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先验与后验分布
1)  Prior and posterior distribution
先验与后验分布
2)  prior and posterior distributions
先验和后验分布
3)  prior/posterior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先验/后验概率分布
4)  expected-posterior
期望-后验先验分布法
5)  Prior distribution
先验分布
1.
Probabilistic distribution of geotechnical parameters by using AHP prior distribution fusion method;
基于AHP先验分布融合法的岩土参数概率分布推断
2.
The design of bayesian classification and discrimination method among several populations based on diffuse prior distribution;
扩散先验分布下Bayes多总体分类判别方法的构造
3.
It is usually assumed that the prior distributions of parameters and error are Gaussian distribution in remote sensing inversion.
在遥感反演中,通常假设反演参数和模型误差的先验分布服从正态分布,这个假设通常不太符合实际。
6)  priori distribution
先验分布
1.
Using the Bayes’s theory about a estimate,the article researches the problem of probability change points,then gives a concrete priori distribution and posterior distribution,as well as gives a judge to the existence of probability change points.
利用Bayes估计理论,研究概率变点问题,给出变点的一个具体先验分布和后验分布,并对变点的存在性作出判断。
2.
In this paper,the Bayesian estimations of C are obtained,on the supposition that C has priori distribution respectively:(1)U(C 1,C 2)(0C 1<C 22)prior;(2)Jeffreys noniformative prior;(3)conjugate prior.
设误差 X在心理状态数的作用下的分布为偏正态分布 ,即 X有密度f ( x;σ2 ,C) =C2πσe-x22σ2 x 02 - C2πσe-x22σ2 x >0其中 0 C 2为心理状态数 ,σ>0为未知参数 ,本文分别在 C服从 [C1,C2 ]上的均匀分布 ,Jeffreys无信息先验分布和共轭先验分布的假设下 ,得到了心理状态数 C的 Bayes估计。
3.
In this paper, we take the Priori distribution in the Stochastic Linear Programming (SLP) as the uncertain information quantity.
本文把随机线性规划(SLP)问题的先验分布,理解为对该问题的不确定性的信息的度量,从而利用信息理论来确定(SLP)问题的先验分布。
补充资料:先验的和超验的
      西方的宗教或唯心主义哲学的一般术语。欧洲中世纪经院哲学就已使用过,I.康德第一次把这两个术语作了区分。在康德哲学中,这两个术语是不能相互替换的。所谓"先验的",在认识论中有先于经验的意思。康德用来表示在先天可能的范围内,关于认识方式的知识。康德所说"先验的",是指这样一种特殊知识:它不涉及对象,而只涉及我们认识对象的形式,并且在这种形式中也只限于先天可能的形式。康德借此企图说明,先天知识为什么是经验之所以可能的一般条件以及为什么只能限于经验的使用。这种理论知识的体系就是康德的先验哲学,即所谓观察先天知识的限界、本性与可能性的一门科学。
  
  所谓"超验的",一般指思维或意识的一种活动性质,即超出经验世界的界限而进入超经验的领域。在康德的先验唯心论体系中,"超验的"是理性的辩证本性的表现。与知性不同,理性追求绝对的完整性,即无条件者,而经验的东西只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即有条件者。因此,理性所追求的无条件者就超出了经验的界限,它在经验世界中没有相应的对象。康德指出,理性这种对经验世界的超越是必然的,问题在于对这种理性的必然性要有批判的认识。康德认为理性超越经验界而必然形成的只是"理念",它们只具有规范性的意义,不存在于经验界,因而不是认识的对象,而是"物自体"。理性的理念有三种:"心灵",是主体的绝对统一;世界或宇宙,是客体的绝对统一;上帝,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康德认为,旧的形而上学正是对于理性自身超越作用的必然性没有批判的认识,因而陷入了"假相",即把"物自体"当作了可认识的对象,产生一系列谬误推理和二律背反。康德认为,知识是"内在的",不能超出主体可能的经验,理性的超越作用是必然的,但要予以批判的考察即规定它的正当地位。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