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he Eastern Miscellany
《东方杂志》
1.
Warmth and Calmness in the War——Commenting on the View of Nationalism Expressed in The Eastern Miscellany in the First Decade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大战中的热烈与冷静——民初十年《东方杂志》民族主义观评析
2.
The Eastern Miscellany and the First World War;
《东方杂志》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3.
Interpretation of Modern Media by Intellectuals from The Eastern Miscellany
《东方杂志》知识分子对近代新闻传媒的释读
2) Eastern Miscellany
《东方杂志》
1.
Self-Location in the Style Arrangement——An Examination on the Idea of Eastern Miscellany(1904~1908);
体例设置中的自我定位——《东方杂志》(1904~1908)舆论理念考辨
2.
Fascism was introduced to China by Eastern Miscellany in 1923.
法西斯主义于20世纪20年代初由《东方杂志》介绍进中国。
4) Chorography of Canton
广东方志
1.
Transformation and Debate about Wood and Stone -Reading Bridges in Chorography of Canton;
木石之易与木石之议——阅读广东方志梁津札记
5) Chorography of Shandong Province
山东方志
6) Hybrid puffer
杂交东方鲀
补充资料:《东方杂志》
中国近代刊行时间最长的大型综合性期刊。1904年3月11日在上海创刊,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 初为月刊。1920年 1月以后改为半月刊,1947年 7月后又改为月刊。1948年12月停刊。前后历时45年,共出版44卷。第 5卷以前由徐珂负责编辑。从第5卷第7期起,先后负责编辑工作的有孟森、 陈仲逸(即杜亚泉)、 钱智修、胡愈之、李圣五、郑允恭、苏继庼等。
创刊时,正值日俄战争,宣称"以启导国民,联络东亚"为宗旨。对外主张联日抗俄,对内提倡君主立宪。编辑内容除自撰社论外,经常选录各种报刊的时论、记事、要闻和诏书、奏折等。32开本,每本10多万字。资料性较强,近似文摘性刊物。从1911年第8卷第1期起,进行"大改良",改为16开本,每本20万字。用洁白报纸西式装订,每期卷首都用铜版复制外国刊物上的精美图画 4~10幅。内容也有改进:取消谕旨、奏章等官方文牍,按照文学、历史、哲学、工业、商业、理化、博物等现代学科分门别类,广征名家撰述,博采东西论著,增强了刊物的学术性,逐渐成为现代化的综合性杂志。比同时期其他刊物字数多、装潢好、售价低,受到读者欢迎,销数在 1万份以上。辛亥革命后,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但此刊却鼓吹所谓"东方文明",宣扬"君道、臣节"等封建伦常,思想趋向保守。
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社会新思潮蓬勃发展。此刊从1920年第17卷第 1期起,进行了改革。提出世局更新,杂志也要顺应世界之潮流。刊物面貌有较大改变,科技方面的文章减少,社会科学的论著增多。另辟"世界新潮""时论介绍""读者论坛"等专栏,发表资产阶级各种学派学说,也刊登进步的政论文章。1921年以后,曾发表鲁迅的小说《祝福》和瞿秋白的政论《李宁与社会主义》等。1925年五卅运动期间,出版临时增刊,声援工人、学生的反帝斗争。1932年10月,胡愈之负责编辑后,增辟"东方论坛"等专栏,发表许多主张抗日、介绍苏联社会主义和评述国际形势、揭露德、意法西斯势力猖獗的文章,深受读者称赞。1933年 1月刊行《新年特大号》,其中有些文章对国民党的统治和社会现实进行了嘲讽,引起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王云五的不满。同年4月后,主编几度易人。时局几经变化,刊物也时有起落。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各界名流学者积极在《东方杂志》上发表文章,号召全民抗战,并系统地论述了"持久战"、"运动战"、"游击战"等战略对策,刊物社会影响扩大,销数增至五六万份。1937年冬,日军侵占上海,东方杂志社内迁。先长沙,再香港,后重庆,几经迁移,编辑出版工作大受影响,刊物质量有所下降。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1946年1月迁返上海。1948年底停刊。
参考书目
丁守和主编:《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 3辑,人民出版社,北京,1983。
创刊时,正值日俄战争,宣称"以启导国民,联络东亚"为宗旨。对外主张联日抗俄,对内提倡君主立宪。编辑内容除自撰社论外,经常选录各种报刊的时论、记事、要闻和诏书、奏折等。32开本,每本10多万字。资料性较强,近似文摘性刊物。从1911年第8卷第1期起,进行"大改良",改为16开本,每本20万字。用洁白报纸西式装订,每期卷首都用铜版复制外国刊物上的精美图画 4~10幅。内容也有改进:取消谕旨、奏章等官方文牍,按照文学、历史、哲学、工业、商业、理化、博物等现代学科分门别类,广征名家撰述,博采东西论著,增强了刊物的学术性,逐渐成为现代化的综合性杂志。比同时期其他刊物字数多、装潢好、售价低,受到读者欢迎,销数在 1万份以上。辛亥革命后,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但此刊却鼓吹所谓"东方文明",宣扬"君道、臣节"等封建伦常,思想趋向保守。
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社会新思潮蓬勃发展。此刊从1920年第17卷第 1期起,进行了改革。提出世局更新,杂志也要顺应世界之潮流。刊物面貌有较大改变,科技方面的文章减少,社会科学的论著增多。另辟"世界新潮""时论介绍""读者论坛"等专栏,发表资产阶级各种学派学说,也刊登进步的政论文章。1921年以后,曾发表鲁迅的小说《祝福》和瞿秋白的政论《李宁与社会主义》等。1925年五卅运动期间,出版临时增刊,声援工人、学生的反帝斗争。1932年10月,胡愈之负责编辑后,增辟"东方论坛"等专栏,发表许多主张抗日、介绍苏联社会主义和评述国际形势、揭露德、意法西斯势力猖獗的文章,深受读者称赞。1933年 1月刊行《新年特大号》,其中有些文章对国民党的统治和社会现实进行了嘲讽,引起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王云五的不满。同年4月后,主编几度易人。时局几经变化,刊物也时有起落。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各界名流学者积极在《东方杂志》上发表文章,号召全民抗战,并系统地论述了"持久战"、"运动战"、"游击战"等战略对策,刊物社会影响扩大,销数增至五六万份。1937年冬,日军侵占上海,东方杂志社内迁。先长沙,再香港,后重庆,几经迁移,编辑出版工作大受影响,刊物质量有所下降。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1946年1月迁返上海。1948年底停刊。
参考书目
丁守和主编:《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 3辑,人民出版社,北京,1983。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