胜州的居民迁移到黄河东岸,在唐东受降城地方另筑了一座州城,因为在原来胜州的东面,所以名叫东胜州(今托克托县托克托城大皇城)。在东胜州的东北,另筑一座州城名叫云内州(今托克托县西白塔古城)。丰州、东胜州和云内州等三座州城鼎立,统称为西三州,构成了辽王朝西南边境地带的威慑力量。西三州以丰州为主,在丰州城内设置有西南面招讨司。党项族建立的西夏。王朝,对宋和辽王朝的关系反复无常,战争与和平的局面经常变换。辽王朝为了加强对西夏的控制,兴宗于1044年(重熙十三年)将云州大同军节度升格为西京大同府,将丰州等西三州划归西京大同府管辖。
金元两代沿袭称做丰州。金朝初年,曾沿称为丰州天德军,1149年(皇统九年)改天德军为天德总管府,并在这里设置了西南路招讨司,以天德尹兼任招讨使,主要任务是防御北方的蒙古族,并管领边境地带的各部族。这些部族有东通使族、西通使族、瞎乙刺族、西落梨族、移室族、上沙燕部落等等,将它们分别编为咩纠、唐纠、木典纠、骨典铣、耶刺都纠等纠,统属于西南路招讨司。元朝初年,丰州曾属于汪古部管辖。1262年(中统三年)改属于西京路宣慰司。1282年(至元十九年)撤销西京路宣慰司,并入河东山西道宣慰司。1288年(至元二十五年)改西京为大同路,将丰州划归大同路管领。元代末年,农民起义军红巾军关先生北上,1359年(至正十九年)元将字罗帖木儿与关先生大战于丰州城附近一带,在战乱中丰州城内的汉族居民纷纷逃入内地,丰州城便沦为一座空城。丰州城自建城至废弃,大约经历了四百五十年之久。
丰州城址在今大青山南面的大黑河北岸的冲积平川上,距呼和浩特市区约18公里。城墙全用黄土夯筑,由于近现带利用大黑河水浇灌,城垣已淤埋地下,城墙只西南两面墙较为明显,露出地表1至3米,东北两面墙仅能隐约辨出城墙位置,且多有断缺,最高露出约1米。经钻探后得知:全城平面略呈正方形,南北方向,东西宽约1100米,甫北长约200米,城墙外侧都加筑有马面,两马面间距离约为95米。四角原有角楼,除东北角楼尚存有高约8米的基址外,其余三处都仅残存基址。东、南、西三面城墙正中开设城门,并筑有方形瓮城。由于现代铁路和公路正好从北墙正中穿过,已无法查明原来是否有门和瓮城。自东、南、西三面城门和北墙中部起,各有一条大街宣通至城中央,将全城划分为4个坊区,分别名为东北坊、东南方、西南坊和西北坊。丰州天德军为节度使州,属于上等州城,完全按照唐代中等城市的制度来设计施工的,全城面积相等于唐代的4个坊,城内成为十字大街,按照方位分别名为东街、南街、西街、北街。官署、市肆、作坊、庙宇和民居都分散在各个坊内。闻名于此的万部华严经塔即建在城内西北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